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悲剧文学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2574230
  • 作      者:
    谢柏梁著
  • 出 版 社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畅销推荐
内容介绍
  《中国悲剧文学史(精)》所揭示的“悲剧文学史”,从巫优傩戏、先秦汉唐哭剧、戏曲中之佛音苦境、韵文之悲情、散文之哀境、小说之苦态、变文之复仇哀曲、宋戏之悲怨、元剧之悲剧大观,绵绵滚滚而下,以论历代悲剧文学之发展;其后更进一步从剧作中论英雄悲剧、命运悲剧、帝王悲剧、女性悲剧、苦意悲剧、感慨悲剧,纲举目张,令人神往。
展开
精彩书摘
  五公子的悲怨痛悔之心,激荡于轮唱之间,在当场自悼悼人,比起巫觋悼亡之悲来,有过之而无不及。相比关于父亲的那些堂皇颂歌来,其深切程度更是相去难以道里计。②
  商代巫风卜卦极为流行。《尚书·伊训》云:“敢有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现在所见的甲骨卜辞,《尚书》中的殷商文告和周易的卦辞,多是殷代的产物。从这些文献看,神灵意志高于一切,举凡大小事,都得先请巫史占吉凶。巫史卜卦,是未行事而先问神,具备前晓先知、弭灾趋福的安慰,显示了人的部分主动性,所以能取巫舞权威而代之。而原本在野外求神娱鬼的巫歌觋舞,此时则常常退居于宫室之中,成为歌颂武功文治,享受声色之乐的娱人乐舞。《墨子·三辩》云:“汤放桀于大水,环天下自立以为王,事成功立,无大后患,因先王之乐又自作乐,命日《护》;又修《九招》。”则已从夏禹作乐的“以昭其功”,开始转为娱乐性乐舞了。商代乐舞从夸功到娱人的变化,是歌舞艺术渐次获得以展示人体美、乐声美为主的艺术品位的过程,也是巫风与乐舞相为交融的过程。这种交融的后果,使得殷末的歌舞,每以声色感官刺激为事,“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史记·殷本纪》),这便是周武王斥之为变乱正声的“淫声”,是后来所谓亡国之音论的起点,也是唐孙綮作《北里志》,使“北里”成为妓院代称的远源。
  周承商制,由司巫掌管群巫,分管舞雩、祭祀和丧事。按性别分来,其中的“男巫掌望祀、望衍、授号,旁招以茅。冬堂赠,无方无算;春招弭,以除疾病。王吊,则与祝前。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旱噗则舞雩。若王后吊,则与祝前。凡邦之大灾,歌哭而请”③。这些严肃和悲哀意味的祭祀和卜卦活动,实际上令巫者并不轻松。因为年终还要总结,估算其祭祀预测的准确度如何。
  较为宽松而充满艺术意味的活动是周代乐舞,这是敬神、祭祖和歌功的综合呈现。乐分雅、颂,舞有大舞、象等目,《诗经》便是这样一些乐舞的文学底本。所以《左传》称季札观乐,“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而“见舞”《大武》、《韶、凄》。以娱悦感官为主要目的的殷末靡靡之声,则被以周武王为首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们一概废止。理论界中,从季札到孔子,都把乐舞的情感表现,仅仅限制在“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和“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一类准则内,对艺术精神的自由发展,对悲情喜意的充分表现,对宗教气氛的神秘弥漫,都设置了极大的障碍。《毂梁传》和《史记·孔子世家》,都记述过孔子对国君悦伎乐的不满,乃至在外交场合颊谷之会中杀戮齐国优人优施的事实。①
  战国时期,中原巫风已经大抵消融在或规整化为仪式或审美化为歌舞的种种分野中。事实上,巫觋史占等传统神职人员尽管充当着神意下传、人意上传的角色,有着令人尊敬的位置,但也有失灵招祸、自败其身的时候。《左传·僖公二十一年》:“夏,大旱,公欲焚巫旭。”②《杜注》云:“巫埏,女巫也,主祈祷请雨者。或以为桎非巫也。瘠病之人,其面上向,俗谓天哀其病,恐雨入其鼻,故为之旱,是以公欲焚之。”这位最早留下诨名的求雨女巫,竞因法力不至,雨神不降,被怀疑为仰鼻致旱的罪魁,险些落得个焚身以惩的悲惨结局。
  充满悲剧精神和浪漫情调的巫舞觋歌,本时期在巫的故乡楚国一地继续蔚为大观。屈原的《离骚》便充满了“巫咸将夕降兮”、“欲从灵氛之吉占兮”的巫风精神。他的神游太空,也可看成是降神状态下的奇瑰想象。而《九歌》则更是刻意所作的巫舞之曲。
  ……
展开
目录
第一编  悲剧初创的道道轨迹
  第一章  巫优傩戏的神鬼之哭
第一节  从巫觋代言到悲怨歌舞
第二节  从戏谑嘲讽到参军苦戏
第三节  从傩仪、傩舞到傩戏
  第二章  先秦汉唐哭剧原始
第一节  乱世之音怨以怒
第二节  亡国之音哀以思
第三节  伤情之曲悲以悼
  第三章  戏曲艺术中的佛音苦境
第一节  戏曲与梵剧的相关渊源
第二节  戏曲对佛音的相应贯通
第三节  戏曲向苦境的相与融会
第二编  悲剧发展的文学渊源
  第四章  韵文之悲情万种
第一节  诗词史上悲慨累积
第二节  绝命诗之悲音进发
第三节  写实诗之悲情演绎
  第五章  散文之哀境千重
第一节  史传散文的悲苦之境
第二节  抒情散文的哀伤之境
第三节  骈体文的哀感之境
  第六章  小说之苦态百昧
第一节  小说之愁苦史纲
第二节  唐传奇之痛苦女性
第三节  《红楼梦》之悲苦世界
第三编  敦煌变文哀曲与宋代悲怨剧目
  第七章  敦煌变文中的复仇哀曲
第一节  伍子胥和孟姜女的复仇悲剧
第二节  王昭君和李陵的游子思乡悲剧
第三节  王陵、张议潮和张淮深的抗敌报国悲剧
  第八章  敦煌变文中的孝道诉求
第一节  舜子的孝恕之道
第二节  董永父子的两代孝道
第三节  目连对慈母的救赎之道
  第九章  宋代悲怨剧目的审美形态
第一节  宋代杂剧的悲剧色彩
第二节  宋代南戏的女性之哭
第三节  宋代悲怨剧目对后世的影响
第四编  元代悲剧的成熟品格
  第十章  元杂剧中的悲剧大观
第一节  元代杂剧悲剧总目
第二节  元杂剧悲剧的鉴别原则
第三节  元杂剧悲剧的呈现方式
  第十一章  英雄悲剧、命运悲剧与帝王悲剧
第一节  英雄悲剧的悲壮崇高
第二节  命运悲剧的惆怅凄凉
第三节  帝王悲剧的惆怅感与凄凉感
  第十二章  女性悲剧与《窦娥冤》
第一节  元代女性悲剧的审美特征
第二节  《窦娥冤》的文化原型
第三节  冲突过程与人物性情
第四节  《窦娥冤》与元剧风格
  第十三章  缠绵凄惶的苦恋悲剧
第一节  马致远的《汉宫秋》
第二节  从《琵琶行》到《青衫泪》
第三节  无名氏的《张千替杀妻》
  第十四章  南戏悲慨与《琵琶记》
第一节  宋元南戏之悲音
第二节  “荆刘拜杀”之悲感
第三节  “曲祖”《琵琶记》之悲情
第五编  明代怨谱的丰富调性
  第十五章  明代怨谱的基本调性
第一节  杂剧怨谱名目举要
第二节  传奇怨谱名目举要
第三节  怨谱的辨识及其文化品性
  第十六章  明杂剧之怨谱气象
第一节  明初宫廷派剧作家的韬晦写怨
第二节  明代中后期的杂剧怨谱
第三节  徐渭及其讽怨杂剧
  第十七章  抒情写怨明传奇
第一节  明初传奇概述
第二节  明代中期三大传奇
第三节  明代后期传奇的繁荣
第四节  吴江派群体与玉茗堂风格影响下的剧作家
  第十八章  明代政治、爱情和情理怨谱
第一节  波翻云卷的政治怨谱
第二节  生死相依的爱情怨谱
第三节  发乎情止乎礼义的情理怨谱
  第十九章  汤显祖的伤心“四梦”
第一节  生平行状与思路
第二节  得意之处在《牡丹》
第三节  “临川四梦”感阴阳
第四节  汤剧意蕴万口传
第六编  清代苦戏的多维类型
  第二十章  清代苦戏百花园
第一节  清传奇杂剧之苦戏纲目
第二节  清代花部苦戏纲目
第三节  清代苦戏的风格与发展
  第二十一章  末世残钟的兴亡苦戏
第一节  清代兴亡悲剧缘起
第二节  《长生殿》与《桃花扇》源流
第三节  双星并照,交相辉映
  第二十二章  义薄云天的市民苦戏
第一节  清代市民苦戏的涵义
第二节  情义绵绵的男女苦戏
第三节  市民斗争悲剧《清忠谱》
  第二十三章  摧枯拉朽的农民斗争苦戏
第一节  清代农民斗争苦戏总说
第二节  冲决封建罗网的《雷峰塔》
第三节  《虎口余生》:农民战争的悲剧史诗
第七编  20世纪的话剧与戏曲悲剧
  第二十四章  中国话剧之悲剧方阵
第一节  中国话剧悲剧源流
第二节  郭沫若、老舍与田汉的悲剧
第三节  杨村彬的《清宫外史》三部曲
  第二十五章  曹禺大师的悲剧经典
第一节  曹禺的生命追求
第二节  摧枯拉朽的《雷雨》
第三节  《日出》、《原野》,《北京人》之《家》
  第二十六章  20世纪戏曲悲剧
第一节  世纪初叶的悲剧发端
第二节  世纪中叶的悲剧建树
第三节  世纪末叶的悲剧开拓
  第二十七章  蜀魏湘陈京城郭
第一节  魏明伦的川味悲剧
第二节  陈亚先的智者悲剧
第三节  郭启宏的文人悲剧
第八编  中国影视之悲剧情韵
  第二十八章  中国现代电影的悲剧品格
第一节  中国电影悲剧意识的萌芽
第二节  三四十年代的电影悲剧品格
第三节  情理相生、悲喜兼容的生活悲喜剧
  第二十九章  中国当代电影的悲剧风格
第一节  高亢与凄美的旋律
第二节  悲怆与追忆的慢板
第三节  抑扬顿挫的协奏
  第三十章  国产电视剧的悲剧情韵
第一节  电视剧的分类属性
第二节  “伤痕”题材电视悲剧
第三节  近现代题材电视悲剧
第四节  古装戏电视悲剧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