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及民国女性的创作队伍呈现着明显的地域特征,胡文楷在《历代妇女著作考》中统计,江苏籍女诗人最多,浙江次之,这两省的女诗人占总数的百分之七十。再次是安徽、湖南、福建、江西,北方和边缘地区的女作家很少。而这些女诗人多出生于累世簪缨、世代书香之家,这便是清及民国女性文学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即家族性,也是本文将论及的一个问题。
在探究区域文化盛衰嬗递的规律时,许多学者都注意到文化家族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样,研究具有鲜明地域性和家族性的清及民国女性文学,也应考虑这一因素。陈寅恪认为:“学术文化与大族盛门不可分离。”①区域文化的构成和发展,有赖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演化,由于自然地理具有独特的稳定性和演化的缓慢性,区域文化的推进主要附丽于人文地理的变更,因此,研究区域文化的基础便是该地域历史文化的变迁和文化家族活动的历史。本文所涉及的文化家族,有别于权臣世宦之家,主要指以文化和学术著称于世的家族。
“家族”一词较早见于《管子·小区》:“公修家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②今之家族,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是指以血统为基础而结成的社会群体,几代相传;广义,则包括血缘和姻亲结成的关系。由此,而成的稳定的家族联盟,往往会形成一种家族精神和文化的传统,影响着家族中的每个成员,世代相承,发扬光大。这种具有超强凝聚力的家族文化,不仅会影响到家族和地域的文化风气,甚至能影响到整个社会文化的走向。因此,家族,作为古代中国社会结构中的基本要素,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尤其是文化,起着巨大的社会作用。
家族文化和区域文化是互生共荣的关系。如,江苏如皋的冒氏家族,是元朝贵族脱欢帖木儿之后裔。脱欢铁木儿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嫡裔,被封镇南王。元朝覆灭后,其子孙流落文化昌明的江淮地区,在如皋东陈镇落户,自称冒氏。冒氏发展到明清时期,逐渐成为“世代簪缨”的名门望族,对地方文化起到引领和推动作用。
明清及民国望族也可分为官宦世家、豪门右族和文化家族等几大类型。由于明清之际的鼎革之变和社会动荡,官宦世家和豪门右族常常处于政治的风云之中,风雨飘摇,门祚不永。如明御史大夫毖轩李沾,崇祯戊辰进士,历任南京兵部给事中。十七年甲申夏,闻北都陷落,与马士英拥立福王。不数月,骤迁总宪,赐蟒玉,加宫保,一时恩宠。季子愫,先为崇祯癸酉贤书,以被论议革,至是特旨准复。入本朝,中壬辰进士,官中州学宪,父子相承,箕裘不失。然未几,毖轩故,愫亦卒,家道中落。“今诸孙蕃衍,尚未有达者”;又如朱文远,“闵行人也,崇祯
辛未进士,历官铨部郎,以丁艰归里,声势甚盛,未几而卒。鼎革以后,其从子明卜为叛帅吴胜兆党私连,家产入官,世业荡然矣”。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