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诠释,是西方文学诠释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论过度诠释》作者将“过度诠释”置于历史情境之中,详细梳理了它在文学诠释过程中的历史脉络,并通过对其表象与原因的双重展示下,使它超出了积极意义与消极意义的二元对立,走向了历时与共时的统一,并以此为契机对过度诠释之后的文学诠释进行了充分、细致的论述。
第二章 过度诠释与作者
对文学诠释的历史进程给予一定的描述是必要的,这样才能更好地从历时的角度探讨过度诠释,把过度诠释置入文学诠释活动的历史发展中,从而克服当下对过度诠释研究中所突显出来的问题,并且使研究具有一定的历史精神。伽达默尔就明确地指出:"历史精神的本质并不在于对过去事物的恢复,而是在于与现时生命的思维性沟通(inderdenkendenVermittlungmitdemgegenw?rtigenLeben)。"把问题带入历史语境中,达到历史与现在的视域融合,在更高的层次上来研究问题。
文学诠释所关注的焦点从未离开过作者、文本与读者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对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每个理论家由于自身所处的历史环境与时代思潮不同而具有相异的看法,这就导致了诠释理论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一个相当明显的历史线索就是诠释重心的转移。彭启福在他的著作中指出:"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采取的是一种'作者中心论'的立场;而在海德格尔的引领下,伽达默尔彻底实现了从'作者中心论'向'读者中心论'的诠释学转向;其后,贝蒂和赫施等试图接续和完善'作者中心论',而利科儿则提出了一种旨在克服'作者中心论'和'读者中心论'对立的'文本中心论'。"作者中心论其侧重点在于对作者原意的恢复,这样可以保证诠释的客观性,但读者的能动作用被贬低;读者中心论其侧重点在于对读者前理解的肯定,认为读者的历史性使文本意义在历史流动中不断生成与更新;文本中心论其侧重点在于对文本自身的意义进行诠释,文本的意义不来源于作者,也不来源读者,而在自身的构成方式中,尤其是语言结构。不仅如此,文本中心论还认为文本作为唯一的客观对象,既是作者意图客观化的方式,又是读者进行理解活动的对象,所有的诠释活动都是围绕它来展开,包括作者与读者的对话,读者与文本的对话。笔者认为诠释重心转移的主要原因是基于以下两点:首先是对诠释这个概念的理解有所侧重。诠释一词来源于赫尔墨斯(Hermes),他是希腊神话中诸神的信使,他的任务就是给人们传递诸神的消息与意指,把神的语言转换成人的语言。这其中首要是对神的意指有所理解,然后才能对神的意指进行翻译与解释。作者中心论强调理解的作用,读者中心论强调解释的作用,文本中心论是对二者的一个调和,理解的同时也存在着解释;其次是对由古典诠释学发展而来的二元方法有所侧重。古典诠释学包括两种诠释方法,一种是语法诠释,另一种是寓意诠释。语法诠释注重对文本语法方法的解读,强调对语言历史疏离性的克服,来达到对过去经典文本的诠释,这里的诠释者就是一个翻译者,一个中间人,他使用他的语言知识使不可理解的文本变得可理解起来。寓意诠释主要是在神学诠释中发展起来的方法,其目的是要给予文本以新的、当代的内容,并不急于消除文本与读者之间的历史距离,反而是利用这一距离来进行诠释。两种方法在诠释历史中相互纠缠,来保持彼此之间力量的平衡。它们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语法诠释侧重对曾经意义的恢复,并且使用符合现时的新的表达来诠释它。寓意诠释给予文本以新的意义,这个新的意义不来源于文本的概念世界,而是来源于诠释者以及诠释者所依赖的理论基础。作者中心论强调对语言背后的作者意图的恢复,读者中心论强调赋予文本新的意义,文本中心论对语言本身所具有的意义结构进行阐发。
在诠释重心转移的理论背景下,文学诠释活动在历史上也表现出诠释范式的转移,经历了从作者中心论到文本中心论再到读者中心论。金元浦在一篇文章中说:"随着对文学作品意义的不同解释,批评作品的方法也随之更易。每一阶段各有自己的理论重心;每一理论中心下,又有不同的批评流派;各不同流派又有各自的批评方法或体系。从历史的发展概略地看,现代西方批评理论经历了以作者原意为理解作品意义的根本依据的作者中心论;以作品的本文自身为理解作品意义的根本依据的本文中心论和以读者的创造性理解为作品意义产生的主要根源的读者中心论三个阶段。"这种划分不是绝对的,因为在下个阶段总有理论家依旧坚持自己对于上个阶段理论的肯定与支持。这种划分只是从文学诠释活动的大致走向上进行区分,代表了一段时间内大多数理论家与批评家对诠释理论与方法的选择。论述到这里我们就可以结合文章的开头,发现艾柯的过度诠释理论所针对的正是读者中心论阶段,艾柯认为文本具有开放性,读者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意义的构建中去,但他反对读者权利的无限放大,提出过度诠释进行批判。但过度诠释作为诠释活动一种不仅仅只出现于此,应该把它与文学诠释活动的历史过程联系起来考察。下面就过度诠释与作者展开探讨。
……
引言
一、关于过度诠释研究的综述以及存在的问题
二、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
第一章 过度诠释概念探析
第一节 文学研究中的诠释转向
第二节 过度诠释概念的产生与成因
第二章 过度诠释与作者
第一节 以作者为中心的文学诠释
一、作者经验论:比作者更好地理解作者
二、作者意图论:文学诠释的目的就是发现作者意图
第二节 对作者过度诠释的表现形式
一、作品意义服从作者传记
二、作者意图就是一切
第三节 对作者过度诠释的原因分析
一、天才观与实证主义精神的双重影响
二、一元论(意义观)与二元论(文本观)的矛盾
第三章 过度诠释与文本
第一节 以文本为中心的文学诠释
一、文学性的提出:俄国形式主义文论
二、以谬误说为起点:新批评的诠释之路
三、对作品语言结构的探究:结构主义的诠释之思
第二节 对文本过度诠释的表现形式
一、形式主义文论的技术倾向
二、形式主义文论对文学科学的过度提倡
第三节 对文本过度诠释的原因分析
一、在二元对立基础上对形式概念的简化
二、形式主义文论作为职业化的文学诠释
第四章 过度诠释与读者
第一节 以读者为中心的文学诠释
一、从读者出发:接受理论的兴起
二、意义在于读者:读者反应批评的文学意义观
第二节 读者过度诠释的表现形式
一、文学意义的情感论
二、文学的任意诠释
第三节 读者过度诠释的原因探析
一、文学诠释范式的转变
二、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中的唯我论
第五章 过度诠释之后的文学诠释
第一节 过度诠释两种概念范式的影响
一、弗氏过度诠释的影响:没有超越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
二、艾氏过度诠释的影响:诠释走向独白
第二节 文学诠释的走向
一、确认文学诠释的对象--文学
二、甄别诠释的两个向度:科学诠释与艺术诠释
三、体认文学诠释活动的限度
四、文学意义:自律与他律的统一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