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楚辞学(第二十二辑)》:
伏恭习齐诗,“省减浮辞,定为二十万言。”(《后汉书·儒林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对严重脱离实际的繁辞冗说进行必要的清理整顿,使经学能更好地服务于思想和统治的需要,在两汉之际成了学界和官方一再提起的要求。王莽、光武帝、明帝都曾下诏减省章句。章帝更接受了士大夫的吁请,于建初四年召集官员诸儒会议于白虎观,且“亲称制临决”。(《后汉书·章帝纪》,中华书局1965年版。)大体统一了五经各派观点,形成了《白虎通》这样一部法典式的著作。此后,经学文本的典正、纯净一直为东汉王朝所关切。大儒硕学之士时常奉命典校、整理国家典藏,王逸参加的东观校书即是其中规模较大的一次。我们难以考证王逸在东观所校是何种典籍,但“整齐脱误,是正文字”(《后汉书·安帝纪》,又参见《皇后纪》、《文苑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的总体要求是一致的。受学风转变和校书经历的积极影响,王逸使用“章句”体例来注释楚辞,兼采其训释语言与阐发大义之长而无其烦琐支离之弊,在体例上,既保留了传统特点,又有新变。
在整体结构上,《楚辞章句》由序和注两大部分组成。《序》的体例源于《诗序》。每篇都有前序,《离骚》、《天问》有前后二序,共有十九篇。关于《序》之作者,自唐以还,绝大多数学者如李善、洪兴祖、朱熹、王应麟等人均认为与注一样出自王逸之手。但晚近蒋天枢先生开始怀疑,并由此引发了研究者的争论。有人将其归于刘向,(林维纯《试论(楚辞章句)“序文”的作者问题》,《暨南学报》1986年第2期。)有人坚持属于王逸。(力之《(楚辞章句)“序文”的作者问题辨》,《钦州学刊》,1998年第13卷第1期。)认真考察序文,确实存在矛盾之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