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禅学中,“悟”是一种终极目标,更是一种途径方法。龚鹏程先生《诗史本色与妙悟》日“就参之工夫言,才有悟的问题;……就三关来看,悟亦是一种工夫的历程”,“透过工夫修持而悟,其悟有深有浅”②。《沧浪诗话·诗辨》日:“悟有浅深,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汉魏尚矣,不假悟也。谢灵运至盛唐诸公,透彻之悟也;他虽有悟者,皆非第一义也。”这里的“分限”在禅学系统中本指人的寿命。唐代窥基《成唯识论述记》卷三云:“彼据生果有分限名,有受尽相。”③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二十五引《内释》云:“寿即分限也。”④后引申为界限、差别。宋代子璇《起信论疏笔削记》卷二十日:“无有边涯,无有分限。”⑤延寿《心赋注》卷三云:“迷则有分限,悟则无边际。”⑥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也曰:“人才各有分限,尺寸不可强。同一物也,而咏物之工有远近,皆此意也。”⑦严羽认为“悟”有浅深,有差别,大体可分为两种:“透彻之悟”、“一知半解之悟”。“汉魏尚矣,不假悟也”。汉魏之时,没有形式与格律上的要求,它本身就是最直接的完全呈现。现在时代已经发展,人们无法完全摆脱前人给予的形式、格律、语词方面的枷锁,谢灵运和盛唐诸公对诗歌有透彻之悟,盛唐以后的诗人即使对诗歌有悟入处,但都非诗的真谛,而沦于诗法之中。
严羽把“悟”进行了分层,并且也注意到了与“悟”相关的几个词语:“悟入”、“妙悟”。“悟”、“悟入”、“妙悟”有一个层次加深的意味,又有相互交叉的意思。“悟”既指对前人作品学习鉴赏时的反复玩味,又指在创作时活跃的思维活动。好比人正向大门行走,呆呆空想也可以“悟”,但“悟入”却不一样,需要有“路头”、“入口”。这是解决从哪里悟的问题。宗杲“看话禅”的路头就是话头。对于话头的挑选,宗杲是下了工夫。否则,不但不能达到开悟的最终效果,而且又落入了“文字禅”的泥潭。同样,严羽也认清楚了入口的重要性。严羽《沧浪诗话·诗辨》认为从大历以还诗作为人手、作为路头,是悟不到盛唐气象的。正确的路头是“工夫须从上做下”“向上一路”即从第一义诗悟人。总之,“悟入”重点在“人”,好比是人进了大门。“悟入”之后,仍需要悟,但由于“悟”的程度不同,成就也就各异。对于诗歌而言,“悟”与“悟入”都包含有由字、词、句到法式、由局部到整体、由现象到本质的分析归纳、逻辑等理性因素。读书穷理的目的就在于是在广泛学习前人诸如韵律、句法、结构、意象、境界等的基础上提升“悟人”、“悟”的能力。对于妙悟,钱锺书先生《谈艺录》解释为:“夫悟’而日‘妙’,未必一蹴即至也;乃博采而有所通,力索而有所入也。”①其实钱先生说的“妙悟”是悟人。“妙悟”是最高层次的悟,完全摆脱一切人为技法、理性的约束,在一瞬间兴感神会,获得了审美的真谛。严羽也注意到了“悟”与“妙”之间的时间与空间距离,拈出宗杲发现的“参活句”、宗杲看话提撕的另一说法“熟参”作为悟门,指明了妙悟的通道。但即使是这样,他在使用这些概念时却并不严密,时有混用情况。因此后人在分析时,就把严羽最引人注目的妙悟大多区分为二,如张毅先生对严羽的“妙悟”作了二方面内容的解释,其实第一方面内容“指学习欣赏诗歌而言,着重于对诗歌‘兴趣’和‘妙处’的把握,这需要找前人的优秀作品来反复吟咏,靠的是‘渐修”’,就是上面提到的“悟”或“悟入”,有理性因素的存在。而第二方面内容“指诗歌的创作而言。只要‘渐修’到了家,那么就可以在对自然和社会的直观中顿悟,产生创作灵感。这才是真正的‘妙悟”’②,没有理性因素。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