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思和文存.第三卷,人文传承中实践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6126081
  • 作      者:
    陈思和著
  • 出 版 社 :
    黄山书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陈思和,1954年生于上海,原籍广东番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5年被评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7年获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兼任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当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学学会副会长等职务。
  著作《陈思和自选集》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一等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主编)获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巴金图传》获国家图书奖提名奖,《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论文《试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先锋性》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其他著作有学术传记《人格的发展——巴金传》,文学史论著《中国新文学整体观》、《新文学整体观续编》,编年,体论文集《笔走龙蛇》、《鸡鸣风雨》、《犬耕集》、《海藻集》、《献芹录》等十几种。
展开
内容介绍
  《大连金石滩文学系列丛书·思和文存(第3卷):文化传承中实践理想》应安徽文艺出版社原副总编辑温湲女士之约编成,共三卷。第一卷《传统与当代立场》,第二卷《文学史理论新探》,第三卷《人文传承中实践》,每卷收录正文三十篇,附录三篇,计三十三篇,加献辞一篇,共百篇。《大连金石滩文学系列丛书·思和文存(第3卷):文化传承中实践理想》出版得到大连国际写作中心董事长徐连源先生的大力赞助,特此感谢!
展开
精彩书摘
  在这个前提下束讨论复旦大学的传统,就不难找到它的特点。复旦大学的前身是复旦公学,是马柑伯先生为支持抗议教会势力控制震日学院教育的学牛而创立,也就是说,它在成立之初就拥有两个特征:一层反对教会对教育的控制,二是坚持民间办学,走的是民间集资、华侨资助,小靠官府权力,也不靠西方势力的独立自主的办学道路。邵梦兰的《校史沿革》记录1941年复旦大学在重庆被改为国立大学的过程时,含糊说到一点史料:
  这次报部,表面上好像先斩后奏,手续上欠缺一点,其实在二十八年三月已有第一次谋敌国立的商榷,渝沪两地函电再三,交换意见,曾因谣言误会,说本校已由部令改为国立西康大学,虽经吴副校长(吴南轩)正式向李老校长(李登辉)辟谣;可是改为国立后,上海部分有些问题未荻协议,只好搁置,第二次谋改国立……幸留沪李老校长及其他校董共同体察此危机,共同挽救,不再顾到其他枝节问题。
  语焉不详,许多细节值得校史研究者进一步探究,大致猜测,应该是与“改制国立”即改变了复旦一向坚持的民间办学传统有火。复旦的老校长李登辉是近代中闰值得重视的教育家,他的伟大就在于始终靠民间集资的能力创办了复日这座人文精神浓厚的大学:过去华侨资助办学的并不少,但所办的大多是技术性职业性的学校,为家乡子弟谋一条求生存的路;上海这座经济型的现代城市里,技术培训和职业学校是其重要的教育特色,但像复旦那样使人文传统在民间薪尽火传,知识分子能在一个良好的民间工作岗位上承传学术精神,这在中同现代教育史上是值得另眼相看的。在这个意义上,李登辉之功小在黄炎培、陶行知、陈嘉庚等民间教育大家之下。现在复旦校园里尚留当年李校长募捐而造的建筑遗迹。更感人者,上海沦陷以后,李登辉以老病之身蛰居租界,为大学的复旦学生考虑,竟说服一位著名银行家负债购房,无偿供复旦师生读书之用,那就是赫德路的复旦大学。
  ……
展开
目录
人文教育的位置在哪里(代序)

第一辑:精神的家园
复旦的精神
人格的榜样——我的导师贾植芳先生
上海的教授们
我所尊敬的上海文化老人
我的老师们
幸福与尊严:谈谈我对师德的理解

第二辑:校园里的实践
文学教育窥探两题
既是知识也是审美
文本细读的意义和方法
关于当代文学史教学的几点看法
比较文学与精英化教育
关于研究生论文写作两题
大学人事制度改革断想
为什么要对青少年进行文学教育?

第三辑:理想与希望之孕
自己的书架·现代传记研究
自己的书架·现代出版与媒介研究
自己的书架·1900-1949年文学研究
自己的书架·1949-1976年文学研究
自己的书架·“文革”后文学研究
自己的书架·比较文学研究
自己的书架·少数民族文学研究

第四辑:讲坛的声音
我们的学科:已经不再年轻,其实还很年轻
从“少年情怀”到“中年危机”
海派文学的两个传统
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学
批评与创作的同构关系
土改中的小说与小说中的土改
中国当代文学与“文革”记忆
陈映真的创作在新文学史上的地位

附录一:反思与前瞻
附录二:大学教育与当代知识分子的岗位
附录三: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