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制造情感共鸣,打开沟通心门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走进一间陌生的房间,或是与一个不熟悉的人碰面时,在心里对自己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我可以和他交往吗?”的确,面对陌生人时,人们总是本能地带有警惕和戒备的心理,这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自我保护的方法之一。因此,如果你想迅速地拉近和陌生人的距离,进而与之沟通,首先要制造情感共鸣,打开对方的心门。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概念——同理心,所谓同理心,就是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和立场上思考问题。在人际沟通中,表达同理心是非常重要的,表达同理心能让对方意识到你跟他是始终站在一起的,这会在无形之中有效地拉近双方的距离。
事实上,任何两个初次见面的人,都处于一定的心理戒备状态中,彼此之间都会存在心理距离,而沟通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打破这种心理隔膜、建立友谊,从而达到更深层次的交际目的。而想要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要懂得运用心理技巧,制造出惺惺相惜的心理磁场,从而达成一种同理心。
1988年10月,在“文化大革命”中入狱的陈伯达刑满释放,在经过了难堪的狱中生活后,他对于来访的人难免抱有防备心理。有一天,著名作家叶永烈想去采访他,可是,该如何开场呢?叶永烈为此作了充分准备。
一进门,叶永烈就告诉陈伯达,1958年,陈伯达在北京大学作报告时,他作为北大的学生听过这个报告。叶永烈说:“当时您带来一个‘翻译’,把您的闽南话翻译成普通话,说实话,我还是平生第一次见中国人向中国人作报告还带‘翻译’!”这有趣的往事,令陈伯达听后哈哈大笑。就这样,一句风趣的话,一下就拉近了两个人之间的距离,气氛马上变得轻松起来,采访得以顺利进行。
我们在与人沟通的时候,要想和陌生人一见如故,关键就是在初次见面的交谈上下功夫。在与人交谈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在缩短心理距离上下功夫,力求在短时间内了解得多些,缩短彼此的距离,如此才能在感情上融洽起来。孔子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志同道合才能谈得拢,有共鸣才能使谈话融洽自如。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