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第四期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1236482
  • 作      者:
    陈跃红,张辉主编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第四期)》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主办,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国家二级学科专业双语辑刊,集中刊载本学科领域各位同仁的学术成果,并力图反映国际国内最新研究信息。
展开
精彩书摘
  这正是他与“憎恨学派”的分歧。所谓“憎恨学派”,是布鲁姆对新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心理分析等文学“外部”研究不满的称呼,他认为这一派别的人内心都充满愤怒,完全失去了对美学的尊重。在布鲁姆看来,这些术语背后代表的是一种社会能量和权力意识,这些研究者将莎士比亚等伟大作家都缩减为社会能量的表征,然而在他看来“权力”并不比个人情感更加重要,文学研究应该采用自己的术语,它不是哲学、社会学或者心理学的附庸。尽管布鲁姆自己深受弗洛伊德心理学的影响,但是他非常反对对文学作品进行社会学或心理学的研究,反对称莎士比亚有“俄狄浦斯情结”,而是宁愿认为弗洛伊德有“哈姆雷特情结”,主张对弗洛伊德作莎士比亚式解读,而不是对莎士比亚作弗洛伊德式解读。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反转,而是一种文学批评立场的转变。他认为莎士比亚是审美自由与原创性的完美典范,弗洛伊德虽然以心理分析蜚声各种文化圈,但他真正的意义在于其著作描述了人类复杂的本性,这“远比日薄西山的弗氏疗法更具生命力”①。他所认定的文学经典只是在诗本身意义上而言的。另一方面,布鲁姆对于某些文学“内部”研究同样是质疑的,他对浪漫主义文学的价值重估,其实并非只是反对意识形态式的文学批评,而是抵抗形式主义,比如艾略特等人对于诗歌“非个人情感”的表述以及弗莱的“原型批评”。形式主义虽然是着眼于“内部”,然而并未在其中找到合理的立足点,原型批评借用荣格等人的“集体无意识”来分析诗作背后的普遍原始心理,不断标榜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阅读方法,声称据此能够阅读任何时代任何诗人的作品,然而实际上这种愿望只能是空中楼阁,最终很可能简化化为一种见物不见人的技术操作;布鲁姆希望实现的是更加具有人文色彩、关注诗人主体的诗歌批评。
  正是基于这种文学审美观,无论他对西方经典作家谱系的构建,还是对其中作家的生活及其作品经典性的解读,都是围绕“审美自主性”这一维度甚至是唯一维度来展开的。譬如,面对浪漫主义诗人拜伦、雪莱等人对革命政治活动的积极介入,布鲁姆有自己的“审美自主性”意义上的解释。他将浪漫主义诗歌分为两大阶段:普罗米修斯阶段和“想象和真人”阶段。布鲁姆以普罗米修斯来代表浪漫主义诗人如雪莱、布莱克等人对于社会革命的热情与介入,他们一度以诗歌为武器致力于对腐朽的社会体制、刻板的宗教观念进行嘲讽和攻击,而当他们感到变革的无望之后,便转入“想象和真人”阶段,这一阶段的特征是诗人们相对远离论战和讽刺,精力更多地集中于“自我”本身。布鲁姆认为,第一阶段诗人的抗争可以理解为类似于利比多对压抑的反抗,雪莱等诗人卷入革命政治活动的行为实际上是在释放受压抑的冲动和力量,为进入第二阶段自在自为的自我心灵状态提供准备。这样一来,浪漫主义诗人的社会介入便也被归人到美学意义上的选择,而并非出于政治考量。②面对有研究者认为一些诗作反映了社会斗争,布鲁姆指责研究者在“寻求自己的自私的目的”,“看不到冲突性就是高雅艺术的内在特性”,③从而实现对诗歌审美自足性的维护。
  ……
展开
目录
编者的话

学术焦点
主持人语
“直到汉与匈的消亡”
——乔伊斯,中国和种族化的世界史
Asia Was, Laozi Is, Plurabelle to Be: China and Japan through Joyce's “Cracked Looking Glass”
Anna Livia Plurabelle's “River-Speech” and Finnegans Wake:A Life Force and A Textual Force
《芬尼根的守灵夜》的准对应中文文本

批评空间
沃格林的《柏拉图》
《法礼篇》中的喻说与哲思
经典的美学特征
——哈罗德·布鲁姆“文学经典”理论再解析
叠印:斯特林堡式场面调度(从戏剧到电影)
新世纪的几部西方文学史研究述评

异邦新声
充满活力的杰姆逊
——弗雷德里克·杰姆逊访谈录
巴赫金的小说论(1935-1941):
巴赫金小说论的知识背景和独创性研究

青年园地
“儿童的发现”与文学诸问题
——试论中日现代文学中的“童心”观念
崇高风格呼唤崇高心灵
——马修·阿诺德翻译思想探析
比较视野下的国别文学史写作
——以现代中国的文学史写作为例

学术动态
关于召开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11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的通报
关于参加2013年度国际比协理事会暨第20届国际比协年会的报告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术文库”总序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2013年年会纪要
中国翻译学学科建设高层论坛暨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翻译研究会第十届年会在重庆召开
中国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高峰论坛综述
博雅大学堂-2013年全国高校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高级研修班成功举办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术讲座系列”陆续在北京大学举行
“人文学科关键词研究”丛书出版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探寻中国梦的缘起重现失落的远古文明
一一中国”玉石之路“与玉兵文化研讨会综述
崛起中国的新汉学
聚焦意大利汉学研究:新动态与新提议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古典学视野下的哲学与文学夏季青年论坛综述
《文贝: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学刊》投稿须知

新书快递
不可消解的他者为意义的源头
——《意义》书评
“一字见乾坤”:还原坛君神话的原始形态
——读张哲俊教授《韩国坛君神话研究》

稿约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学术集刊)》稿件体例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