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背景下中国古典文学翻译研究》是将中国古典文学的翻译研究植根于西方文化背景下的跨文化、跨语言研究,从中国古典文学与西方读者的关联入手,借助西方文学界、翻译界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解读,重新对中国古典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意义进行梳理和定位,并以典型文本为例,分析了中国古典文学在西方的理解和接受情况。在此基础上,《西方文化背景下中国古典文学翻译研究》还追溯了中国古典文学翻译作品的对外传播的历史和现状,并从比较文学、译论对比等角度,剖析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古典文学翻译的未来。
在这里,我们有两个概念需要厘清:一个是“中国古典文学”,一个是“西方读者”。
首先,“中国古典文学”是一个相当宏大的概念。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两个层面来展开对它的理解:
广义的“中国古典文学”类似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指自先秦至清代末年的中国文学,包括作家、作品、文学事件,文体起源与发展历程,文学运动、流派,文学理论,作家作品的考据、研究等等;
狭义的“中国古典文学”则是就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而言的:按文学史的习惯,可以划分为先秦文学、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宋金元文学、明代文学、清代文学。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形式有诗、词、曲、赋、散文、小说等,大量篇章脍炙人口。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提及“最”字,与中国古典文学相关的,我们可以如数家珍般地罗列出以下信息,如:《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论语》是我国最早的语录体散文;《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优秀的长篇历史小说;《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优秀的描写农民革命斗争的小说;《西游记》是我国最早的长篇神话小说;《金瓶梅》是我国第一部以家庭为写作题材的小说;《梦溪笔谈》是我国第一部用笔记文体写成的综合性学术专著;《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的文言短篇小说集;《红楼梦》则是我国艺术成就最高的早期白话小说;我们知道,文学是用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语言艺术,是文化中极具强烈感染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经典性作品,这些优秀作品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它们影响着并将进一步影响这个世界其他角落的文学与文化。
然而,谈及中国古典文学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地位,或者换句话说,谈及中国古典文学的世界影响力,西方学者的态度与我们的自信却不可同日而语。
……
上篇 中国古典文学的西式解读
第一章 中国古典文学与西方读者
第二章 西方读者眼中的中国古典文学:典型文体解读
第一节 宏观解读
第二节 解读诗歌
第三节 解读小说与戏剧
第四节 解读撰史之传统
第三章 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代表:小说再解读
第四章 从西式解读开始:中国古典文学的再定位
第一节 遭遇“非理性主义”的“摈弃”
第二节 世俗文学与宗教灵感
第三节 “远远落后”的诗歌研究
第四节 在世界文学舞台上的认同:以《红楼梦》为例
第五章 中西方文学关系的现存问题和未来展望
第六章 小结:中国古典文学在西方的文学价值与文化价值
下篇 西方文化背景下中国古典文学的翻译与传播
第七章 中国古典文学翻译作品的对外传播
第一节 中国古典文学走出国门:从个案谈起
第二节 翻译作品的输出与接受
第八章 借助翻译来阅读中国
第一节 怎样借助翻译阅读中国
第二节 借助翻译阅读中国的哪些方面
第三节 借助翻译阅读中国的得与失
第四节 如何帮助读者通过翻译阅读中国
第九章 对比性思考:将西方东方化将东方西方化
第一节 不公平比较
第二节 范式的消失
第三节 开创新世界
第十章 关于东西方译论:必要的梳理
第一节 中国译论回顾
第二节 西方译论梳理
第三节 东西方译论对比
第四节 求同存异多元互补
第十一章 熟悉和陌生:全球化的主体体验
第一节 陌生和熟悉的动态性
第二节 “统一”他者
第三节 行动本地化,思考全球化
第四节 自我意识和自我反思
第五节 全球化模式
第十二章 小结:西方文化背景下中国文学翻译的未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