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李敖主编国学精要.18,龚自珍全集 盛世危言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52804508
  • 作      者:
    李敖主编
  • 出 版 社 :
    天津古籍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作者简介

李敖(1935.4.25—)

    字敖之,祖籍吉林省扶余县人,台湾作家、中国近代史学者、文化学者、历史学家、作家、时事批评家。台湾无党派人士,曾任台湾“立法委员”(又称民意代表)。其人意志如铁、斗志昂扬,活力无限,“以玩世来醒世,用骂世而救世”。因其文笔犀利,批判色彩浓厚,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故自诩为“中国白话文之一的人”,亦被西方传媒追捧为“中国近代杰出的批评家”。著有《北京法源寺》《李敖有话说》《红色11》《上山·上山·爱》等100多本著作。


展开
内容介绍

   “李敖主编国学精要18”选录了龚定庵的《龚自珍全集》和郑观应的《盛世危言》。《龚自珍全集》是一本文学类书籍,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龚自珍是清代思想家、文学家。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了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盛世危言》全书贯穿着“富强救国”的主题,对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诸方面的改革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在当时是给甲午战败以后沮丧、迷茫的晚清末世开出了一帖拯危于安的良药。

展开
精彩书摘

古史钩沉论一

朱刻本题《觇耻》。

  龚自珍曰:史氏之书有之曰:霸天下之孙,中叶之主,其力一本“力”作“才”。弱,其志文,其聪明下,其财少,未尝不周求礼义廉耻之士,厚其貌,妪其言,则或求之而应,则或求之而不应,则必视一本“视”作“示”。祖之号令以差。史氏之书又有之:昔者霸天下之氏,称祖之庙,其力一本“力”作“才”。强,其志武,其聪明上,其财多,未尝不仇天下之士,去人之廉,以快号令,去人之耻,以嵩一本“嵩”作“崇”。高其身;一人为刚,万夫为柔,以大便其有力一本“力”作“才”。强武;而胤一本“胤”作“允”。孙乃不可长,乃诽,乃怨,乃责问,其臣乃辱。荣之亢,辱之始也;辨之亢,诽之始也;使之便,任法之便,责问之始也。气者,耻之外也;耻者,气之内也。温而文,王者之言也;惕而让,王者之行也;言文而行让,王者之所以养人气也。籀其府焉,徘徊其钟簴焉,大都积百年之力,以震荡摧锄天下之廉耻;既殄、既狝、既夷,顾乃席虎视之余荫;一旦责有气于臣,不亦暮乎!

——《定庵续集》

古史钩沉论二

又题《尊史二》,或题《尊史》。

   龚自珍曰:一本无“龚自珍曰”四字。周之世官句①大者史。史之外无有语言焉;史之外无有文字焉;史之外无人伦品目焉。史存而周存,史亡而周亡。殷纣时,其史尹挚抱籍以归于周;周之 初,始为是官者,佚是也。周公、召公、太公,既劳周室,改质家跻于文家,置太史。史于百官,莫不有联事,三宅之事,佚贰之,谓之四圣。盖微夫上圣叡美,其孰任治是官也?是故儒者言六经,经之名,周之东有之。夫六经者,周史之宗子也。《易》也者,卜筮之史也;《书》也者,记言之史也;《春秋》也者,记动之史也;《风》也者,史所采于民,而编之竹帛,付之司乐者也。《雅》《颂》也者,史所采于士大夫也。《礼》也者,一代之律令,史职藏之故府,而时以诏王者也。小学也者,外史达之四方,瞽史谕之宾客之所为也。今夫宗伯虽掌礼,礼不可以口舌存,儒者得之史,非得之宗伯;乐虽司乐掌之,乐不可以口耳存,儒者得之史,非得之司乐。故曰:五经者,周史之大宗也。孔子殁,七十子不见用,衰世著书之徒,蜂出泉流,汉氏校录,撮为诸子,诸子也者,周史之小宗也。故夫道家者流,言称辛甲、老聃;墨家者流,言称尹佚;辛甲、尹佚官皆史,聃一本“聃”下有“之官”二字。实为柱下史。若道家,若农家,若杂家,若阴阳家,若兵,若术数,若方技,其言皆称神农、黄帝。神农、黄帝之书,又周史所职藏,所谓三皇、五帝之书者是也。老于祸福,熟于成败,絜一本“絜”作“挈”。万事之盈虚,窥至人之无竞,名曰任照之史,宜为道家祖。综于天时、明于大政,考夏时之等,以定民天,名曰任天之史,宜为农家祖。左执绳墨,右执规矩,笃信一本“信”作“谨”。谦守,以待弹射,不使王枋弛,一本“弛”作“陁”。不使诸侯骄上,名曰任约剂之史,宜为法家祖。博观群言,既迹其所终始,又迹其所出入,不蒙一物之讥,不受诸侯蹈抵,使王政不清,庶物奸生,名曰任名之史,宜为名家祖。胪引群术,爱古聚道,谦让不敢删定,整齐以待能者,名曰任文之史,宜为杂家祖。窥于道之大原,识于吉凶之端,明王事之贵因,一呼一吸,因事纳谏,比物假事,不辞矫诬之刑,史之任讳恶者,于材最为下也,宜为阴阳家祖。近文章,妙语言,割荣以任简,养怒以积辨,名曰任喻之史,宜为纵横家祖。抱大禹之训,矫周文之偏,守而不战,俭而不夺人,一本无“人”字。名曰任本之史,宜为墨家祖。五庙以观怪,地天以观通,六合之际,无所不储,一本“储”下有“无所不语”四字。谓之一本“谓之”作“名曰”。任教之史,宜为小说家祖。刘向云:道家及术数家出于史,不云余家出于史。此知五纬、二十八宿异度,而不知其皆系于天也;知江河异味,而不知皆丽于地也。故曰:诸子也者,周史之支孽小宗也。夏之亡也,孔子曰:“文献不足征。”伤夏史之一本“史之”作“之史”。亡也。殷之亡,一本“亡”下有“也孔子”三字。曰:“文献宋不足征。”伤殷史之一本“史之”作“之史”。亡也。周之东也,孔子曰:“天子失官。”伤周之史亡也。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一本“之”下有“人”字。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周之东,其史官大罪四,小罪四,其大功三,小功三。帝魁以前,书莫备焉,郯之君知之,楚之左史知之,周史不能存亡,故传者不雅驯,而雅驯者不传,谓之大罪一。正考父得商之名颂十二于周,百年之间亡其七,太师亡其声弦焉,太史又亡其简编焉,谓之大罪二。周之《雅》《颂》,义逸而荒,人逸而名亡,瞽所献,燕享所歌,大抵断章,作者之初指不在,瞀儒序《诗》,以断章为初指,以讽谏为本义,以歌者为作者,一本“者”下有“三者”二字。史不能宣而明,谓之大罪三。有黄帝历,有颛顼历,有夏历,有商历,有周历,有鲁历,有列国历,七者,周天子不能同,列国赴告,各步其功,告朔怠终,乃乱而弗从;周享国久,八百余祀,历敝不改,是以失礼,一本“礼”作“理”。是失官之大者,谓之大罪四。古之王者存三统,国有大疑,匪一祖是师,于夏于商,是参是谋;今《连山归藏》亡矣,三《易》弗具,孔子卒得坤乾于宋,亦弗得于周,史之小罪一。列国小学不明,声音混茫,各操其方,微孔子之雅言,古韵其亡乎!史之小罪二。夫史籀作大篆,非一本“非”下有“为”字。废仓颉也;周史不肯存古文,文少而字乃多矣,象形指事,十存一本“存”作“有”。三四,形声相孳,千万并起,古今困之;孔壁既彰,蝌斗煌煌,匪籀而仓,盖宪章者文、武,而匪宪章宣王,史之小罪三。列国展禽、观射父之徒,能言先王命祀,而周史儋乃附苌弘为神怪之言,不能修明,巫觋祝宗,不能共鬼神,燕昭、秦皇,淫祀渐兴,儋、弘阶之,妖孽是征,史之小罪四。帝魁以降,百篇权舆,孔子削之,十倍是储,虽颇阙不具,资粮有余,史之大功一。孔子与左邱明乘以如周,获百二十国之书,夫而后《春秋》作也,史之大功二。冠昏之杀,丧祭一本“丧祭”作“器服”。之等,大夫士之曲仪,咸一本“咸”作“或”。以为数;夫舍数而言义,吾未之信也,故十七篇之完,亦危而完者也,史之大功三。周之时有推步之方,有占譣之学,其步疏,其占密,天官有书,先臣是传,唐都、甘公,一本“公”作“石”。爰及谈迁,是迹是宣,史之小功一。史秩一本“秩”作“佚”。下大夫,商高大夫,官必史也;自高以来,畴人守之,九章九数,幸而完,史之小功二。吾韪彼奠世系一本“系”作“系”。者,能奠能守,有历谱牒,有世本,竹帛咸旧,是故仲尼之徒,亦著《帝系姓》,后千余岁,江介之都,夸族之一本“之”作“始”。甚,史之小功三。夫功罪之际,存亡之会也,绝续之交也。天生孔子不后周,不先周也,存亡续绝,俾枢纽也。史有其官而亡其人,有其籍而亡其统,史统替夷,一本“夷”下有“故”字。孔统修也,史无孔,虽美何待?孔无史,虽圣曷庸?由斯以谭,罪大亦可掩,功大亦可蒙也。孔虽殁,七十子虽不见用,王者之迹虽息,周历不为不多,数不为不跻,府藏不为不富,沈敏辨异之士,不为不生,绪言绪行之迹,不为不竢,庄周隐于楚,墨翟傲于宋,孟轲端一本“端”作“瑞”。于齐、梁,公孙龙哗于齐、赵之间,荀况废于道路,屈原淫于波涛,可谓有人矣!然而圣智不同材,典型不同国,择言不同师,择行不同志,择名不同急,择悲不同感,天吝材,材吝志,志吝器,器吝情,情吝名,名吝祖。夫周,自我史佚、辛甲、史籀、史聃、史伯而后,无闻人焉,鲁自史克、史邱明而后,无闻人焉,此失其材也。七十子之徒,不之周而之列国,此失其志也。不以孔子之所凭藉者凭藉,此失其器也。三尺童子,瞀儒小生。称为儒者流则喜,称为群流则愠,此失其情也。号为治经则道尊,号为学史则道诎,此失其名也。知孔氏之圣,而不知周公、史佚之圣,此失其祖也。梦梦我思之,如有一介故老,攘臂河洛,悯周之将亡也,与典籍之将失守也,搜三十王之右史,拾不传之名氏,补诗书之隙罅,逸于后之剔钟彝以求之者。以超一本“超”作“越”。辰之法,穮一本“穮”作“标”。不显之年月,定岁名之所在,逸于后之布七历以求之者。为礼家之儒,为小节之师,为考订之大宗,逸于后之弥缝同异以求之者。明象形,说指事,不比形声,不谭孳生,雅本音,明本义,逸于后之据引申一本无“引申”二字。假借以求之者。本立政,作周官,述周法,正封建之里数,逸于后之杂真伪以求之者。诵《诗》三百,篇纲于义,义纲于人,人纲于纪年,明著竹帛,逸于后之据断章升谏一本无“升谏”二字。以求之者。呜呼!周道不可得而见矣,阶孔子之道求周道,得其宪章文、武者何事?梦周公者何心、吾从周者何学,逸于后之一本下有“侈道学”三字。谭性命以求之者。辞七逸而不居,负六失而不恤,自珍于大道不敢承,抑万一一本无“万一”二字。幸而生其世,则愿为其人欤!愿为其人欤!

——《定庵续集》

【注  释】

① 成都局刻本,据高洗凡所藏稿本,无“龚自珍曰”首句;“周之世官”句下,侧注一“句”字,盖恐人误读,此为诸本所无。

古史钩沉论三

朱刻本题《志写定群经》。

   龚自珍曰:予大惧后世益不见《易》《书》《诗》《春秋》。李锐、陈奂、江藩,友朋之贤者也,皆语自珍曰:曷一本“曷”作“盍”。不写定《易》《书》《诗》《春秋》?方读百家,好杂家之言,未暇也。内阁先正姚先生①语自珍曰:曷不写定《易》《书》《诗》《春秋》?又有事天地东西南北之学,未暇也。呜呼!姬周之衰,七十子之三四传,或口称《易》《书》《诗》《春秋》,不皆著竹帛,故《易》《书》《诗》《春秋》之文多异。汉定天下,立群师,一本“师”下有“师”字。置群弟子,利禄之门,争以异文起其家,故《易》《书》《诗》《春秋》之文多异。然而文、武之文,非史籀之孳也。史籀之孳,孔子一本“子”作“氏”。之雅言,又非汉廷之竹帛也。汉之徒隶写官,译形借声,皆起而与圣者并有权。然而竹帛废,契木起,斠者不作,凡契令工匠胥史学徒,又皆起而与圣者并有权,圣人所雅言益微。悲夫,悲夫!将欲更定姬周之末之文章,不有考文之圣,其孰当之?将欲更汉氏也,群师互有短长,非深于义训,勇于割闻者,不一本“不”作“弗”。能也。无已,则我所欲纠虔,姑在夫引书变为徒书之际乎?以与汉写官争;姑在夫竹帛变契木之际乎?以与后世之契令工匠胥史争;所据者皆贱,所革者功不大,小贤勉而能为之,庶几其遂为之,勇改三百字。鬼不相予,乃又言曰:是不足为!今夫《易》《书》《诗》②《春秋》之文,十五用假借焉,其本字盖罕矣。我将尽求其本字,然而所肄者孤,汉师之泛见雅记者阙;孤则不乐从,阙则不具,以不乐从之心,采不具之储,聚而察之,能灼然知孰为正字?孰为假借?一本无“借”字。固不能以富矣。诸师籍一本“籍”作“藉”。令完具,其于七十子之所请益,仓颉、史籀之故,孔子之所雅言,又不知果在否焉。则足以慰好学胪古者之志,终无以慰吾择于一之志。且吾之始猖狂也,憾姬周之末一本“末”下有“之”字。多岐,憾一本“憾”字作“感”。汉博士师弟子之多岐;今也不然,憾一本“憾”字作“感”。汉写官之弗广,憾一本“憾”字作“感”。契木之初之不广,憾一本“憾”字作“感”。兵燹之不祐,憾一本“憾”字作“感”。俗士之疏而弗嗜古,无以俟予;予所憾,日益下,恧如何,恧如何。龚自珍岁为此言,且十稔,卒不能写定《易》《书》《诗》《春秋》。生同世,又同志,写定者:王引之、顾广圻、李锐、江藩、陈奂、刘逢禄、庄绶甲。

——《定庵续集》

【注  释】

① 姚学塽,字镜堂,归安人。官兵部郎中。著《姚兵部诗文集》。

② 祝心渊手校本眉批:“‘今夫《诗》《书》《春秋》之文。’吴刻本《书》《诗》两字倒置,误。”

古史钩沉论四

朱刻本题《宾宾》。

   王者,正朔用三代,乐备六代,礼备四代,书体载籍备百代,夫是以宾宾。宾也者,三代共尊之而不遗也。夫五行不再当令,一姓不再产圣。兴王圣智矣,其开国同姓魁杰寿耉,易尽也。宾也者,异姓之圣智魁杰寿耉也。其言曰:臣之籍,外臣也;燕私之游不从,宫库之藏不问,世及之恩不预,一本“预”作“与”。同姓之狱不鞫,北面事人主,而不任叱咄奔走,捍难御侮,而不死私仇。是故进中礼,退中道,长子孙中儒,学中史。王者于是一本“是”下有“乎”字。芳香其情以下之。玲珑一本“玲珑”作“珑玲”。其诰令


展开
目录

龚自珍全集

导读 / 002

第一辑 / 003

乙丙之际著议第一 / 003

附:乙丙之际塾议一 / 004

乙丙之际塾议三 / 005

乙丙之际著议第六 / 006

乙丙之际著议第七 / 008

乙丙之际著议第九 / 008

乙丙之际塾议第十六 / 009

乙丙之际塾议第十七 / 011

乙丙之际著议第十八 / 012

乙丙之际著议第十九 / 013

乙丙之际塾议第二十 / 013

乙丙之际塾议第二十五 / 014

壬癸之际胎观第一 / 015

壬癸之际胎观第二 / 016

壬癸之际胎观第三 / 017

壬癸之际胎观第四 / 018

壬癸之际胎观第五 / 019

壬癸之际胎观第六 / 020

壬癸之际胎观第七 / 020

壬癸之际胎观第八 / 022

壬癸之际胎观第九 / 022

古史钩沉论一 / 023

古史钩沉论二 / 024

古史钩沉论三 / 028

古史钩沉论四 / 030

明良论一 / 032

明良论二 / 034

明良论三 / 036

明良论四 / 037

六经正名 / 040

六经正名答问一 / 042

六经正名答问二 / 042

六经正名答问三 / 043

六经正名答问四 / 043

六经正名答问五 / 044

五经大义终始论 / 045

五经大义终始答问一 / 050

五经大义终始答问二 / 050

五经大义终始答问三 / 051

五经大义终始答问四 / 051

五经大义终始答问五 / 052

五经大义终始答问六 / 052

五经大义终始答问七 / 052

五经大义终始答问八 / 053

五经大义终始答问九 / 053

农宗 / 054

农宗答问第一 / 058

农宗答问第二 / 059

农宗答问第三 / 059

农宗答问第四 / 060

农宗答问第五 / 060

春秋决事比答问第一 / 061

春秋决事比答问第二 / 063

春秋决事比答问第三 / 064

春秋决事比答问第四 / 066

春秋决事比答问第五 / 068

大誓答问第一 / 071

大誓答问第二 / 071

大誓答问第三 / 072

大誓答问第四 / 072

大誓答问第五 / 072

大誓答问第六 / 073

大誓答问第七 / 074

大誓答问第八 / 074

大誓答问第九 / 074

大誓答问第十 / 075

大誓答问第十一 / 075

大誓答问第十二 / 076

大誓答问第十三 / 077

大誓答问第十四 / 078

大誓答问第十五 / 078

大誓答问第十六 / 078

大誓答问第十七 / 079

大誓答问第十八 / 079

大誓答问第十九 / 079

大誓答问第二十 / 080

大誓答问第二十一 / 080

大誓答问第二十二 / 081

大誓答问第二十三 / 081

大誓答问第二十四 / 082

大誓答问第二十五 / 083

大誓答问第二十六 / 084

平均篇 / 084

尊史 / 087

尊史三 / 089

尊命 / 091

尊命二 / 092

尊任 / 093

尊隐 / 094

宥情 / 097

凉燠 / 098

论私 / 099

抱小 / 101

臣里 / 102

庐之推 / 103

保甲正名 / 104

地丁正名 / 106

撰四等十仪 / 106

祀典杂议五首 / 108

西域置行省议 / 113

北路安插议 / 120

御试安边绥远疏 / 120

对策 / 122

京师乐籍说 / 125

主客司述略 / 126

家塾策问一 / 128

家塾策问二 / 130

述思古子议 / 131

葛伯仇饷解 / 132

说中古文 / 133

释魂魄 / 134

辩知觉 / 135

表孤虚 / 136

释风 / 136

阐告子 / 137

非五行传 / 138

说月晷 / 140

捕蜮第一 / 141

捕熊罴鸱鸮豺狼第二 / 141

捕狗蝇蚂蚁蚤蜰蚊虻第三 / 142

说京师翠微山 / 142

说昌平州 / 144

说天寿山 / 144

说居庸关 / 145

说张家口 / 146

第二辑 / 149

资政大夫礼部侍郎武进庄公神道碑铭 / 149

赠太子太师兵部尚书两广总督谥敏肃涿州卢公神道碑铭 / 152

王仲瞿墓表铭 / 154

工部尚书高邮王文简公墓表铭 / 155

武显将军福建海坛镇总兵官丁公神道碑铭 / 158

江南安庆府知府何公墓表铭 / 160

明按察司佥事金君石阙铭 / 161

刑部主事番禺黄君妻周墓碣铭 / 163

徐泰母碣 / 164

孔宪彝母碣 / 164

附:阙里孙孺人墓志铭 / 165

朱殇女碣 / 165

潘阿细碣 / 166

曹尚志碣 / 166

海门先啬陈君祠堂碑文 / 167

凤山知县常州汤公父子画像记 / 168

顾学士像题辞 / 169

杭大宗逸事状 / 170

为家大人丙辰同年祭江西巡抚阳湖吴公文 / 171

金侍御妻诔 / 172

送〔歙〕吴君序 / 173

送夏进士序 / 174

送徐铁孙序 / 175

送广西巡抚梁公序三 / 176

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 / 179

附:复札 / 181

纵难送曹生 / 181

宋先生述 / 182

叙嘉定七生 / 183

记王隐君 / 185

吴之癯 / 186

书果勇侯入觐 / 187

书番禺许君 / 188

书叶机 / 189

书金伶 / 191

松江两京官 / 193

第三辑 / 195

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 / 195

病梅馆记 / 196

问经堂记 / 197

京师悦生堂刻石 / 198

礼部题名记序 / 199

附:国朝春曹题名记序 / 200

徐尚书代言集序 / 201

江子屏所著书序 / 203

陈硕甫所著书序 / 205

陆彦若所著书序 / 207

邵子显校刊娄东杂著序 / 208

刘礼部庚辰大礼记注长编序 / 209

钱吏部遗集序 / 210

江左小辨序 / 211

袁通长短言序 / 211

上海张青雕文集序 / 212

上海李氏藏书志序 / 213

附:慈云楼藏书志序 / 214

金孺人画山水序 / 215

江南生橐笔集序 / 216

张南山国朝诗征序 / 217

绩溪胡户部文集序 / 218

四先生功令文序 / 219

鸿雪因缘图记序 / 220

蒙古像教志序 / 222

蒙古水地志序 / 224

蒙古台卡志序 / 225

蒙古声类表序 / 227

蒙古寄爵表序 / 233

蒙古字类表序 / 233

蒙古氏族表及在京氏族表总序 / 234

蒙古册降表序 / 235

青海志序 / 235

乌梁海表序 / 236

阮尚书年谱第一序 / 237

怀宁王氏族谱序 / 242

徽州府志氏族表序 / 243

长短言自序 / 243

春秋决事比自序 / 244

附:春秋决事比目录 / 246

升平分类读史雅诗自序 / 247

干禄新书自序 / 248

太仓王中堂奏疏书后 / 250

识某大令集尾 / 251

书汤海秋诗集后 / 253

题白石山馆诗 / 253

跋王百谷诗文稿 / 254

跋少作 / 255

跋破戒草 / 255

最录尚书古文序写定本 / 256

最录古经群书 / 258

最录穆天子传 / 259

最录列子 / 260

最录司马法 / 261

最录易纬是类谋遗文 / 262

最录尚书考灵耀遗文 / 262

最录春秋元命苞遗文 / 263

最录汉旧仪 / 263

最录汉官仪 / 264

最录汉诗三种 / 264

最录急就 / 266

最录中论 / 266

最录归心篇 / 267

最录李白集 / 267

最录南唐五百字 / 268

最录平定罗刹方略 / 269

最录邦畿水利图说 / 270

最录西藏志 / 271

最录段先生定本许氏说文 / 271

第四辑 / 274

说宗彝 / 274

说 / 275

说刻石 / 277

说碑 / 278

说卫公虎大敦 / 278

说印 / 280

商周彝器文录序 / 280

金坛方言小记 / 281

说文段注札记 / 282

江沅后叙 / 292

秦汉石刻文录序 / 292

自晋迄隋石刻文录序 / 293

汉器文录序 / 294

镜录序 / 295

瓦录序 / 295

两齐侯壶释文 / 296

附:齐侯罍释文 / 297

跋商仲尊 / 298

跋周癸丰觚 / 299

跋商内言卣 / 299

跋商七月爵 / 300

跋周睘卣 / 300

跋周卣 / 301

跋周父癸角一 / 301

跋周父癸角二 / 302

跋周师敦 / 302

跋周伯箕父簠 / 303

跋韩侯白鼎 / 303

跋周兵史鼎 / 304

跋周冏鼎 / 305

跋周晋姬鬲 / 305

跋周宵旅彝 / 306

跋周兮中钟 / 306

跋周虢叔编钟 / 306

秦天禽四首镜拓题字 / 307

跋明拓石鼓残本 / 307

宋拓孤本汉娄寿碑跋尾 / 308

秦泰山刻石残字跋尾 / 308

书张子絜大令所藏玲珑山馆本华山碑跋后 / 309

跋宋拓本裴岑纪功碑 / 310

跋北齐兰陵王碑 / 310

上清真人碑书后 / 311

跋张司直从申元靖先生碑 / 312

跋浯溪题名残刻 / 312

跋宋拓兰亭定武本 / 313

重摹宋刻洛神赋九行跋尾 / 313

跋唐人临晋本黄庭经 / 314

跋十三行白玉本 / 315

书苏轼题临皋亭子帖后 / 315

跋某帖后 / 316

跋赵文敏小真书赤壁赋 / 316

书文衡山小真书诸葛亮出师表后 / 317

跋傅征君书册 / 317

第五辑 / 319

拟进上蒙古图志表文 / 319

拟上今方言表 / 322

上镇守吐鲁番领队大臣宝公书 / 323

上国史馆总裁提调总纂书 / 326

上大学士书 / 333

在礼曹日与堂上官论事书 / 341

与番舶求日本佚书书 / 344

答人问关内侯 / 345

答人求墓铭书 / 346

与徽州府志局纂修诸子书 / 347

附:复札 / 349

与人笺一 / 350

与人笺二 / 351

与人笺三 / 351

与人笺四 / 352

与人笺五 / 352

与人笺六 / 353

与人笺七 / 354

与人笺八 / 355

与人笺九 / 355

与人笺十 / 357

与江居士笺 / 359

与徐廉峰书 / 360

与陈博士笺 / 360

与江子屏笺 / 361

与吴虹生书一 / 362

与吴虹生书二 / 363

与吴虹生书三 / 364

与吴虹生书四 / 364

与吴虹生书五 / 365

与吴虹生书六 / 365

与吴虹生书七 / 366

与吴虹生书八 / 366

与吴虹生书九 / 367

与吴虹生书十 / 367

与吴虹生书十一 / 367

与吴虹生书十二 / 369

与何子贞书 / 370

附:复笺 / 370

与秦敦夫书 / 371

论京北可居状 / 371

第六辑 / 373

正译第一 / 373

正译第二 / 374

正译第三 / 374

正译第四 / 375

正译第五 / 376

正译第六 / 378

正译第七 / 378

妙法莲华经四十二问 / 379

中不立境论 / 387

法性即佛性论 / 388

以天台宗修净土偈 / 389

五重证义 / 390

释二门三点同异 / 391

二十三祖二十七祖同异 / 392

简炼法 / 393

定庵观仪 / 393

通明观科判 / 394

南岳大师大乘止观科判 / 396

六妙门科判 / 398

重辑六妙门序 / 398

支那古德遗书序 / 400

重刊圆觉经略疏后序 / 402

助刊圆觉经略疏愿文 / 403

国清百录序 / 404

礼龙树斋结鬘都序 / 405

为龙泉寺募造藏经楼启 / 406

诵得生净土陀罗尼记数簿书后 / 408

发大心文 / 409

知归子赞 / 413

南岳大师像赞 / 414

双非双亦门颂 / 415

附:重定双非双亦门颂一首 / 416

最录八识规矩颂 / 417

最录三千有门颂 / 418

最录七佛偈 / 418

最录达摩大师说四行 / 419

最录坛经 / 420

最录大乘止观 / 420

最录禅波罗蜜门 / 421

最录觉意三昧 / 422

最录四念处 / 422

最录法界观 / 423

最录原人论 / 423

最录禅源诸诠 / 424

最录永嘉集 / 424

最录黄檗大师传心法要 / 425

最录念佛三昧宝王论 / 426

最录金刚錍 / 426

最录天台传佛心印记 / 426

最录神不灭论 / 427

第七辑 / 429

水仙华赋 / 429

燕昭王求仙台赋 / 430

哀忍之华 / 431

别辛丈人文 / 432

戒将归文 / 432

皇朝硕辅颂二十一首 / 433

天琴颂 / 434

写神思铭 / 435

黄山铭 / 435

纸冢铭 / 436

定庵七铭 / 436

金钏铭 / 437

定庵八箴 / 437

石言 / 439

第八辑 / 441

语录 / 441

第十辑 / 459

己亥杂诗 / 459

附录某生与友人书 / 469

盛世危言

导读 / 492

商务二 / 494

商务三 / 497

商务五 / 501

商船下 / 505

开矿上 / 511

开矿下 / 517

电报 / 521

铸银 / 524

纺织 / 530

船政 / 534

火器 / 537

盛世危言后编 / 544

上晋抚胡靳生中丞条陈 / 544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