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海姆素岛居民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2158683
  • 作      者:
    (瑞典)奥古斯特·斯特林堡著
  • 出 版 社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编辑推荐

斯特林堡是瑞典国宝级作家,他的《红房子》等小说深受中国读者喜爱。《海姆素岛居民》出版至今已被译成25种文字,故事的本身、精美的语言、绝妙的譬喻都激励着译者前赴后继接受一个巨大的挑战。此次中文译本由上海文艺出版社郑重推出,旅居瑞典多年的译者王晔精心翻译,瑞典学院院士、翻译家马悦然教授亲自审阅译稿,并由著名作家阎连科作序推荐。
斯特林堡在《海姆素岛居民》中展示的是活生生的一切。鲜活的风景,鲜活的心脏的跳动,血液的流淌、沸腾和凝固,可让人感同身受的喜悦、愤怒、尴尬、绝望。它是小说,却比生活还真实。它从生活中提炼的那份真实,有一种让人面对着生活和生命中让人害怕又热爱的,所有肮脏又纯净、荒诞又合理、残酷也柔软的事实的力量。在这样一种远离了做作,远离了小盆景的真山真水面前,我们只能和小说主人公卡尔松一样屈膝于它的壮丽。
在斯特林堡笔下,大海就是生活,那里有所有的故事和情感;那里有风平浪静也有狂风暴雪,那里滋生着一切,也可以埋葬和收容一切。生活继续,也许是永远——哪怕是经由不同的人的传递。

展开
作者简介
  奥古斯特·斯特林堡(August Strindberg,1849-1912),剧作家、小说家、诗人。生于斯德哥尔摩。早年丧母,内心敏感。曾入乌普萨拉大学,后辍学,当过报社记者、图书馆管理员等。1879年以小说《红房间》成名。斯特林堡虽成名很早,且在瑞典文坛独领风骚40年,但长期生活窘迫,社会问题上的激进态度使他被放逐,妇女问题上的保守、三度婚姻的波折让他频受打压,一度陷入精神错乱。著作丰富,代表作有《红房间》《朱丽小姐》《结婚》《疯人辩词》《海姆素岛居民》等。
  
  王晔,作家、翻译家,瑞典作协会员。《万象》《书屋》《文汇报·笔会》作者。著有散文与短篇小说集《看得见的湖声》《十七岁的猫》,散文集《欧洲人文地理》,文学评论集《这不可能的艺术一一瑞典现代作家群像》,译有《格拉斯医生》《巴托克:独自对抗第三帝国》《海姆素岛居民》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小说的主角是个有健康神经和良好血液的雇工,来自韦姆兰省,40岁上下的卡尔松。他到比他年长的寡妇福洛德太太拥有的海姆素岛打点农庄。主人的独子古斯藤只爱打猎和捕鱼。卡尔松懂农活,有生意头脑,他在休耕的地里种苜蓿,将空着的房子租给夏天的度假客,等等,成功进行了改革,改善了农庄经济。福洛德太太出于农庄经营的需要,更出于性的欲望,用农庄主的身份诱惑卡尔松,卡尔松在一段与城市姑娘的无望恋爱后积极响应了福洛德太太,两人成婚。婚后的卡尔松怠惰起来,妻子小产,他逼她立遗嘱,让自己承继农庄。妻子在冬夜跟踪私通的卡尔松和女佣,冻出了病。垂危时,她让儿子烧毁遗嘱。在将卡尔松太太的棺材运往教堂的长途跋涉中,棺材掉进海里的冰窟窿。突起的东风让冰冻的海面崩裂成大海。在海水的追赶下,卡尔松淹没;幸存的古斯藤成为海姆素岛新主人。

展开
精彩书评
  ★这是我的第一部纯粹的小说,是把瑞典的乡村和多岛海生活放在小说形式里,带着多个插曲。流动的是瑞典风光、农庄主、推行科学新知的人、牧师、教区职员等。有美的,有丑的,有伤心事件,有开心爆笑,它是活泼的,能打动所有的人。
  ——奥古斯特·斯特林堡
  
  ★《海姆素岛居民》这部仅有十余万字的小说,正是斯特林堡用他高超的类如中国式的白描之技、线条之法、欢愉欣爱之心,为我们浓缩描绘的一部海姆素岛的“清明上河”的生活之诗、之画、之鲜活灵动的人生卷轴。
  ——阎连科(著名作家)
  
  ★某种意义上,《海姆素岛居民》是一部不带遮羞布的作品,而这恐怕也正是它的力量所在,人所讳言的一切都在眼皮下。人有弱点,人也因带着弱点的跋涉体现出力量……人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得到*充分的理解和同情。斯特林堡写作中的不加美化,非但不是刻薄的,相反是体现了温暖的大悲悯。
  ——王晔(译音)
展开
精彩书摘
  《海姆素岛居民》:
  他像旋风一般,在一个四月的晚间来了,脖子上用皮带挂了一只赫格奈斯陶罐①。克拉拉和洛藤摇了鲱鱼船去达拉岛码头接他。然而,等他们再回到船上,真像是被耽搁了永久。他们得上零售商那儿弄上一桶焦油,进药房去拿给猪杀害虫用的汞软膏,再跑邮局买张邮票,去“大拐弯”处的费娅·勒弗斯特罗姆那儿,用半磅②左右的编网细线跟她借一只公鸡,最后,他们到了客栈,在那儿,卡尔松请姑娘们喝了咖啡,还外带小点心。这么着,他们终于回到船上。卡尔松要掌舵,他其实不会,先前压根没见过横帆船,可他喊道,得升高前桅的大帆——那其实根本就不存在。
  海关码头上站着领航员和搬运工,他们对着小船上的指挥咧嘴大笑;这时,船帆让风吹偏了方向,朝向了萨尔特塞肯。
  “喂,你船上有洞①,”一名见习领航员的喊声透过风传来,“堵住!堵住!”卡尔松忙着找船上的洞时,克拉拉挤开他,抓过舵去;洛藤操起桨,把小船又弄成了侧迎风,现在能以蛮不错的速度朝着阿斯普海峡开了。
  卡尔松是个小个头、四方脸的韦姆兰人,蓝眼睛,鼻子弯得活脱就是姊妹钩。他精力充沛、顽皮、好奇,可海上的事他一点不懂,他是被唤到海姆素岛②照管田地和牲畜的——自打福洛德老头走了,寡妇孤单单呆在农庄,可就没别的人愿意管这些了。
  不过这会儿,卡尔松打算着手从姑娘们那儿挤点岛上生活的情形和人际关系出来,他得到了典型的岛民式答复:
  “哎呀,我可不知道!哎呀,这我可没法说!哎呀,我压根就不知道。”
  结果从她们那儿,卡尔松什么也没打探到!
  小船在多岩石、少植被的小岛和不毛的石头小岛间飞溅着水花向前,长尾鸭在岩石后嘎嘎叫唤,黑色的雄松鸡在云杉林里低鸣,小船穿过海湾和激流,直到暮色沉降,星星一个个列队跑出来。这会儿,小船进入一片宽阔水域,那里赫乌德斯雪尔的灯塔眨了眨眼。有时,他们漂过一只扫把航标①,有时漂过一只看起来跟鬼一样的白航标。忽而是残留的飘雪,像是在漂白的亚麻布;忽而是漂浮的渔网浮标跳出黑色水面,船从那上头驶过时,浮标刮擦了龙骨;忽而一只假寐的鸥受惊地从它的孤岩上立起,燕鸥和海鸥们吹打出一片噪音,活像拉警报,比魔鬼还糟。而最远处,星星走进大海的地方,能看见一艘大蒸汽船的一只红眼睛、一只绿眼睛,蒸汽船拖了一长排圆形的、从沙龙的舷窗透射出来的光亮。
  对卡尔松来说,一切都是新的,他打听着每一件事。这会儿,他得到了答案,那么多,他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撞入了一个陌生的领地。
  “他是陆上的。”——这话基本就跟城里人在乡下人面前想说的一样。小船拍打着水花进入一片海峡,到了避风处,于是他们得落下帆,划起桨。很快,进入另一片海峡,他们能看见在深处,在桤木和松树间,一座农舍里发出的亮光。
  “现在我们到家啦。”克拉拉说,小船驶入一条狭窄的港湾,有一条水道在芦苇间被劈开,芦苇抵着船舷上缘,发出沙沙声,吵醒一只产卵的、被饵钩诱惑了的梭子鱼。
  农庄的杂种狗吠叫,看得见一盏提灯在农舍那儿移动。
  小船在这当口固定在了木桥码头的尾端,卸货开始了。船帆卷在桁端,桅杆放下了,拉索拿木滑钩卷了起来。焦油桶被推上了岸,桶、罐、篮子和包袱转眼间都立在了木桥码头上。
  在半明半暗中,卡尔松打量四周,只瞧见新奇和不熟悉的东西。木桥码头外有绞车,上头荡着鱼篓,沿木桥长边的一侧有扶手,上头挂满浮标、系船绳、钩锚、砝码、线、延绳、钩子,而鲱鱼桶、水槽、鱼虾篮、大桶、大缸和延绳盒子堆在支架板上。桥头有个船屋,里面挂满了做猎鸟诱饵用的,塞得鼓鼓的欧绒鸭、红胸秋沙鸭、斑脸海番鸭、鹊鸭;而在檐下的架子上,有帆、桅杆、橹、船钩、桨架、水舀子、碎冰锥、淡水鳕棒。岸上立着树桩子,挂着的鲱鱼网那么大,跟最大的教堂窗户似的。比目鱼网的网眼简直伸得进手臂,新结的鲈鱼网自得仿佛是最好的雪橇网①,从木桥码头往上,延伸着一条路,像是绅士宅第的通道,道旁是两行叉状柱子,柱子上挂着拖拉大围网。路的最上方,提灯晃了过来,把光柱打在沙石道上,道上有贝壳和干鱼鳃的闪光,而拖拉大围网里残留的鲱鱼鳞闪烁,就像是白霜落在蜘蛛网上。灯也照射着一张看来被风吹得干巴巴的老女人的脸,一双小小的、和善的眼睛,因为常年盯着炉火而缩皱着。杂种狗跑在她前头,那是个毛茸茸的家伙,它在海边看来和在陆地上一样自在。
  “喂,亲爱的,是你们到家了吗?”老女人招呼着,“把小伙子也带来了?”
  “是呀,我们回来啦,卡尔松也在,大婶你瞧!”克拉拉说。
  老女人在围裙上擦干右手,把它伸向雇工。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译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