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最接近生活的事物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4929497
  • 作      者:
    (英)詹姆斯·伍德(James Wood)著
  • 出 版 社 :
    河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7
收藏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詹姆斯•伍德(James Wood,1965— ),英国批评家、散文家、小说家,曾任《卫报》首席文学批评家、《新共和》资深编辑,现为《纽约客》专栏作家、哈佛大学文学教授,著有《断脉》(1999)、《忤逆上帝之书》(2004)、《不负责任的自我》(2004)、《小说机杼》(2009)、《私货》(2013)、《*接近生活的事物》(2015)。

 

译者简介

蒋怡,1985年生,南京大学英语系文学博士,江南大学英语系讲师,已出版《格伦·古尔德谈话录》、《后灵魂年代的美国》等译著三部。


展开
内容介绍

内容简介

《*接近生活的事物》是詹姆斯·伍德新出版的一部文学随笔集与人生回忆录,短短四个章节围绕着现实生活与虚构小说之间的关系,串联起这位文学批评家在人生中追求阅读审美、在阅读中反观人生形态时的各种细碎思考。书中既有伍德一贯以来对文学审美的辩护,也有在死亡、无家可归等 ultimate 问题层面对文学作品救赎意义的阐释。

在这部融合了回忆录与评论集的优秀著作中,詹姆斯·伍德就小说与生活的关联书写了一堂大师课。他论证说,在所有的艺术门类里,小说在描述我们的生活形态、从死亡与历史遗忘中拯救那些生活的肌质方面有着独到的能力。在这里,阅读的行为被理解为*神圣和*个人化的行为,书里对几部个别的作品有精彩的讨论——包括契诃夫的短篇故事《吻》、W.G.泽巴尔德的《异乡人》和菲兹杰拉德的《蓝花》。伍德透露了他本人与书写文字的亲密关系:我们看到一个来自乡间的男孩的成长历程,他在浓厚的基督教背景中长大,童年时代的阅读带给他隐秘的喜悦,他在阅读与亵渎宗教、文学与音乐之间建立起联系。本书最后一部分在放逐与无家可归的语境下讨论小说。《*接近生活的事物》不是简单的一本由我们公认的*优秀的在世批评家所著的简短、论证严密的书——它还是一段令人心潮澎湃的个人叙述,反思并体现了读者与作者(还有批评家)之间富有成效的共谋,并邀请我们重新思考对我们阅读与创作小说而言至关重要的一切事物。


展开
精彩书评

评论

文学跟艺术一样,能抵制住傲慢的时间——让我们成为习惯长廊里的失眠症患者,并主动从死亡那里挽救事物的生命。

—— 詹姆斯·伍德


展开
精彩书摘
  《最接近生活的事物》:
  1
  最近,我参加了一个我素未谋面的人的追悼会。他是我一位朋友的弟弟,突然撒手人寰,留下一堆身后事,还有一个寡妇和两个年幼的女儿。追悼会上摆了一张他的照片,下面写着生卒年(1968:2012)。照片上的他看上去出奇地年轻,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他在耀眼的阳光下略微眯缝着眼,淡淡地笑着,仿佛马上就要明白别人说的笑话的笑点在哪里了。说来痛心,他的去世是他短短一生中显著又英勇的事实,余下的不过是平日里普普通通的欢乐点滴,有好几个发言者的话能佐证。那时的他,正从小船上一跃而起,跳入缅因河中;那时的他,还是个孩子,与两个表兄弟一起从小木屋的窗户向外尿尿;那时的他,住在意大利,用跟人调情来学意大利语;那时的他,正说着一个很有趣的笑话;那时的他,是个充满热情与活力的朋友,只要他在场,整个房间就充满了笑声。最后盼追思仪式一般都是如此,发言者们拼命地想要扩充并抓住逝者一生中那些美好又平淡的瞬间,填满从1968年到2012年之间的每一个日子,这样我们离开教堂时想起的就不再是他生命的起点和终点,而是其间永恒的时刻。
  能够纵览某个人从出生到去世的整个人生,这种好机会不可多得,但在某些方面也让人别扭,因为这样的检视显得专横,过于冒失。我们的悲伤并不能使我们有足够的权利篡取即临开端和结局的神力。这样的全能全知让我们不自在。对于自己的一生,我们没有这种能力,对于别人的一生,我们通常也不去妄求这种能力。
  但是,如果这种能直观生命整个过程的能力如上帝一般,那么它同样包含着反抗上帝的苗头在内:一个人的人生一旦走完,走到了终点,仿佛压扁在日记本的一页页里,它就开始变小,开始收缩。它只是一个个体的人生而已,芸芸众生中的一员,跟其他人的人生一样任意,他们不过是暂时的租客,很快就将籍籍无名;我们惊恐地明白,这样的人生过不了几代就会被彻底遗忘,我们自己的也是。我们在假扮上帝的同时,也跟上帝作对,重重地扔下命运的脚本,拒绝戏剧演出的台词,为存在的无意义和转瞬即逝而震惊。死亡孕育了第一个问题:为什么?:然后又吞噬了所有的答案。并且奇妙的是,这第一个问题,也就是我们在小时候意识到生命会被夺走后说的那个词,它在我们整个人生中出现时的深奥程度、语气和模式其实并没有改变。它是我们问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最后一个问题,不管是60岁,还是6岁,我们都带着同样的茫然、悲伤、愤怒和恐惧在问:人为什么会死?既然会死,那为什么要活?生命的意义在哪里?我们为什么会在这里?布朗肖在他的一篇文章里说得很好,他用夸张的笔调传达出领悟生死后的惊退:“每个人都会死,但每个人又都活着,这同时也就意味着每个人都是死者。”
  ……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为什么?

第二章 严肃的观察
第三章 物尽其用

第四章 世俗的无家可归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