第四章秦汉的散体文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一统天下,结束了战国纷争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但秦二世而亡,天下复归大乱。经数年楚汉战争,刘邦战胜项羽,于公元前202年即皇帝位,建立汉朝,天下又归一统。秦汉时期,散体文的发展随着时代的风云变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特点。
第一节雄视百代的史传散文
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体大思精、前所未有的伟大历史巨著,也是一部雄视百代的散文杰作,代表着汉代散文的最高成就。班固的《汉书》是继《史记》之后的又一部史家杰作,成就也很可观。
一、《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述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三千多年的历史。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共130篇,52万多字。作者司马迁(前145一约前90),字子长,西汉中期夏阳(今陕西韩城县南)人。他的一生,大约与汉武帝相终始。其先代“世典周史”,父司马谈,武帝时曾作太史令,是一位渊博的学者。司马汗10岁开始诵读“古文”,并师从当时儒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20岁开始游历各地,几乎行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所到之处,注意考察山川形势、历史、传说和风俗人情。武帝元封三年(前108)继其父任太史令。太初元年(前104),正式开始写作《史记》。天汉二年(前99),因李陵投降匈奴,司马迁为他辩护,触怒武帝,被下狱治罪,惨受宫刑。太始元年(前96)被赦,出任由宦官担任的中书令。司马迁虽然愤不欲生,但仍忍辱含垢,发愤著述,于征和元年(前92)基本完成《史记》这一伟大著作。此后他便销声匿迹,事无可考。据今人推断,大约卒于征和三年(前90)。
《史记》集先秦史传文章之大成,为后世史家之典范,承前启后,光耀千秋,无愧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自述其写作《史记》的意图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所谓“究天人之际”,即探究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通古今之变”,即说明历史的发展演变,通达历代王朝兴衰成败之理;“成一家之言”,即借写此书表达自己独到的历史见解和社会政治理想。这三个方面,分别体现了司马迁的哲学观、历史观和人生观。
《史记》的散文艺术成就辉煌,影响极大。
首先,它以写人为中心,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展现了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画廊。司马迁在“实录”前提下,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情节,通过对人物言行和活动场面的具体、生动描写,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史记》中的人物传记,富于故事情节,冗满戏剧冲突,不乏精彩传神的细节描写,因而比先秦的史传更具传记文学性质。《史记》中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近百,如项羽、刘邦、陈涉、张良、张仪、苏秦、韩信、李广、廉颇、蔺相如等,便是其中极为出色的代表。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