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两京论诗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1248843
  • 作      者:
    江锡铨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两京论诗》收录了江锡铨在中国现代诗歌领域的相关论文,作者在论述闻一多、郭沫若等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诗人时能自出机杼,对中国新诗的发展流变也有着独到见解。
展开
作者简介
  江锡铨,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现代诗歌,有《中国现实主义新诗艺术散论》《中国现代文学实用教程》等多种著作出版。
展开
内容介绍
  《新诗研究丛书:两京论诗》选取了作者近十年来重要的关于中国新诗研究的文章。全书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新诗史散论,第二部分为闻一多新诗创作与诗学理论研究,第三部分为新诗鉴赏“抽样分析”。书名《新诗研究丛书:两京论诗》,取意于作者拜师受业于北京,工作生活于南京,书中的绝大部分文字,均写于这“两京”。作者是厚积薄发型的学者,笔下所出不多,但堪称字字珠玑;他对新诗中诸多问题的见解颇为新颖、独到、细致。
展开
精彩书摘
  《新诗研究丛书:两京论诗》:
  延安的诗歌创作也像其他文艺作品一样,引起了中共中央领导人的热切关注。1938年夏天的一个文艺晚会上,毛泽东主席在兴致勃勃地听了诗人柯仲平朗诵的叙事长诗《边区自卫军》后,要去诗稿,破例发表在中共中央理论刊物《解放》周刊上。1942年5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了文艺座谈会,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讲话”。毛泽东的《讲话》既有理论高度,又密切结合实际,对整个文学艺界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30年代中期以后诗人们致力于叙事诗创作的辛勤劳作,的确带有一些艺术“解放”、艺术“革命”的意味。诗人们所创造的艺术成就,包括题材的多样化、艺术结构的丰富性、吸收转化民间文艺因素的成败尝试等等,都从一个相对独立的层面上丰富了新诗的美学积累,开创与丰富了中国现代叙事诗传统。但我们同时也应看到,无论是从整个诗坛还是诗人个人的创作面貌考察,似乎都还没有形成过叙事诗与抒情诗旗鼓相当、平分秋色的局面。抒情诗的主体地位,还没有遇到强有力的挑战。臧克家在抗战期间创作、刊发了叙事诗上万行,就数量而言,数倍于同期的抒情诗。但就其艺术影响的深度来说,似乎还不及他自己一本薄薄的抒情诗集《泥土的歌》。而人们欣赏《火把》《吹号者》的时候,似乎并不太注重它们和《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这类抒情诗作的文体差异。也就是说,并不太注重它们相对独立的美学品格——当然,这并不影响此类诗作自身的美学价值和历史价值。但从文学史、诗歌史的角度思考,却可以隐约感到,作为一种新兴文体的现代叙事诗,似乎还没有形成界定相对明晰的美学范畴和比较独特的艺术个性。按照茅盾的看法,叙事诗既不能成为“韵文写的小说”(Novelinverse),又不能没有“生活的图画”;既不能缺少“壮阔的波澜和浩浩荡荡的气魄”,又须防止“过犹不足”①。看来,这种带有“再解放”与“再革命”性质的诗歌文体的美学建设,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探索。在积累与丰富中徘徊不前的现代叙事诗,在呼唤着一种新的、强有力的理论的指引与点拨。而具有“再解放”“再革命”性质的《讲话》的出现,正起到了这个作用,它对于中国现代叙事诗的艺术发展,也像对于其他文艺体裁一样,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以延安为中心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诗人们得天独厚,他们更早、更广泛也更直接地接受了《讲话》的指导,因此也就首先给现代叙事诗的艺术发展以更大推动。我们看到,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诗人们不再只是为了收集素材、激发灵感,而是为了改造世界观,转变立场、思想感情而深人生活,主动、积极、踏踏实实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①,从中升华诗情,努力创作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相统一的、工农兵读者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1943年春,艾青来到延安南区的吴家枣园深入生活,结识了当时的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吴满有,以他的事迹为素材,用通俗的语言形式创作了长篇叙事诗《吴满有》。同一年,担任陕甘宁边区文协副主任的田间离开延安,深入基层,一边做党的组织工作和群众工作,一边收集素材,熟悉与学习民间文艺,以民歌体形式先后创作了长篇叙事诗《戎冠秀》,和多部集叙事诗《赶车传》的第一部。在《讲话》精神的鼓舞下,一批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和解放区成长起来的青年诗人也积极行动起来,用自己的诗笔,以解放区人民所欢迎的形式,艺术地再现了中国人民,尤其是党领导下根据地和解放区军民可歌可泣的英勇斗争,改天换地的历史业绩。
  ……
展开
目录
中国现实主义新诗艺术发展考略
“五四”文学革命与中国诗歌的裂变
新诗的形式美学建设与林庚的探索
文口融合:周作人的“新诗情结”所系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与中国现代叙事诗的艺术发展
小说家的诗——施蛰存诗四首诵读札记
《嫩黄之忆》的意义——关于吴组缃与新诗关系的断想
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动人的汉园交响曲
他的名字并非写在水上——解诗人朱湘自杀之谜
寻求新诗史研究的突破与超越——中国新诗史写作与《中国新诗流变论》
新时期鲁迅诗歌研究述略
试论中国新诗的色彩美
试论闻一多关于新诗绘画美的理论和实践
试论“创造诗派”的新诗绘画美
试论“创造诗派”的新诗绘画美(续一)
试论“创造诗派”的新诗绘画美(续二)
“唯一”:闻一多爱国诗篇的深度评价
闻一多与新诗的“标准化”
闻一多:一座连接古今中西的“诗桥”
闻一多:照亮新诗坛和故纸堆的红烛
闻一多的新诗格律理论与英美诗歌的影响
闻一多的《死水》与《庄子》研究
《渔阳曲》悬解——从一首诗窥测一位诗人的文化心态
七十四年前的呼唤——读闻一多的《七子之歌·澳门》
闻一多研究:为爱国主义诗人再塑雕像
新诗鉴赏浅议
一部气势磅礴的新诗交响乐——郭沫若《凤凰涅槃》音乐美赏析
如歌的行板——读闻一多的《一个观念》
寂寞的空白与美丽的忧伤——戴望舒诗二首赏析
郑敏诗三首赏析
贝多芬与中国新诗——读郑敏的《献给贝多芬》
悲壮的行旅——读《求知》
为了忘却的纪念——吕亮耕诗三首赏析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