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巴尔公》的发表,是刘克西藏题材创作又一重大成果。小说叙述的是一个世事颠倒的故事。1935年,红军四方面军经过甘孜村时留下一批伤病员,困境中却全部成了头人的奴隶。当年的薛连长,成了今天的康巴阿公。几十年来,他历尽人间万千苦,但始终保持一个红军战士应有的品格,康巴尔公终于熬到解放军来到他的身边时,却在冷漠与奚落中悲愤地逝去。作家立此存照,是历史的反省,现实的映照,未来的警戒。历史的反省意识,通过艺术表现出来,具有批判力,显示出作品特有的深度。
刘克在创作上经过一段不无痛苦的探索后,已悄悄移动着自己的方位,透露出他永远不满足的艺术追求。新近发表的《暮巴拉·雾山》就是一例。这部新作通过反思来审视现实,努力寻求历史与现实的对应关系,留给读者更多思索。
《暮巴拉·雾山》是以西藏边境一次不明国籍飞机失事坠毁,我驻藏部队组成特遣小分队前去寻找遗骸为背景,围绕着“王海龙小分队”发生在暮巴拉山的悲惨事件,展现出类似“梦魇”的残杀场面,掷给读者一个难以解开的谜。当读者顺着作品设置的迷津寻找答案时,我们透过这一历史悲剧,却看到了更深远的社会内容。作家在写昨日的战争的同时,表现出强烈的现实意识,刘克是站在80年代视角点来评价和表现50年代西藏部队生活的。
在暮巴拉悲剧中,最令人不解的是连长王海龙为什么要打死战士颜三畏。作品虽作了种种推测,但仍是个“谜”,这使疑案充满了神秘色彩。颜三畏的奶奶是老区烈属,她希望这个17年前收养的南京大屠杀中幸存的孤儿能去报效国家,闯出一条路。她指出的这条路,就是通过参军,像薛仁贵东征、穆桂英挂帅那样,将来能“当个营长团长”,“衣锦荣归”;可颜三畏从小就爱玩虫,这引起了县生物教师邱老师的极大关注,他惊呼自己发现了“天才”。并整整用了5年时间,无私地给三畏辅导,为他专攻昆虫学打下了有力的基础,这是另一条出路。两种选择冲突的结果,理所当然是红军烈属奶奶战胜了地主成分的穷酸中学教员。随之而来的是王海龙与颜三畏性格冲突层层深化,颜奶奶与邱老师两种不同文化层次的矛盾的继续与发展,构成了小说矛盾的主体。矛盾冲突的双方,由于因身份和地位的悬殊,而决定着颜三畏的必然悲剧结局。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