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8671581
  • 作      者:
    成甲著
  • 出 版 社 :
    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
    2017
收藏
编辑推荐

* 你是否买了很多书,下载了几十G的文档、电子书、视频,但基本从没打开过?

* 你是否看了N多书,上了N多课,但回过头来,却发现似乎什么也没记住?

* 你是否越学越觉得要学的东西太多,不知从何入手,感到焦虑?

* 你是否觉得学习很努力,但是进步却很慢,没找到“开窍”的关键?


如果以上这些描述至少有一条以上符合你的状态,你一定需要来看看这本《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


被罗辑思维评为十位“全国zui会学习的人之一”

“得到”zui受欢迎的音频节目《成甲说书》作者 成甲

教你如何从“知道”到“做到”,打造自己的学习力,

变知识为资产,让学习成为财富积累的过程!


拥有学习力的人,才拥有这个时代的终&极竞争力!


脱不花作序,罗振宇、万维钢、李笑来、小马宋、占隼、彭小六、易仁永澄联袂推荐!


展开
作者简介

成甲

很多人是从罗辑思维“得到”App的音频节目《成甲说书》了解我的。在与罗辑思维合作的过程中,我有幸入选了罗辑思维评选的“中国zui会学习的人”,而2016年“得到”年终盘点全年销量TOP 10的节目中,《成甲说书》占了三成。我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除了大量阅读外,《好好学习》这本书详细介绍了背后的方法。

我主业是做景区设计咨询,2009年联合创办了北京京都风景生态旅游规划设计院,并担任常务副院长。很多人奇怪为什么我要不务正业去研究认知思维,去运营一个知识管理的公号,去写一本知识管理的书?我还曾多次受邀在清华MBA、第九学院、多角度沙龙、中国惠普、埃森哲、中国人寿集团等机构团队进行演讲,做关于个人时间管理、知识管理方面的课程和分享。

其实不管是主业、副业,我都是在做同一件事情:深入思考问题,热情分享经验,激发别人潜能。

每当我看到自己的努力和思考能给别人启发,就让我觉得生活特别美好。所以如果《好好学习》这本书能让你有哪怕一丁点儿的启发,或者有什么不同的理解,欢迎在我的公号“个人知识管理”下回复留言,随时告诉我你的想法和意见。


展开
内容介绍

· 为什么读了这么多书,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因为大多数人都掉进了“低水平勤奋”的陷阱。我们读了很多书,却只是读到了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而并没有把新旧知识连成一张知识网,长成一棵知识树。


· 学海真的无涯吗?到底什么样的“知识”值得我们花精力去学?

知识无穷无尽,但掌控这个世界运行的底层规律是有限的。你需要的是从海量知识中辨别出其中的“王炸”,一通百通!

学海非无涯,知识有主次。


· 为什么学习“学习的方法”,比学习本身更重要?

世界这么大,而我们的智慧有限。只有掌握了更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在极为有限的时间里,把自己的认知水平比别人多往前推进一厘米。

拥有学习力的人,才拥有这个时代的终&极竞争力


· 如何从“知道”到“做到”?怎么才能让知识变现?

刻意练习+多场景思维训练=构建底层认知,打通知识的底层结构

让知识成为资产,让学习成为财富积累的过程!


被罗辑思维评为十位“全国zui会学习的人之一”、“得到”zui受欢迎的说书人成甲,为你解开学习迷思,讲授“学习的方法”,帮助你将零碎的知识体系打造为高效的知识管理体系,让所学知识真正变成你的资产,让学习成为你财富积累的过程!


展开
精彩书评

成甲这本书,在我看来,就是一个重度学习者为识别茫茫人海中的同类而打造的一个信物、传递的一个暗号。因为只有那些热衷于研究学习方法,并且长时间持续刻意练习这些方法的人,才会理解“临界”这一概念的宝贵价值。

——脱不花

罗辑思维首席执行官


这是一本写给未来中流砥柱的书。这些人不但工作做得好,而且有创新;不在乎别人的先发优势,只研究怎么提升自我;不问目标有多难,只问自己能不能学——成甲这本书,能帮你学习怎样学习,他说的是有关知识的知识。

——万维钢 

《万万没想到》作者,“得到”App专栏《精英日课》作者


我的微信公号叫“学习学习再学习”,第yi个“学习”是动词,第二个“学习”是名词,第三个“学习”是动词,意思就是说“学习”本身是需要“学习”的,要学习如何学习才能够更好地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只不过是一种生活方式而已。这本书把学习说透了,所以推荐大家一起来《好好学习》。

——李笑来

著名天使投资人,连续创业者,终生学习者


我们这个时代,错在给人的机会太多,成功好像很容易,所以会有太多贪多求速的“学习者”,总以为学习就像吃兴奋剂一样,可以马上见效。这是一种时代病,但一般人不会觉得自己有病,所以陷入死循环。成甲的这本书,并不适合那些急于求成的“学习者”,倒是能给那些沉得下心来学习的人一种“方便法门”。按照这个方法,几年下来,你才会体会到:慢慢来,比较快。

——小马宋 

罗辑思维创意顾问


我们正处在信息过载的时代,拥有快速获取重要知识并能应用的能力比任何时代都重要。成甲在书中跟大家分享了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与探索,思考的角度和质量都非常棒,推荐阅读。

——战隼

知名自媒体人,100天行动发起者


我们学习的时候,zui难的部分不是收集,也不是整理,而是内化。内化是将信息变成知识,进而变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这个过程太难了,以至于很多人读了很多书,参加了很多训练营,结果能力仍然提升不起来。怎样才能增强自己内化知识的能力?以后不用麻烦了,读成甲这本书,它会给你非常详细的解决办法和修炼步骤。

——彭小六

《让未来现在就来》作者,简书头牌作者


在这个信息过剩的时代,真正的知识才是奢&侈品,那些构建底层思维、突破心智边界的元知识,是一个人可以脱颖而出的关键。什么样的“知识”才值得我们花费精力去学习?我们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何种“知识”上才会发挥更大威力?这些问题在成甲老师的这本书中有精彩的阐述。

——易仁永澄

幸福进化俱乐部创始人


展开
精彩书摘

自序


我是从2008年开始接触知识管理的。主要的原因是自己在几次创业过程中,迫切地感受到需要尽快地提升自我认知能力。那时候,对于“知识管理”这个词,大家还都很陌生,关于“知识管理”这个话题的书籍和资料也寥寥无几,已有的书籍、课程一般都是关于具体方法和工具的介绍,比如思维导图、速记、沟通技能等等。

可是,在参加很多培训和课程之后,我反而更加困惑了:感觉学了很多东西,好像当时课上听懂了,可是课后也没怎么能用上,隔一段时间就都忘了。有没有一个课程,是教你“学习”怎么“学习”的呢?

从那时候开始,我就从各个地方去学习关于“如何学习”的知识,开始慢慢地把从不同领域获取的信息整合起来,尝试着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

第一个转折在2010年。在我坚持记反思日记的第三个月,自己感觉有点坚持不下去了——因为似乎没什么用。这时候,我无意中看到了《美国之梦:富兰克林自己的故事》,一本关于富兰克林的传记。在这本传记中有这样一段:

“富兰克林要培养自己养成13个道德准则,采用了“集中精力一次实践一项,待一种习惯养成之后,再实践另一项”的方法。为了监督自己,便每日自省,把道德要求和自己的行为做比较,持续坚持。”

这个做法给了我极大的启发:我一直困扰于学了新知识记不住,用不上。如果富兰克林可以通过每天自省一个习惯来锻炼自己,我是否也可以用这个方法来掌握学习到的新知识呢?从此之后,我的日记开始变成了每日的自省,后来又演化成我独特的“晨修”工作。通过反思晨修,将学到的知识内化,形成战斗力。这是我对知识管理理解的入门,而这个过程也为我打下了重要的基本功。到今天(2016年),这个习惯已经持续了近7年,我从中受益良多。

第二个转折是2012年。在2年多的晨修反思中,我逐渐发现一个问题:我学到的知识越多,越觉得不对劲。虽然我掌握了很多方法,可是每个知识都是单独解决特定问题的;有时候觉得有些方法之间似乎有些联系或冲突,就好像几股真气在体内互相冲撞无法融合。可是问题究竟是什么,一直没想明白。直到,我看到查理·芒格的《穷查理宝典》后,茅塞顿开。芒格在普世智慧演讲中提到的第一个关键原则就是:“如果你只是孤立地记住一些事物,试图把他们硬凑起来,那你无法真正理解任何事情。”“你必须依靠模型组成的框架来安排你的经验”。

原来,过去看似复杂的知识和道理,可以通过基本的模型和框架来统一安排,而这些模型和框架,就是芒格说的普世智慧。

受到芒格的巨大启发,我开始投入到学习和构建自己框架体系的过程中。从2012年到2016年,在4年多的时间里,我慢慢地形成了自己对知识管理的独特认知。

在我看来,一切的学习和努力无非三个目标:一是解释问题;二是解决问题;三是预测问题。应该说,没有哪个人的学习会超过这个范畴,而评价学习是否有效的标准就很明确了,那就是:学习之后你的行为或认知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你上了一年MBA,可回到公司之后,自己的管理方式完全没有改变,那么你的学习显然是无效的。

所以,以这样一个认知作为基础,我们对知识管理的理解也就清晰了:知识管理就是通过对外部信息进行加工,以提高我们改变认知或行动的速度。在这个理解基础上再去看现在形形色色的学习方法和管理技巧,就能看出大家对知识管理的认识大概存在着三个维度:

第一种是数据管理的维度。在这个维度上,我们所谈论的知识管理更多是具体的数据层面技巧。比如,下载到的文件怎么保存?学到的知识点怎么归类?如何快速搜索文件?如何给文件贴标签?怎么样整理文件夹?在哪里找到合适的书单?等等。

第二种是信息管理的维度。在这个维度上我们关注的是怎样更好地理解、消化和应用获得的各个知识点。有很多非常有用的方法可以组织起来强化这一过程,比如:如何做读书笔记?如何用思维导图增强理解?学习中精读和泛读的区别,行动学习法,刻意练习等等。而能够有效利用这些方法,也是一个学习者进阶的标志——能够有效地把学到的知识用于解决问题。

第三种是底层规律的维度。在这个维度上我们关心的不仅仅是具体的方法和技巧,更关心对自己的认知深度:我们必须能够在大量具体知识积淀的基础上,形成更宏观和抽象的理解,在深层次上掌握普遍规律,从而将之前学到的繁杂的知识用一根线串起来,在具体知识之外找到新的答案。将有形化为无形,又将无形用于有形。

2012年,我第一次利用查理·芒格提到的方法做了一次实验,实验结果让我十分震惊。

我应邀在一个学习型网站上开设个人知识管理课程。由于我自己既不是职业培训师,也没有什么知名度,所以如何让大家对我的课程感兴趣,还愿意付费购买就成了一个难题。当时,我能够展示、销售自己的地方主要是课程介绍页面。换句话说,我需要在一个课程页面内通过文案来营销自己。而写营销文案是我此前完全没有接触过的事情。

我并没有着急去搜索如何写一篇销售文案这样的技巧,而是第一次开始利用芒格提到的方法:深刻理解问题的实质,然后用能够解决这些问题的规律去解决问题。对于营销文案而言,本质上是一个建立信任的过程;那么关于建立信任这件事情,心理学上就有很多方法来构建和增进认同。我找到心理学书籍中构建信任和认同的内容,并且以另一个做营销多年的朋友写过的文案为参照对象,仔细分析其中用到的心理学原理,然后按照自己的理解应用这些心理学成果来写我的文案。

我原本以为,自己这么一个文案新手,第一次就得写需要进行实际销售的产品,而这个产品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非职业培训师的培训课程,难度也太大了。所以,自己并没有抱太大的希望。可结果却出乎我的意料:同期上线的那一批课程中,我的课程付费人数快速增长,不到3天,名额就全部售出,而当时还有其他老师的课程销量为0。甚至课程停止报名之后,还有用户不断咨询怎么能补上报名,为了加塞还愿意多出钱。

那是我第一次深刻感受到,当我们掌握底层规律并以此分析问题时,即使是一个新手,也能瞬间超越众多按部就班工作很久的“职业”专家。这种经历太奇妙了!

那次的经历成为一个契机,我越来越多地尝试和应用这样的方法,激励着自己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底层规律。我慢慢地理解,为什么“少即是多”,为什么有些知识会比另一些知识有着更强大的力量。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步形成了“临界知识”这一概念。这一概念脱胎于查理·芒格的“普世智慧”,或者应该说,芒格提到的普世智慧都属于临界知识,但是有些不那么“普世”,但仍然能够在一个专业或者较为广泛的领域中起到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同样具有临界效应。因此,我将这些规律一并纳入到“临界知识”的关注范围中。

当我们探索到知识管理底层规律这一层次上时,我们对学习的理解就慢慢不一样了。过去,对学习的理解,主要是输入和消化的过程:我们通过阅读更多的书籍,参加更多的课程和培训,让自己增加更多的输入。而当我们理解了底层规律在知识管理体系中的价值后,学习,就变成了一个生长和创造的过程:知识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点,而是彼此联系、相互接触,甚至在一次次的相互作用中,不断产生新的启发和认识。知识开始了自己的生长!

在我看来,只有让自己对学习的理解达到这个层面,才能真正在学海无涯中找到一叶扁舟。在这个层次上,我常常讲,对于学习这件事情,自己是最好的老师。理解了底层规律,自己就是一个炼丹炉:外部输入的东西,经过加工形成全新而又熟悉的认知;而反过来,这种认知又进一步增进你对外部输入的理解,甚至可能会超出作者本身的认知来看问题。

可是,现在人们的学习大都集中在第一个层次,有一部分人进入到第二个层次,而在第三个层次的,至少我身边认识的人中,真正融会贯通,把底层规律用到自己工作生活中的,屈指可数。学习改变底层认知,对每个人都有巨大意义和价值,在现实生活中也确实非常稀缺。我自己从中受益匪浅。如果能够让更多人从这个层面认识学习和知识管理,那无论对于个人的素养提升还是各行业高层次人才的储备,都有积极意义。

而这也成了我写这本书的初衷之一。

“是什么曾经拯救过你,你最好就用它来更好地拯救这个世界”。

我自己曾经在学习“学习”的过程中,有过太多困惑和迷茫,只能从不同角落里收集只言片语来咀嚼思考。然而,我发现我过去遇到的问题,到今天还有很多人在不断经历着,所以我希望把我现在的一些感悟和认识分享出来——可能会有偏差甚至错误,但是我相信,对大家提升自己的学习效能还是会有启发的。

第二,写这本书也是自我实现的一部分。我从2007年就开始不断地寻找自己生命的热情所在。后来发现,激励我充满热情,每天像打了鸡血一样生活的原因是:我享受这种激发别人潜能、能够帮助别人的成就感。2009年,我第四次创业。当时,我在公司的一个重要角色就是激励团队成员的成长,而这也是我的巨大热情所在。在繁忙的创业中,我仍然尽量抽出时间准备各种单从物质回报上看“性价比”极低的沙龙与课程:从在第九课堂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课程分享,再到在罗辑思维“得到”上开设《成甲说书》节目。这些看似不相关的事情,其实都是来自我 “享受激励、帮助别人的成就感”这一原始动力。而这一点,也是我在生活中践行黄金思维圈,从why出发生活的一部分。所以,这本书,也同样是我对这种生活哲学的应用。

第三,写书也是我的承诺和责任。促成我写这本书的重要原因,是我生活中的老师——前CCTV记者组组长,现多角度沙龙联盟主席徐金琪大哥。徐大哥亦师亦友。当年他参加我在第九课堂的个人知识管理课程,我们因此结缘;而他连续3次报名参加同一门课,后来又多次鼓励和支持我将自己在知识管理中的认识集结成书。而在这个过程中,又有众筹出书的众多认识或者不认识的朋友们支持……大家的信任和支持,都是我写作本书的动力。

本书的内容结构:

从内容上说,本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知识管理与认知优势”、“掌握临界知识的底层思维与方法”、“发现和应用自己的临界知识”、“常见的核心临界知识及其解释和应用”。

第一部分:我会介绍为什么知识和知识是不一样的,有些知识比其他知识的威力更大。我们专注于少数的知识能够给我们带来关键的影响,这就是临界知识。

第二部分:对于学习临界知识而言,首先要掌握的是底层思维和方法,其次才是具体的知识和技能。

第三部分:掌握了理念和方法的基础上,回到核心问题:如何找到有价值的临界知识并把它应用到我们生活中。

第四部分: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的框架来安排自己的临界知识,不过有一些临界知识是通用的。我在介绍这些知识的同时也提供了应用的案例供大家参考。

我自己认为,这本书的特色在于:不同于传统讲学习或知识管理的书按照组织结构或者学习方法来讲,我更多是注重底层方法、思考逻辑和案例展示,希望用问题的结构,而非信息的结构来展开全书。在这个过程中,既有我对学习和知识是什么的宏观思考,也有实际应用的具体案例,这对不了解什么是知识管理或者还看不到宏观层面和底层认知的学习者而言,可能会有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学习”这件事情,甚至对已经有多年知识管理经验的人而言,这本书也可以提供启发和借鉴。

此外,在过去6年里,我坚持每年阅读不少于100本书,同时还保持了每天2小时晨修反思的习惯。这对我理解知识管理的高效输入,有极大帮助。与此同时,我又是一个“好为人师”、不断寻求在输出中加深认识的人。从2009年开始我就组织“知行社”进行分享(2012年停办),2012年在第九课堂开设“个人知识管理”课程,学员评分的满分为10分,而我的课程平均得分高达9.95分,成为九课得分最高的课程,以及再后来,我在罗辑思维“得到”上开设《成甲说书》,开始以每周一本书的高强度进行知识输出。这些知识输出的经验,又让我对理解知识管理核心要点有了更多自己的认识。同时,我不是一个职业培训师,并不靠知识管理培训讲课为生,因此我写书和讲课也不担心泄漏课程核心内容;相反,我一边在自己的公司中大量实践和改进着我所讲的方法,一边期待看到更多人加入这一事业,一起推动我们对知识管理的进一步深入认识。我想,我的这些经历和背景,让我能够把学习“学习”这件事情从不同的角度讲清楚,并用实战的方式让大家理解。这种形式,能让更多人有机会在生活、工作、创业中亲身感受这一认知变化带来的积极影响,就像我第一次用这个方法写文案时感受到的神奇一样。

最后,本书中提到的方法和理念并不一定适合每个人,因为方法本身也是基于价值观的。比如 “坚持小的习惯和努力,累计大的突变”、“构建底层认知是理解复杂现象的关键,而底层认知本身是要步步为营,偷不得懒”……这些价值观和当今时代一些人追求一切“唯快不破”的想法是不一致的,尤其是还希望在学习底层认知这件事情上也要有速成法,这一点我是帮不上忙的。说来惭愧,我在“得到”上,曾经上线过一期节目叫做《如何工作三年获得十年经验》,题目本身就是利用了这种“速成”心态的,结果节目销量颇佳。可是答案可能和追求速成的人想象的不一样——坚持从底层思考,这样的习惯培养训练3年,比有10年工作技巧的人成长得都要快。从这一点上说,全书也是一种速成法,一种以慢为快的速成法。

当然,本书也有局限。

首先,前面提到知识管理的三个层次,分别是数据、信息和底层规律。这本书更多地讨论了第三个层次,第一、第二层次涉及的内容较少。

其次,对跨学科临界知识的理解也有局限。毕竟我在学习“学习”这条道路上探索也不过6年时间,对“临界知识”的学习与思考也才3年。3年时间,我对这些跨学科的临界知识从自己应用的角度进行了粗浅的理解,可能会有偏差甚至错误,也希望广大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吝赐教(关于本书的一切建议,欢迎通过我的微信公众号留言。公众号名称:个人知识管理,搜索pkm100 添加关注。)

最后,无论如何,这本书是我将自己这一阶段关于知识管理的所有认知的一个毫无保留的展示。也许因为我的能力、认知的局限,这本书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是你至少可以相信,我是用了十二分的认真和努力完成这本书的。10 万字初稿完成后,经过半年多时间,自己对知识管理又有了新的认识,再加上图书编辑对初稿给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我的第二稿10 万字几乎全部重写。

但是,正是这些努力和付出,才能让我自己能够找回自己:我不是在写书,我是享受尽力帮助别人的乐趣与成就感。

今天,我“好为人师”的这一部分终于告一段落。至少我的用心,让我可以安心入睡。剩下的工作,就是读者的任务了。

如果这本书的内容对你有所启发和帮助,让我知道。

这是我最大的成就。

是为序。

 


展开
目录

序一 准备好,在临界点爆发(脱不花) 

序二 术从简,道从心(徐金琪)


自序

引言

第一章 知识管理与认知优势

知识与知识是不一样的,有些知识比其他知识的威力更大。少数的知识能够给我们带来

关键的影响,这就是临界知识。


在海量信息即时获取时代,我们拼什么? 

如何提升认知深度? 

为什么大多数人的学习层次上不去?

到底哪些知识值得学?


第二章 掌握临界知识的底层思维与方法

对于学习临界知识而言,首先要掌握的是底层思维和方法,其次才是具体的知识和技能。


跳出“低水平勤奋陷阱” 

学习临界知识

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底层方法

持续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技巧


第三章 发现和应用自己的临界知识

在掌握了理念和方法的基础上,回到核心问题:如何找到临界知识?怎样能够把临界知

识真正应用起来,实现知行合一?


为什么临界知识能四两拨千斤?

如何发现自己的临界知识? 

天赋与学习临界知识的关系

如何应用临界知识?

用临界知识构建自己的“能力圈”


第四章 案例:核心临界知识及其应用

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的框架来安排自己的临界知识,不过,确实有一些重要的临界知识是通用的。

复利效应

概率论

黄金思维圈 

进化论

系统思考

二八法则

安全空间

临界知识的综合应用


结 语 认知优势的未来


附 录 书中提及的重要书籍

致 谢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