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新中国60年外国文学研究.第一卷.下,外国小说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1260494
  • 作      者:
    申丹,王邦维总主编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新中国60年外国文学研究(一卷下)外国小说研究》以全新的视角系统梳理和深入探讨新中国60年的外国文学研究,开拓性地将研究分门别类,在每一类里又分专题或范畴考察研究的特征、方法、热点和进程,注重与国外同期研究进行比较,并创造性地将文献考查与口述调研相结合。本项目研究团队力量雄厚,对很多重要问题做出了有深度的分析判断,揭示出新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的得失和演化规律,提出解决现存问题的方法,指出研究未来发展趋向,以此推进我国的学术史建构和文化建设。
展开
作者简介
  申丹,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欧美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邦维: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主任;东方学研究院院长。
展开
内容介绍
  《新中国60年外国文学研究(一卷下)外国小说研究》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学界对外国的小说作品的研究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考察和总结。该分析考察在简要回顾建国前研究情况的基础上,分别对建国后前17年和改革开放30年来的研究进行了整体性分析,对重点作家作品的研究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对此间的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做了概括性分析,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和思路提出了一定前瞻性的思考。作品中对各重点作家作品研究情况的分析均由国内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撰写完成,研究情况的资料翔实,分析准确而透彻,对总结六十年来的成果及经验得失提供了积极而有益的思考。
展开
精彩书摘
  《新中国60年外国文学研究(第一卷下)外国小说研究》:
  莫洛亚序显示了始于50年代的普学兴趣:当时借助一系列手稿的出版,学者们开始了解普氏创作《追忆》前的准备性写作,并开始关注作者的写作观念。诸如莫洛亚文中涉及的两重互相呼应的基本主题,摧毁一切的时间和复活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记忆),以及更为本质性的艺术与永恒的关系的主题;作品的结构:如文中探讨的大教堂式的构造、两翼支撑起最终将会合的拱顶,及文笔特色:如隐喻与形象的运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们成为普学热门话题;尽管如前所述,70年代以来,法国学者们采用的研究方法和关注的问题有所改变。罗大冈的代序,主要从两方面介绍普氏的作品,一方面强调《追忆》乃生活的镜子,以暗中表明小说具有现实主义特色,并将其归入“为人生的艺术”之列;另一方面指出了《追忆》作为现代派作品,在内容与形式上开启20世纪文学并与19世纪文学明显区别的种种特征。作者将《追忆》归结为“回忆录式的自传体小说”,对后来的中国普学颇有影响。与这一翻译工程直接相系,是参与翻译的学者们对《追忆》的介绍、研究和相关研究资料的翻译。正是在他们作为翻译实践者兼研究先行者的双重努力下,中国的众多作家、文学爱好者得以逐步进入《追忆》的世界,也使从今往后对《追忆》的研究不再限于少数懂法语的学者,而是扩展到更广泛的外国文学学者和作家群体。 
  新时期伊始的普学论文,大都遵循从生活到作品的套路,且从流派、主义角度展开的评介较多。这种角度侧重对作品进行总体把握、为作品定性归类,往往缺乏对作品的独创性展开深入细致的研究,且独特个人观点的表达明显不足。80年代末情况有所改变,出现了一些较注重展开作品本身的问题和较具个性的研究。张寅德的《普鲁斯特小说的时间机制》(1989),采用叙事学的方法对《追忆》的时间形式进行了严谨的分析。郑克鲁的《普鲁斯特的意识流手法》和《普鲁斯特的语言风格》(1992),紧紧结合作品从两方面对普氏的写作风格进行了条分缕析的探讨。
  ……
展开
目录
一 俄苏小说研究
二 法德奥小说研究
三 英美小说研究
四 其他各国小说研究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