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多民族文学与民俗文化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46408
  • 作      者:
    杨树喆,海力波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叠彩文存:多民族文学与民俗文化研究》属于“叠彩文存”系列丛书之一种,内容包括四个方面:民族文学与民俗文化研究、审美与艺术人类学研究、民间信仰与身体文化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主要适合中国民俗、中国文学研究人员阅读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多维文化渗透与民族文学史观的变革
  近十多年来,西方的文化人类学、宗教学、民俗学、叙事学等理论与著作,给我国的学术界,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和文学发展史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研究者更新了传统的观念、变换了研究的视角,拓宽了研究的路径,不再满足于对人物形象、主题思想、艺术风格的表层分析,而把民族文学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侧面,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宏阔背景下,探寻各民族文学的生成机制、演化律则和深层文化意蕴。少数民族文学史著作的编撰,也应汇融新时期相关的学术成果,革新传统文学史观,在编撰宗旨、体例建构、实证论述等方面,体现多维文化渗透的鲜明时代文化特点和少数民族文学的独特个性,在以下几个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
  一  民族文化史的观照
  传统的文学史观与民族文学研究十分重视社会历史背景对文学发展的影响,充分论述了中国经济形态、社会制度与文学演进的关系。实际上,以生活形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为核心的民族文化,对各民族文学的传承变异,具有更为广泛、更为直接、更为稳定的制约作用。所以,既要论及社会物质基础对文学的影响,也要站在文化演进史的高度上,审视各民族的文学现象,探讨民族文化的结构模式、内在精神与文学的起源、演化、发展的相互关系,把文学当作是各民族在从蒙昧走向文明的漫长历史过程中,矢志不移地追求进步、憧憬自由、向往幸福生活、不断自我完善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忠实记录、是各民族的价值取向、审美观念和文化精神的生动反映,也是民族生命本质力量和集体无意识外化的结晶。
  将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史同其文学史相对照,都不难发现两者之间的对应性、密合性与相互阐发的关系——远古时期,人类刚从鸿蒙初辟的混沌状态中走出来,人们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对立、抗争、再创造与适应。文学上形成了以原始思维和野性思维为生成根基的原始歌谣、咒语和神话;中古时期,大多数主导的地位,出现了《格萨尔王传》、《江格尔》、《玛纳斯》和壮族英雄史诗《莫一大王》这类作品,反映了各民族为了生存发展、繁荣富强而浴血奋战的顽强斗志,塑造了甘为民族利益而不懈抗争的民族英雄形象,人们的具体生动的感性思维和充满豪情壮志的诗性思维得到了张扬;近代以来,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冲突,改变了传统文化的构成特点,西方民族和中华民族之间的侵略与反侵略、亡国与救国,上升为主要矛盾,争独立、求民主、求解放,成为近现代各民族文学的主旋律;80年代的伤痕文学、寻根文学、改革文学与文学从中心走向边缘的历程,也无不受到时代文化变迁过程的驱动。
  文学与文化的密切关系,使借鉴文化学诸流派理论精髓总结文学发展规律成为可能。如进化学派的文化演化序列理论、传播学派的文化迁移理论、历史批评学派的实证研究方法、功能学派的整体功能观念、精神分析学派对深层心理意识的揭示,还有克鲁伯的文化成长形貌理论、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理论与民族性格分析方法,都对我们总结各民族文学发展过程及其特点,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
展开
目录
序言
民族文学与民俗文化研究
各民族民间文学的交流整合与中华民间文学的总体风格
多维文化渗透与民族文学史观的变革
中国文学地图整体景观与中华民族文学史观的建构
多维文化聚合与壮族抒情悲歌繁荣的原因
生死问的暧昧:清代“尸变”故事中的观念与情感
关于民俗性质的新思考

审美与艺术人类学研究
审美人类学的学理基础与实践精神
审美人类学:价值取向与方法抉择
审美人类学理论研究初探——从本质界定、功能分析到意义认知
艺术人类学视野下的审美认知研究
艺术人类学视野下的人观表征——从《自我之舞:人观与加瓦尔地区般度戏史诗剧的表演》谈起
从晦暗到明亮:育伦古人精神力量中的审美维度

民间信仰与身体文化研究
壮族民问师公教:巫傩道释儒的交融与整合
桂中上林县西燕镇壮族师公教基本要素的田野考察
桂中壮族民间的莫一大王崇拜及其内隐意蕴
“三界”宇宙观与社会空间的建构——广西那坡县黑衣壮族群空间观念的研究
社会身份标记——红瑶身体装饰的文化表达研究之一
族群历史记忆的身体再现——红瑶身体装饰的文化表达研究之二
剪发易服的身体政治——红瑶身体装饰的文化表达研究之三
身体与家屋空问的构建——红瑶身体的空间性及其象征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
略论文化生产力视域下的广西传统特色文化
建设龙脊壮族生态文化村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中壮族民歌传统与诗性思维的文明史价值
广西民族文化旅游的文化理念与开发前景
人类学整体性视野下的民间信仰非物质文化遗产化——以广西红瑶为个案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