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于漪全集.1,基础教育卷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4485265
  • 出 版 社 :
    上海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
    2018
收藏
编辑推荐

《于漪全集》是基础教育首部特级教师全集。分基础教育、语文教育、阅读教学、课堂教学、写作教学、教师成长、序言书信、教育人生8卷21册,是于漪老师植根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生动理论阐述。时代呼唤教育家。《于漪全集》的出版,是对基础教育经验的梳理和总结,对树立当代教育自信具有重大的意义。于漪老师的人生波澜壮阔。在突遭疾病的磨难和人生的厄远时,顽强不屈、勤奋好学、刻苦专研、兢兢业业,化育万千学子。身兼多重职务,仍笔耕不辍,发表文章和出版专著等数百万字。她求真求善、一身正气、醉心教育、甘于奉献的品格,让人感佩和敬仰。读她写下的每一个字,都能真切地感受到她对教育的痴心,她的耕耘,她的收获,她的真知灼见,她表里俱澄澈的大写人格。


展开
作者简介

于漪,语文教育家。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长期从事语文教学,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开发、情操陶冶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专注基础教育研究,倾力培养青年教师。被评为首批特级教师,首批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著作有《于漪文集》(6卷)、《于漪新世纪教育论丛》(6卷)、《于漪教育视点丛书》(4卷)、《岁月如歌》等。主编有《教育魅力——青年教师成长钥匙》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本册收有关基础教育论述文章52篇。主要论述基础教育在学生成长中的奠基作用,以法治校、以德兴校的价值追求,学校立德树人刚性责任的实施,校园优质文化的创建与浸润,校长自身的建设与修为,学生世界的研究。观点鲜明,内容具体,反映时代前进中教育方方面面的思考,给人启发。


展开
精彩书摘

锐意改革,开拓前进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邓小平同志为景山学校的这个题词是教育改革的纲领性的指示。它极其深刻地揭示了教育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未来的共产主义宏伟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极其精辟地指出办现代化的教育不能与世隔绝,而要有面向世界的胆略和气魄,要学习、借鉴,创新,腾飞。

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指示是我们从事教育改革的精神武器。它涉及的面既广且深。认真地积极地贯彻这个指示,从教育结构、管理体制、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等等,必将发生越来越深刻的变化。语文教学要进一步改革,当然也须努力贯彻“三个面向”的精神。仅就语文学科而言,以“三个面向”指示对照,教学大纲、教材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等均有深入研究探讨的必要。我自己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由于实践与认识的局限,难以把方方面面想周到,说完备,只能就语文教学实践者的角度,谈一点粗浅的体会。

众所周知,教学质量的高低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质量的高低,同样,语文教学能不能体现“三个面向”的精神,关键也在于在第一线从事教学实践的广大语文教师。在教育总体改革、语文教学总体改革尚在孕育、探索之时,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语文教师是坐等,还是积极进取,摸索改革的途径和方法?显然,后者的态度是正确的,积极的。要在语文教学中体现“三个面向”的改革精神,以下几个方面至为重要:

 

一、 思想上松绑,从思考问题的习惯轨道上解放出来

较长时期以来,我们教语文,总是看课堂里的学生多,看学生的成绩多。如果说想得稍远一些,那就是想到毕业考试,想到如何考入高一级的学校。因此,对语文作技术性的处理多,育人考虑得既少又肤浅。道理明摆着,教文是为了育人,育人是大目标,教文是为育人服务的。不从分数、考试、就文论文、题海战术等条条绳索中解放出来,育人的观点就树立不起来,考虑问题也就必然总是在狭隘的圈子里打转,以致形成许多做法上的回环往复,跳不出圈子,迈不开步子。

“三个面向”的指示打开了我们的视野,教育我们看问题要动脑子,要站在时代的高度,看得远一些,想得深一些。眼前的学生是教师教学的出发点,要调查了解,熟悉他们的知识、能力、内心世界。但出发点毕竟不是目标,因此,教师在把握学生实际的同时,脑子里一定要有清晰的“明日建设者”的形象,以“明日建设者”的要求来指导和促进对“今日的学生”的培养。

作为一名教师,应具有相当程度的职业敏感,要密切关心国内外大事,善于接受来自各方面尤其是教育、科学、技术方面的新信息。邓小平同志在《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谈到培养训练专家和劳动后备军时说:“我们不但要看到近期的需要,而且必须预见到远期的需要;不但要依据生产建设发展的要求,而且必须充分估计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尽管这是就制定培养人才的周密的计划而言,但对我们教师不同样有重要的启示吗?初一学生入学,教师就应考虑到六年以后或十年以后他们进入社会的情况。那时,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已怎样?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到怎样的水平?具有怎样的思想和能力的人才能适应?对这些问题教师必须严肃地考虑。教师是为祖国未来培养人才,由于工作的性质所决定,他们必须与时代同步前进,必须走在时代的前面,而不能落后于时代。

解开思考问题的旧习惯的绳索,我们的目光就会敏锐起来,就会勇敢地接受新时代的挑战,自觉地把教学工作和现代化建设,和当今的世界,和灿烂的未来紧紧联系在一起,勇于改革,努力创新。

 

二、 下大决心同陈旧的不适应时代潮流的教学方法告别

不改不变,没有出路;不改革,语文教学中的无效劳动难以避免,语文教学的质量难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受到很大限制。

照本宣科,满堂灌,死记硬背,抄黑板……大家都知道是不合时宜的陈旧的方法,但对它们又似乎有感情。这不仅因为用起来驾轻就熟,十分顺手,而且认为“广种”总能“薄收”一点,“塞”一点总比“不塞”好。把教学只看作为“知识的给予”的活动,而不承认学生是活泼泼的人,学习上有主观能动性。在一些人的脑子里,抗拒“变”的思想是根深蒂固的,总觉得牌子是老的好,方法是老的强。语文教学中也存在这个问题。一个词用注释的方法讲10分钟甚至20分钟,黑板上写一大堆,为什么不能让学生查工具书,自己动手动脑去获得知识,加强理解呢?如果检字比较难,教师可以提示可以指导嘛。文章的中心思想为什么要抄在黑板上?又为什么要背?又为什么回答时不能越雷池一步?死记10篇乃至20、30篇课文的中心思想,不等于学生就具备了阅读文章的能力,具备了概括中心思想的能力。用一些无用的,支离破碎的词句、语段充塞学生的头脑,怎么可能开发他们的智力呢?人类社会已经跨越了19世纪的蒸汽机动力时代,又跨越了20世纪初期中期的内燃机动力时代,今天,科学技术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即信息时代,电子计算机的运用进入了越来越多的领域,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应用于生产,使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面貌一新。80年代的今天,面对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面对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还在用50年代、40年代,甚至更早时期的陈旧方法教学生,怎能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怎能有效地激发他们旺盛的求知欲?怎能和时代的要求合上节拍?再说,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学生,各种新的信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展览等多种途径作用于他们的感官;他们的保守思想少,对新鲜事物特别有兴趣,带着十分好奇的心情关心、追求,寻找满意的答案。用陈旧的方法进行教学,无异是要关闭他们认识现代社会的窗户,把他们拽到沉闷的、与现实脱节的陈旧的教学程式之中。这样,他们怎不以学为“苦”?他们的思维发展岂能不受到极大的障碍?学习质量、语文能力又怎能有效地提高呢?

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绝不是书呆子,绝不是那种只会背现成的结论的人。就算是背功很好,充其量也不过是个“机器人”。我们要培养的是设计和制造机器人的人,是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奋勇进军的人。这些人应该是目光敏锐,思维活跃,有事业心的人;是能迅速接受外来信息,并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能作出正确判断的人;是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小仓库”里知识利用率较高,并能据此有所创造的人;是有求知渴望和自学能力,能自觉地学习和吸收新知识新技术,注意知识更新的人。培养出这样的人才,是各个学科共同的目标,而语文学科更负有特殊的使命。

当前,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富国强民的政策。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引进了,随之而来的不可避免的会渗进形形色色的腐朽的资产阶级思想和生活方式,各种思潮会在文艺领域寻找赖以生存的土壤。再说,我国政府已明确宣布,台湾回归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以后,50年内那里的制度不变。这就是说在一定时期内我国将实行两种制度并存的方针。语文教师教文育人,必须认真地想到这些问题。我们奋斗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在学生世界观形成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的说服力与感染力对学生思想进行有效的教育,以爱国主义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塑造学生的心灵,教会他们识别假、恶、丑,教育他们在前所未有的复杂情况下,能坚持真理,坚定信念,抵制各种病菌的侵蚀。当然,这种教育,绝不是读写教学的外加,油水分离,而是把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情操教育蕴含于语言文字的教学之中,贯串于听、读、说、写训练的全过程,因文解道,因道悟文,文道统一。不立足于育人的高度,不远瞩时代的前程,教学中就难以真正把文道统一起来,相反,只会有意无意削弱了教材的教育作用,丧失雕塑学生心灵的良机。

语文教师目中要有人。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必须改革单纯传授、灌输知识的方法,着眼点要转换到开发智能、提高素质的方面来。这不是说舍弃语文知识不管,拎空地搞智力开发,而是把知识融合于听、读、说、写的能力训练之中,在训练学生语文能力时,发展他们的思维力、想象力、观察力、记忆力,引导他们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知识,锻炼和提高素质。要做到这一点,陈旧的教法是一定担当不了的。为了学生的现在和未来,为了祖国建设事业的发展与兴旺,我们必须下大决心与陈旧的教学方法告别。

 

三、 变“等”为“创”,争做语文教学中开拓型的教师

有一种较为流行的偏见,认为凡事学会了才能做,不学就不能做。于是就等着那第一个做的人出现,等着别人做了以后总结出经验(最好是系统的无可非议的经验),于是,等,等,等啊等,岁月在等待中流逝。细想一下,实在有些可笑。如果每一个人都“等”,不用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创造不出来,就连“抄黑板”也出现不了,因为它也要有人“发明”啊!

语文教学中如何贯彻“三个面向”的精神,不是等待别人去创造,也不是等着去学别人的,而应是靠自己去学习,体会,实践,总结,创造。别人的经验可开拓自己视野,启迪自己思考,但起点主要还在自己的脚底下,要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地干,他山之石再好,也不过用来攻我语文教学之玉,拿来为我所用。

贯彻“三个面向”的指示精神是语文教师的共同任务。但是学校情况不同,学生基础不同,教师各自的条件也不同,要想在短时期内有个“整齐划一”的做法是不可能的。不过,每个语文教师有充分创造的权利,可以根据此时此地此校此班学生的情况,找出影响“三个面向”精神贯彻的症结所在,寻找突破口,进行改革。可以在处理某种类型的教材上突破,可以在某项训练上突破,可以在某种教法上突破,取得经验,提高认识,然后再扩大“战果”。一入手就贪大求全,毕其功于一役,这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城市学校教师有改革的用武之地,农村学校的教师同样有改革的用武之地;重点学校要“三个面向”,大面积的学校同样要“三个面向”。每个语文教师都应有时代责任感,都应有开拓的勇气和实干精神。能勇于开拓和实干,语文教学课时多、收效少的局面就一定会有所改变。

开拓不是凭主观臆想,不是随心所欲,想怎么教就怎么教,而是要深入学生中间调查研究,弄清学生的学习实际,要梳理自己的教育思想、教学思想,审视自己的教学习惯、教学方法。以“三个面向”精神衡量,明确应发扬什么,改革什么,怎么改革。只有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语文教学改革才能迈出坚实的步伐。

要改革,要开创,语文教师丝毫不能放松自身的思想建设和业务建设。常言道: 打铁要靠自身硬。要能“生产”出现代化的人才,教师自己须思路开阔,执著地追求知识,努力从社会生活中吸取养料,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居高才能临下。只要认真学习,锐意改革,必能在开拓中前进,必能创造出语文教改的新鲜经验。


展开
目录

锐意改革,开拓前进1

重要在于素质培养8

两代师表一起抓,创造良好的学校小气候12

师范教育面临新挑战21

教育的生命力在于质27

对学科教学体现德育的探讨30

在科学管理上学步37

跟上时代步伐,狠抓师资质量50

法制观念必须加强53

我们的目标与任务55

实施《教育法》创造新辉煌75

基础教育,本中之本80

校长应努力成为教育家90

真难忘却95

树立精神风范,引领教育现代化97

素质教育要在形成合力上下工夫107

追求高尚的教育境界110

教育,为了民族的振兴121

为基础教育鼓与呼124

奠基,“奠”怎样的“基”?127

与时俱进,构建学校价值取向133

语文教学与民族精神教育137

增强文化自觉,提升办学水平146

用优秀经典文化滋养心灵152

学科德育重在融合155

二期课改的深层理解158

关键在教师160

“八荣八耻”: 青少年成长的道德标杆162

在学生心灵深处滴灌生命之魂164

在学科教学中扎实地实施“两纲”教育172

走进学生的世界179

点燃心中的火把182

教书要为育人服务185

学校的灵魂188

培养一颗中国心193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198

教改是时代发展的必然207

基础教育须狠抓基础216

民族的语言是民族的生命219

用心歌唱不寻常的30年221

在学科主渠道中获得“有效”229

教育的生命力在于教师成长234

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里程碑239

可否有点偏爱?244

校园文化建设与“爱满天下”247

要使战略主题深入人心,自觉化为行动252

让生命之花绽放257

教育就是“仁而爱人”260

抓住根本,讲求德育实效266

理念植根心中行动创造精彩269

学校,学生成长的乐园272

理想照耀生命275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