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绪论
上编 乐辞日诗
第一章 《三百篇》与中国诗史的“源头”
一 文学史的输入与“诗”史溯源的歧误
二 中国诗史溯源的几种“路线图”
三 歌、诗二源与中国“诗”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二章 乐章古辞:从《诗》到《诗三百》
一 传说周公“制礼作乐”与周人首创“革命”理论
二 《大武》乐章:《诗》的“原生细胞”的标本
三 《诗》文本的结构及其拓展与完形
第三章 “二南”探故
一 关于“王化之基”与“周、召分治”
二 周室经营南土与“南国”地域考略
三 《周南》《召南》何以区分及其与“荆楚风乐”之关系
四 《周南》《召南》为何列于《国风》之首
第四章 论“三监”与《邶》《□》《卫》“三国同风”
一 关于“三监”性质的纠结一
二 关于“三监”人物的纠结
三 关于“三监”地域的纠结
四 关于邶、□、卫分编与分卷的纠结
五 以“三监”释《邶》《□》《卫》的历史反思
第五章 论“二雅”为周诗——再读朱东润《诗大小雅说臆》、孙作云《论二雅》
一 从先秦文献引《诗》称谓推考“雅”之本义
二 关于“雅”、“夏”、“周”之考释辨析
三 二雅”多为西周晚期的诗
四 几点初步结论
下编 春秋诗学
第六章 “礼崩乐坏”下《诗》的乐章意义与辞章意义——春秋诗学概观
一 “礼”与春秋诗学的社会文化背景
二 诗、乐分流:《诗》的乐章意义及其衰变
三 从乐歌歌词到《诗》的辞章意义的开发应用
第七章 闻弦歌而知雅意——春秋燕享赋诗及其文化机制透析
一 春秋“赋诗”概念辨析
二 春秋燕享赋诗“全景”概览
三 春秋燕享赋诗的意义传达机制
四 关于“乱用”与“《诗经》的真相”
第八章 弦诵有素 诗作典用——春秋时期列国公卿引诗证事考论
一 春秋时期公卿大夫引《诗》类型及分析
二 春秋公卿引《诗》与周代“礼乐文明”
三 列国公卿大夫引诗的意义关联原理
第九章 每有发论。假君子以称之——《左传》叙事人引诗作史评考论
一 引诗以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之得失
二 引诗以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之是非
三 引诗以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合于“礼”与否
四 余论:几个相关问题的思考
第十章 介公子以见古人——季札观乐考论
一 季札“观乐”感言的三个层面
二 季札“观乐”感言的价值讨论
三 关于吴公子季札其人其事
第十一章 论“《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春秋诗学的一桩公案
一 比“瞎子摸象”更吊诡的盲目争执
二 《毛诗》内在的冲突
三 毛诗与三家诗的冲突
四 孔子诗说与传统《诗经》学的冲突
第十二章 春秋诗学研究的拓荒之著——评劳孝舆《春秋诗话》
一 把“诗话”推到先秦诗学昌盛的源头
二 《春秋诗话》所遭遇的困境
三 劳孝舆生平事迹考略
四 《春秋诗话》的成就与不足之处
附录 悉信亦非不信亦非——《诗经》学几个关键的再考察
从“六诗”到“六义”
后记
内容摘要
《论三百篇与春秋诗学》受闻一多《歌与诗》的启发,认为中国古诗承受了“母系”和“父系”两个系统的遗传渊源,其原生细胞是乐章古辞,这个原生细胞的活样本保存至今。坚持“乐辞日诗”的视角考察《诗》和中国诗史,有助于克服对西方学术话语的“路经依赖”,也有助于澄清经学阐释的诸种谬说。春秋时期,列国公卿赋诗引诗,《左传》以“君子”的名义引诗作史评,他们虽“乱用”却并没有损伤诗的“真相”。春秋诗学时值两次“王官之学”之间,又正当诗、乐分流之际,是中国诗学尚未遭受经学污染的一块“净土”,《诗》所具有的文学灵性曾得到最初的显现。《论三百篇与春秋诗学》认为春秋诗学是中国诗学史不可或缺的重要阶段,并对此做了详细考辨,多有独到之见。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