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大慧宗杲与两宋诗禅世界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1098242
  • 作      者:
    方新蓉著
  • 出 版 社 :
    中华书局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方新蓉,1975年生,四川广元人。2010年毕业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两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师导师。主要从事唐宋文学研究,先后在各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二十篇。现承担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地项目“韩驹研究”和博士毕业校启动项目“张九成思想中的佛学因子”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华文史新刊:大慧宗杲与两宋诗禅世界》以两宋历史、禅学、儒学、诗学的大背景为依托,以宗杲与士大夫的交游为切入点,对宗杲与两宋士大夫禅学、儒学、诗学关系进行观照,考察宗杲禅学与士大夫的话语同构、士大夫对宗呆禅学的接受、宗杲与苏黄诗学及江西诗派的关系、士大夫对宗杲禅学的诗学演绎,从而梳理他们相互影响后构建各自禅学、儒学、诗学体系的过程,辨明诗学理论与禅学流变的相互作用,力求揭示两宋特别是南宋诗禅面貌的形成原因。
展开
精彩书摘
  在禅学中,“悟”是一种终极目标,更是一种途径方法。龚鹏程先生《诗史本色与妙悟》日“就参之工夫言,才有悟的问题;……就三关来看,悟亦是一种工夫的历程”,“透过工夫修持而悟,其悟有深有浅”②。《沧浪诗话·诗辨》日:“悟有浅深,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汉魏尚矣,不假悟也。谢灵运至盛唐诸公,透彻之悟也;他虽有悟者,皆非第一义也。”这里的“分限”在禅学系统中本指人的寿命。唐代窥基《成唯识论述记》卷三云:“彼据生果有分限名,有受尽相。”③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二十五引《内释》云:“寿即分限也。”④后引申为界限、差别。宋代子璇《起信论疏笔削记》卷二十日:“无有边涯,无有分限。”⑤延寿《心赋注》卷三云:“迷则有分限,悟则无边际。”⑥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也曰:“人才各有分限,尺寸不可强。同一物也,而咏物之工有远近,皆此意也。”⑦严羽认为“悟”有浅深,有差别,大体可分为两种:“透彻之悟”、“一知半解之悟”。“汉魏尚矣,不假悟也”。汉魏之时,没有形式与格律上的要求,它本身就是最直接的完全呈现。现在时代已经发展,人们无法完全摆脱前人给予的形式、格律、语词方面的枷锁,谢灵运和盛唐诸公对诗歌有透彻之悟,盛唐以后的诗人即使对诗歌有悟入处,但都非诗的真谛,而沦于诗法之中。
  严羽把“悟”进行了分层,并且也注意到了与“悟”相关的几个词语:“悟入”、“妙悟”。“悟”、“悟入”、“妙悟”有一个层次加深的意味,又有相互交叉的意思。“悟”既指对前人作品学习鉴赏时的反复玩味,又指在创作时活跃的思维活动。好比人正向大门行走,呆呆空想也可以“悟”,但“悟入”却不一样,需要有“路头”、“入口”。这是解决从哪里悟的问题。宗杲“看话禅”的路头就是话头。对于话头的挑选,宗杲是下了工夫。否则,不但不能达到开悟的最终效果,而且又落入了“文字禅”的泥潭。同样,严羽也认清楚了入口的重要性。严羽《沧浪诗话·诗辨》认为从大历以还诗作为人手、作为路头,是悟不到盛唐气象的。正确的路头是“工夫须从上做下”“向上一路”即从第一义诗悟人。总之,“悟入”重点在“人”,好比是人进了大门。“悟入”之后,仍需要悟,但由于“悟”的程度不同,成就也就各异。对于诗歌而言,“悟”与“悟入”都包含有由字、词、句到法式、由局部到整体、由现象到本质的分析归纳、逻辑等理性因素。读书穷理的目的就在于是在广泛学习前人诸如韵律、句法、结构、意象、境界等的基础上提升“悟人”、“悟”的能力。对于妙悟,钱锺书先生《谈艺录》解释为:“夫悟’而日‘妙’,未必一蹴即至也;乃博采而有所通,力索而有所入也。”①其实钱先生说的“妙悟”是悟人。“妙悟”是最高层次的悟,完全摆脱一切人为技法、理性的约束,在一瞬间兴感神会,获得了审美的真谛。严羽也注意到了“悟”与“妙”之间的时间与空间距离,拈出宗杲发现的“参活句”、宗杲看话提撕的另一说法“熟参”作为悟门,指明了妙悟的通道。但即使是这样,他在使用这些概念时却并不严密,时有混用情况。因此后人在分析时,就把严羽最引人注目的妙悟大多区分为二,如张毅先生对严羽的“妙悟”作了二方面内容的解释,其实第一方面内容“指学习欣赏诗歌而言,着重于对诗歌‘兴趣’和‘妙处’的把握,这需要找前人的优秀作品来反复吟咏,靠的是‘渐修”’,就是上面提到的“悟”或“悟入”,有理性因素的存在。而第二方面内容“指诗歌的创作而言。只要‘渐修’到了家,那么就可以在对自然和社会的直观中顿悟,产生创作灵感。这才是真正的‘妙悟”’②,没有理性因素。
  ……
展开
目录

绪论
上编 宗杲与两宋士大夫
第一章 宗杲生活的时代及其人
第一节 两宋之交的禅界
第二节 宗杲生平
第三节 宗呆著述、传记资料考
第二章 宗杲的禅学渊源及其“看话禅”
第一节 禅学渊源
第二节 看话禅
第三章 宗杲与两宋士大夫关系考略
第一节 北宋士大夫与宗杲
第二节 南宋士大夫与宗杲
第三节 士大夫与宗杲关系

中编 宗杲与两宋禅学
第四章 宗杲禅学与士大夫的话语同构
第一节 诗禅可以相通
第二节 儒佛可以互摄
第三节 讲究心性修养
第四节 从参究到妙悟
第五章 宗杲与张九成的禅学互动——宗果与两宋禅学的个案研究
第一节 神臂弓:穿透疑情的禅悟
第二节 转得语言文字
第三节 率性与修心
第四节 格物与物格
第五节 念与觉
第六章 士大夫对宗杲禅法的接受
第一节 竹篦禅
第二节 赵州禅

下编 宗杲与两宋诗学
第七章 宗杲与苏轼诗学
第一节 宗杲与苏轼的渊源
第二节 苏轼对宗杲的影响
第八章 诗到江西别是禅——宗杲与江西诗派
第一节 黄庭坚艺术经验对宗杲的影响
第二节 江西派诗论与宗杲禅观的互动
第九章 中兴诗人对宗杲禅学的诗学演绎
第一节 朱熹的“看诗”与宗杲的“看话”
第二节 宗杲的“活参”与杨万里的“活法”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