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语言与沉默:论语言、文学与非人道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08113954
  • 作      者:
    (美)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著
  • 出 版 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乔治·斯坦纳
  当今文学世界伟大的心灵
  当代人文主义批评大师
  ★彻骨的现代启示录,宏阔的人文主义襟怀
  本书的主题——对政治暴行的深入反思——极具当代性
  对文学的梳理兼具历史感与现实关怀
  可谓能指引我们重识自身与时代的经典作品

展开
作者简介

  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1929— ) 美国著名文艺批评大师与翻译理论家,当代杰出的人文主义知识分子,熟谙英、法、德等数国语言与文化,执教于牛津、哈佛等著名高校。主要研究语言、文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及“二战”大屠杀的影响。美国文理学院荣誉会员,曾获法国政府荣誉团骑士级奖章、阿方索·雷耶斯国际奖等多项殊荣。代表作有《语言与沉默》《悲剧之死》《巴别塔之后》等。
  译者:
  李小均 四川人,复旦大学文学博士。现任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著有《自由与反讽》《信仰之海》,译有《在美国》《尼采的使命》《薇拉:符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夫人》《苏格拉底与阿里斯托芬》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乔治·斯坦纳的代表作,也是20世纪西方人文批评的经典著作。本书的核心议题是语言、文学批评与人道主义(及反人道主义)。其辑录的文章写于不同时期,但都共有一个根本的主题——语言的生命。在斯坦纳看来,语言是文化的代表。而现代西方的几股非人道主义逆流(尤其是纳粹)导致了语言文化的滥用与污染,使西方文学的创作陷入“沉默”。因此,在经历了种种浩劫之后,语言及其相关的现实世界究竟该何去何从?批评家与知识分子在这一过程中又该担当何种责任?

展开
精彩书评

  近代欧美的文学界,批评家人才辈出,最使我佩服的有两位:埃德蒙·威尔逊和乔治·斯坦纳。在此书中,他处处反思欧洲文化经历纳粹浩劫后的反响,令我深深感动。我再三咀嚼此书中的篇章,甚至学习斯坦纳的英文文体。
  ——李欧梵 《语言与沉默•代译序》


  斯坦纳精通多语且博学众才……他彻底重塑了批评的职能与品位。
  ——《卫报》

  

  熟悉的题材新作,并能被拔高为一种高屋建瓴的抽象评介
  ——Frederick Garber《疆界2》(boundary 2)

  

  乔治·斯坦纳从来不枯燥,这一点就使它脱颖而出,超越了大部分的文学批评
  ——Jay Parini《哈德森评论》

  

  博学的知识储备,大胆的比较,惊人的矛盾,独特的思维模式;不是拘泥于细枝末节,而是依赖深厚的学识背景,掠过一个又一个主题,有着明显的概括性倾向……诗意的百科全书!
  ——Edward Ullendorff《伦敦大学学报》

展开
精彩书摘

  一.
  乔治·卢卡奇与他的魔鬼契约
  在二十世纪,诚实的人要做文学批评,实属不易。有许多迫切的事情要做。评论只是附属品而已。批评的艺术在于让那些或许最不需要帮助的读者关注文学作品;如果没有较高的文学素养,读者会读诗歌、戏剧或小说评论吗?更何况,还有两种的诱惑:一边是给人严谨气息和学术声誉的文学史;一边是书评,虽不能算是一门艺术,但是一种技艺,对这样一个难以置信的观念深信不疑——值得一读的书每天都在面世。即使最优秀的评论也会受到其中一种的诱惑。急于获得精神尊重和奠定学者坚固地位的批评家,或许会像圣伯夫一样,差不多变成了文学史家。也许他会屈从于新作的号召;詹姆斯的大部分批评与他滥施的琐屑批评对象一样短命。优秀的评论甚至比劣质的书籍更短命。
  但是,生在这个动荡、危险世纪的诚实的人,难于将主要精力投身于文学批评,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我们的时代首先是自然科学的时代。有史以来诞生的科学家中,十之八九活在我们时代。科学征服的速度,地平线在探询精神面前退却的速度,一日千里。每天都会发现新大陆。因此,时代精神中浸透着科学的价值观。这使得科学的影响和魅力远远超出了古典意义上科学的疆域。历史学和经济学都认为它们本质上属于科学;逻辑学和社会学也如是宣称。艺术史家改进了他认为是科学的工具和技艺。运用十二音技法的作曲家认为他严谨的创作基于数学原理。达雷尔在“亚历山大四部曲”序言中说,他试图把相对的视角转换成语言和他的叙事方式。他从四维的角度来打量标题中的城市。
  科学无所不在,带来了新的谦逊和新的野心。科学对冲动保持着怀疑,需要严密和证据,并把这种要求神化。为了防止怀疑的反击,科学提供了海市蜃楼般的真实、确凿知识以及精神财富。伟大的科学家也会拒绝这种前景;即便在发现的核心,他也会坚持怀疑的态度。但客观的、可证明的真理总在那里,它吸引了我们时代最强有力的心智。
  在文学批评中,没有永恒之物的希望之乡,没有确定无疑的乌托邦。就本质而言,评论是个性化的活动。它既不要求论证,也不要求证据一致。当伟大的诗行闪过脑海,它处理(使用)的工具最多与豪斯曼那根根直立的胡子一样精确。历史上,评论家一直试图证明,他们的行当也是一门科学,拥有获得绝对真实的客观标准和手段。柯勒律治将极度个性化、经常极不稳定的天赋集中建立在一套形而上学体系之上。在一篇著名的宣言中,丹纳宣称,文学研究的精密性不亚于自然科学。理查兹暗示了美学判断中也存在着客观心理基础。他最杰出的弟子燕卜荪教授,将数学的调式和形式引入了文学批评。
  但事实是,文学批评家是独立的个人根据他自己目前的精神倾向、情绪或信仰结构判断给定的文本。他的评论也许比你我的评论更有价值,只因为他的评论建立在更广的知识范围之上,或者只因为他的表述更清晰有力。我们不能从科学的角度来证明他的评论;他的评论也不可能宣称永恒。品味与时尚的风潮在不断变化,新一代的评论家会做出新的判断。而且,对一部艺术作品好坏的评价难以辩驳。巴尔扎克认为,拉德克利夫夫人是和司汤达一样伟大的作家。尼采,这个有史以来关注音乐的最敏锐的头脑之一,后来认为比才的作曲天赋高于瓦格纳。我们也许骨子里感到,这些观点违背常理,荒谬可笑。但我们不能像科学家反驳谬论一样加以反驳。今天看起来站不住脚的判断,谁知道明天是不是得到认同?品味的历史就像螺旋线。那些起初被认为是激愤或前卫的思想,在下一代眼中也许是神圣或保守。
  因此,一个现代批评家发现自己面临双重困境。首先是道德的困境。批评本身具有闲逸时代的特征。从道德层面上来讲,批评很难抵制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强烈诱惑。如果某些暴行或政治自杀行为构成了威胁,那么,对纯文学进行批评似乎就是相当边缘化的追求。其次是知识困境。无论多么杰出,批评家不能参与同时代精神的主要活动——获取积极的知识、掌握科学的事实、探讨可验证的真理。如果批评家对自己诚实,他就会知道,自己的论断不会有长久的有效性,它们也许明天就会被推翻。只有一样东西能使他的工作具有某些永恒性:他实际风格的力量或美感。利用风格,批评反过来或许能够变成文学。
  当代批评大师试图用不同的方式来解决这两重困境。例如,艾略特、庞德和托马斯?曼,他们把批评当成是文学创造的附属品。他们的批评都是对自己诗学作品的评论,都是文人举起来映照创造性想像的镜子。在劳伦斯那里,批评是自卫;劳伦斯表面上是在讨论其他作家,实际上是为自己的小说艺术理念申辩。利维斯博士迎头面对挑战。他将批评力量服务于一种充满激情的道德观。他旨在建立文学之中成熟的等级标准,以便社会作为一个整体以更成熟有序的方式前进。
  但是,对于困扰文学批评的道德和知识困境,最激进的解决方案来自卢卡奇。这体现在他作品中的两个信念。第一,文学批评不是奢侈品,不是最敏锐的美国批评家艾略特所称的“写给业余爱好者的话”;相反,文学批评是塑造人们生活的核心武力。第二,卢卡奇断言,批评家的作品既不是主观,也并非不确定;批评是一门科学,有其严密性和准确性;判断的真理性可以验证。当然,卢卡奇是马克思主义者。事实上,他是从马克思主义的灰暗奴役世界中脱颖而出的批评大师。

  ……

展开
目录

序言

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
逃离言词
沉默与诗人
教化我们的绅士
夜语——高雅色情文学与人的隐私
毕达哥拉斯文体——一份猜测,为纪念恩斯特· 布洛赫而作


走出黑暗的语言
空洞的奇迹
君特· 格拉斯札记一则
K
勋伯格的《摩西与亚伦》
一种幸存者——献给埃利· 维瑟尔(Elie Wiesel)
后 记


经典
荷马与学者们
《圣经》
莎士比亚400 年
两种翻译


大师
利维斯(F. R. LEAVIS)
俄尔甫斯及其神话:列维—斯特劳斯
马歇尔·麦克卢汉


小说与今日
梅里美
托马斯· 曼的《菲利克斯· 克鲁尔》
劳伦斯· 达雷尔与巴洛克小说
建构一座丰碑
“死亡是一门艺术”


马克思主义与文学
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家
乔治·卢卡奇与他的魔鬼契约
美学宣言
走出中欧
作家与共产主义
托洛茨基与悲剧想像力
文学与以后的历史——纪念乔治· 卢卡奇


译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