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醉文明:收藏马未都.5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8667621
  • 作      者:
    马未都著
  • 出 版 社 :
    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
    2017
收藏
编辑推荐

  史上zui逗趣的文化常识书,高逼格知识品味进阶必读

  有深度,有情怀,不学术,接地气

  有趣、有料、有知、有识

  消炎、止痛、开胃、下饭

  历史可以很有趣

  · 做皇帝其实很苦逼,万历皇帝每年的寒暑假各有一天,就是大年初一和夏至。

  · 除了年羹尧,“华妃”还有一个哥哥叫年希尧,督造了著名的景德镇年窑,雍正粉彩能做得登峰造极离不开他的功劳。

  八卦里也有智慧

  · “贵妃醉酒”其实是杨贵妃在吃醋

  · 潘金莲和武大郎竟然不是原配

  · 古代人故意要在清明节相亲有何道理

  没文化真可怕

  · 电影《赵氏孤儿》里程婴吃了碗面条,但实际上把麦子磨成粉大约战国和汉代时才出现,所以他真要想吃上这碗面,大概还要等七八百年。

  · 宫斗剧中麝香可谓堕胎利器,但事实上麝香的气味比较刺鼻,很容易被发现。麝香可以通神通窍,可以入药,治疗跌打损伤,但打胎并不灵。

  文物里有态度

  · 红木不适合做百宝嵌的材质,因为红木的收缩率太大,宽容度不高,“太计较”。我们生活中也是这样,应该以一种宽容的心态待事待人,建大事者不计小怨。

  · 一件残缺的古董还有没有收藏价值?有时候残缺也是一种美,更何况残缺之中,也会蕴涵巨大的历史、文化信息。

海报:

展开
作者简介

  马未都,观复博物馆创办人及现任馆长,曾任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马未都先后出版了《马说陶瓷》、《明清笔筒》、《中国古代门窗》、《马未都说收藏》、《马未都说》、《坐具的文明》、《百盒 千合 万和》、《茶当酒集》、《醉文明》、《瓷之色》、《瓷之纹》、《玉之器》等著作。

  - 1997年1月18日,马未都创立了新中国第yi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博物馆。观复博物馆在杭州(2003)、厦门(2005)、上海(2016)、深圳等地开设地方馆。

  - 2008年,马未都在央视《百家讲坛》栏目,讲授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知识。

  - 2010年至今,广西卫视为马未都先生量身定做,打造全新节目《收藏马未都》。

  - 2014年11月,马氏风格个人脱口秀节目《都嘟》于优酷上线。

  - 2015年12月,《都嘟》全新升级为《观复嘟嘟》,优酷平台全新推出。


展开
内容介绍

  皇帝大婚都用什么瓷器?衣冠禽兽一词,竟然来源于古代官员朝服上的补子?《醉文明:收藏马未都5》展现了清朝康乾盛世时期以及其他主要朝代官窑瓷器的特色,介绍了古人日常的生活乐趣和各种体育活动,同时对相关常见汉字词汇的来源做了通俗生动的阐释,读来妙趣横生,独具特色。正如马先生所说,五千年文明延续未断,文化物证随处可取,生在这样一块文化土壤,不知不觉中受到滋养,何其幸也。


展开
精彩书摘

  且看月涌大江流

  瓷器是收藏中最庞杂博大的一支,瓷器一旦被冠以“官窑”的名头,就会身价倍增。那么到底什么是官窑?不同时期的官窑又呈现出怎样的风采呢?

  官窑的历史很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唐玄宗时期,“百宝大盈库”中就有“盈”字款的邢窑作品,这可以视为最早的官窑。“官窑”之所以得名主要源自它是宫廷使用的瓷器,包括唐代晚期的秘色瓷,这是宫廷使用的特殊瓷器。到了晚唐五代以至宋代,定窑、越窑生产的瓷器往往都写有“官”字,代表了早期宫廷用瓷的水平,也可以视为一种官窑。到了元代后期,统辖全国贡瓷的官方管理机构——浮梁瓷局作为一种宫廷或者说国家标准,主要负责设置窑口,这可以说是明清官窑的前身。

  进入明代以后,洪武二年(1369年)就开始设立官窑,从此成为一个制度沿袭下来。我们今天所论的官窑一般情况下都以瓷器的底款为准,历史上第一次把官窑生产的年代题写在瓷器上,是在永乐年间。故宫博物院藏有永乐年制的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题款就写着“永乐年制”,这是官窑有确切纪年的开始。到了宣德时期,这样的题款就十分常见了,题写的位置也比较随意,有写在口沿上的,有写在器底的,也有写在肩部的,各个部位都可以写,表明那时的官窑制度没有后来那么严格。

  进入清代以后,在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这10个时期,都有官窑存世。清代的官窑制度非常严格,而且传世作品非常多。今天老百姓津津乐道的“官窑”,主要就是指明清两代的官窑。

  顺治官窑存世不多,品种比较简单,我们就从康熙一朝说起。康熙时期是清代打下江山以后的一个初始阶段,当时国家百废待兴,国势逐渐向上走,国力也越来越强。这时就有大量的官窑品种重新出现,复烧的品种很多。所以康熙瓷器主要以颜色釉的成就为最高,在青花、五彩等其他方面反而逊色很多。历史上,烧颜色釉比烧彩瓷要困难。

  康熙时期的颜色釉有很多种,比较著名的有红釉、绿釉、青釉和蓝釉。红釉中又以郎窑红著称,这是以督陶官郎廷极的名字命名的。下图这件穿带瓶,颜色亮丽饱满,口是灯草口,有一圈白边儿。釉在高温下是流淌的,郎窑红的烧制水平极高,能控制釉流淌到足部就不再流,所以叫“脱口,垂足,郎不流”。

  红釉的烧造在历朝历代都比较困难。真正意义上的红釉,也就是高温红釉,应该是指元代烧出来的釉里红,只是元代烧造的数量不太多。明初宣德时期,红釉也烧得炉火纯青,但是此后一直到明末,红釉都烧造得不太好。

  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康熙皇帝派了督陶官郎廷极专门督理陶事,可见宫廷的重视。所有的窑工一起努力,成功创烧了“郎窑红”并风靡天下。在康熙官窑所有的颜色釉当中,红釉首屈一指。而红釉中,郎窑红最为有名。其次是豇豆红,它的颜色跟郎窑红比起来,不突出它的热烈,而是突出它的柔婉、柔嫩。和豇豆一样,豇豆红的瓷器身上也有斑点,这是很写实的。此外还有霁红,它是高温红釉,烧制时温度高达1 300摄氏度,颜色非常沉稳、匀净。霁红是很收敛的颜色,它去掉了郎窑红中常见的玻璃感。

  下图就是一个清康熙时期的郎窑红盘子。背面的苹果青显得有点儿偏黄,有灯草口,玻璃感很强。郎窑红的颜色一般不是匀的,匀的反而不好,这上面的斑点状像山楂糕。目前所见的郎窑红以大件器物居多,比如观音瓶、直颈瓶等,盘子相对来说比较少。20多年前,我在天津的地摊上就看到过郎窑红的盘子,当时跟人家砍价(其实也就几百元)没砍下来,就没买着。这是我事隔多年后,以地摊上100倍的价格在香港买的。

  郎窑红最初的意图是仿永宣时期的红釉,当时的学者称这种永宣时期的红釉为“如初凝之牛血”,就是杀死牛以后,牛血接下来刚刚凝固时的颜色。生活中很难看到这样一种红颜色,这种东西斑点状很重,玻璃感很强。300年前的中国人能够在官方不计成本的支持下,烧造这么难烧的红釉瓷器,而且如此精美,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而今天我们的红釉反而是很匀的。

  这是一件清康熙时期的官窑作品,其造型是中国瓷器中的第一造型——梅瓶。它的瓷质有极强的玻璃感,颜色非常漂亮,瓶底闪一点儿苹果青,这就是著名的郎窑绿。郎窑红当时烧造的数量比较多,相比而言郎窑绿的数量就特别少。有意思的是,郎窑红和郎窑绿使用的是同一种呈色剂——铜。瓷器的颜色取决于金属呈色剂,红和绿两种颜色都是用铜烧造出的,依靠窑工控制窑炉的气氛来形成。所谓气氛,就是烧造过程中的含氧量,这会决定成品的颜色,这种技术即便在今天也是很难的。

  郎窑绿的作品并不多,它比郎窑红更有价值。民国时期有很多藏家在搜寻绿釉,有个别的瓷器是用康熙年间的旧胎挂上绿釉重烧的。今天由于化学工业的发达,我们能比几百年前的人多看到更多种颜色,从某种角度来讲,我们是幸福的。但是反过来说,我们又是不幸的,因为这些颜色大部分是化工颜料染出来的,我们的感官被强烈地刺激过,现在再看古代作品上精湛的工艺就有些麻木。康熙一朝的人们,包括康熙皇帝,看到这么漂亮的瓶子时,其感受和我们今天的人是不一样的。所以在文明进程当中,有所得就有所失,我们的任务就是把这些丢掉的东西尽可能捡拾起来,展现给大家。

  ·观复学堂·

  1.《康熙字典》共收录了多少个汉字?

  马未都评:《康熙字典》一共收录了47 035个汉字。说到字典,我们生活中都离不开它。中国发行量最大的一部字典是《新华字典》,第一部《新华字典》收录了大约8 000个汉字,是《康熙字典》的1/6。8 000个汉字对我们来说已经完全够用了,一般人认识的汉字量大约是3 300~3 500个。认识汉字至少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准确的读音,至少要做到读音是对的;二是基本字义,就是说对某个字的基本意思是懂的。

  《现代汉语词典》收录了200多个英文词的缩写,曾引发公众对“英文入汉典”的热议,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任何一个国家都应该坚守自己的文化,尽管这次进入汉典的英文都是用的缩写,比如“WTO”、“NBA”,但对我们仍有很大的影响。外来词刚开始进入的时候,灌输什么,民众就接受什么,结果一件非常可怕的事就出现了:有了“NBA”,我们就自造了一个词叫“CBA”。如果这样的文化渗入我们的字典里,我们的文化就会一点一点地改变特性。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就是汉字,我们5 000年的历史传承下来仍是一个大国,就是源于我们使用共同的汉字。

  外文入中国字典一定要改成中国字,就是译音。我们有很多译音译得很好,比如“模特”这个词,它是从英文“model”译过来的。按照汉语的意思,“模”是“模范”的意思,“特”是“特别”的意思,所以“模特”是指一类特殊的人的工作。汉语的表达能力很强,非常广阔,是表现力最丰富的语言,所以在翻译时要充分运用。

  2. 康熙时期有粉彩官窑吗?

  马未都评:康熙年间引进了珐琅彩,这最早是西方人画在铜胎上的。康熙皇帝下令把珐琅彩移植到瓷器、玻璃器上,于是就创烧了驰名中外的珐琅彩。珐琅彩首先是瓷胎的,其次是铜胎的,最后是玻璃胎的。珐琅彩本是宫廷独有的,因为制作成本太高,不适合在民间普及。为了让每一个中国百姓都能够用得上,珐琅彩就逐渐国产化,到康熙晚期出现了一个品种,当时叫作洋彩,后来到了晚清才被称作粉彩。

  粉彩一开始比较简陋,比如下页的这件康熙时期的粉彩花蝶纹盘,中间只画了瓜果和两只蝴蝶、三朵栀子花,但这简单的粉彩官窑正预示了后来粉彩的辉煌。而这件粉彩花蝶纹水丞,寥寥几笔,也预示了后来粉彩的丰富。青花瓷器诞生以后,700年来没有对手,而粉彩出现以后,打破了青花一枝独秀的地位,形成了青花与粉彩各占半壁江山的局面。

  康熙皇帝一直对西方文化很感兴趣,可以说他是中国古代皇帝里最具有西学思想的一位。他积极学习和了解科技知识,很喜欢玩手摇的计算机,还对天文学、数学、水利学、医学等科学的引入大开方便之门。珐琅彩的引进也是他大力主张从西方学来的,并且不遗余力地去推广,这一点在中国封建帝王当中是非常难得的。

  ·古玩门诊·

  古玩一

  这样的瓷器在生活中不多见,跟我们常见的瓷器截然不同。历史上有一段时期比较流行这类瓷器,大江南北都有出土。这件东西有一个专业的名字,叫作仰覆莲花尊,就是仰莲一朵、覆莲一朵,而莲花跟佛教有关。仰覆莲花尊在我国较大的博物馆里,比如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都有收藏,很多都是当地出土的,比如故宫博物院的仰覆莲花尊都是河北出土的,南京博物院里的都是江苏出土的。

  这种仰覆莲花尊出现较多的时候,一定是佛教最流行的时候。杜牧有一句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北朝时期佛教非常流行,北方出土的都是北朝时期的,南方出土的都是南朝时期的。这类东西的器型往往都偏大,非常壮观,是南北朝时期青瓷的重要作品。这种东西山东也有出土,只是颜色偏黄,而北方河北和南方江苏出土的,颜色都是青绿的。

  由于当时佛教盛兴,这种特殊造型的器皿才得以流行。我们目前看到的这类作品应该都是供器或者随葬用的。这件东西是陶胎的,声音跟敲砖头的声音差不多;釉色比较暗淡;在工艺方面,意思做到了,但跟南北朝时期的东西差距比较大。南北朝时期的东西都是瓷胎的,烧结温度比这个要高很多,做得也要更华丽,所以这件东西是个仿品。

  古玩二

  这是一件小号的玉壶春瓶,上面画的是松、竹、梅“岁寒三友”图,背面还画有芭蕉。它是一件典型的“小品大样”,按照大的器型去做,只是规格比较小。过去家里桌案上会摆上小多宝格,放上各种“小品大样”,非常有情趣。

  这件玉壶春瓶底足做得很好,比较深,它的年代不难分辨,大约是在清代康熙后期或雍正时期。康、雍、乾三朝,玉壶春瓶一般都比较大,像这么小的其实并不多见。我想也可能是出于当时人的特殊要求,有人专门想要小个儿的,摆在桌子上好看。这类东西当时有一定的量,但是留存下来的并不多,而且能这么完整、这么精致,画的又是松、竹、梅,确实难得。

  古玩三

  这是一件唐代北方地区的褐色釉双系盘口瓶。器形做得很完美,以造型而论,这件东西应该是装酒用的。一般情况下,区分瓶和罐要看能否把手放进去,手能放进去的都叫罐,手塞不进去的都称为瓶。这件瓶上边有一点点窑变,有点儿像鲁山窑,但不一定是鲁山窑。鲁山窑瓷器一般都有色斑,而地子一般是黑色、褐色或深咖啡色的。这件东西应该就是北方的,即今天河南、河北一带,但不能证明是鲁山窑的。釉色不是特别漂亮,因为时间久了土沁使颜色都没了,这一块色斑看着就比较跳,表明了当时中国人对美的追求。

  ……

展开
目录

自序

且看月涌大江流

隽秀尔雅雍正瓷

华丽繁缛乾隆瓷

盛世遗风嘉庆瓷

崇俭去奢道光瓷

中兴流彩同治瓷

昙花一现光绪瓷

扑朔迷离民国瓷

水中冰上话古嬉

刚毅霸气赞力量

动静相宜得养生

更快更远说田径

自娱自乐话民俗

愉悦身心说球艺

妙趣横生婴戏纹

仪态万方说仕女

闲情逸致雅士纹

料得梨园处处景

变化万千神仙纹

铁马金戈说战争

瑞由心起瑞兽纹

盛世太平说瑞兽

野阔林深访兽迹

农耕文化话家畜

禽戏鸟语纹色里

怡情逸性说鱼趣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