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富强求索:工业文化与中国复兴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21299421
  • 作      者:
    严鹏著
  • 出 版 社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编辑推荐
  农业社会产生农耕文化,工业社会造就工业文化。中国的工业何时兴起?随之产生了怎样的工业文化?这样的工业文化对当时的工业又产生了怎样的反作用?今天或者将来,我们应该建设怎样的工业文化?翻开本书,在中国求索富强的道路中探寻工业文化与中国复兴之路的紧密关系。
展开
作者简介
  严鹏,生于1984年8月,湖北武汉人,2014―2016年在复旦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现为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副教授。致力于工业化研究,已出版2部学术专著,对中国机械工业与纺织工业的演化进行了专门探讨。在《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国际贸易问题》、《清华大学学报》、《当代经济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过专业论文数十篇。曾获第九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开设有“工业文化与工业旅游”“中国近代工业史”“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等课程。目前正努力重建经济学德国历史学派的方法论,对工业文化问题展开深入研究。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自近代以来的工业化征程,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伟大文明在现代世界中的复兴之路,是仁人志士对于国家富强的不懈求索。在工业发展的物质躯壳之下,工业文明的精神内核逐渐生成,并赋予工业发展以勃勃生气,这一内核就是工业文化。本书将梳理近代中国的奋斗历程,以工业文化的创生与成长作为中心视角,描绘中国工业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并以个案研究的方法,讨论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大变革背景下,不断变化的文化价值导向,尤其是工业文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探讨了中国工业文化的未来。
展开
精彩书摘
  被遗忘的宝船
  全球化并非当代的新现象,事实上,当哥伦布的远航开启了大航海时代之后,全球化就伴随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逐渐成长起来了。一开始,葡萄牙与西班牙抢占先机,在美洲建立了庞大的殖民帝国,并将触手伸向东南亚;紧随其后的荷兰人号称“海上马车夫”,主导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英国人亦步亦趋,也组建了东印度公司,并通过强大的海军力量打败了欧洲的竞争对手,成为全球化的新的推动者。当乾隆帝还沉浸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时,世界形势大体如此。
  在欧洲的大航海时代开启前,中国也一度称雄于海洋,这就是郑和下西洋的时代。那时,被称为“宝船”的中国大帆船,成群结队,在印度洋上遮天蔽日,如同海上突然兴起了浮动的城市,宣扬着大明的国威。这些巨大的宝船是在中国的船厂中被制造出来的。然而,当具有世界帝国气魄的明成祖时代落幕后,下西洋活动也被禁止,到了190多年后的嘉靖时代,不仅宝船从大洋上消逝,中国的造船业也随之一落千丈。建于洪武初年的南京龙江船厂,原本东西长138丈,南北长354丈,后因承平日久,造船不多,厂内空地都召集军民种地,只留下一小部分地区工作。到嘉靖年间,南京工部主事李昭祥被派驻该厂时,见到一片残垣与“木栅之遗迹”。在洪武、永乐年间,龙江船厂征调了浙江、江西、湖广、福建等地居民400余户,来南京造船。这些老百姓被编为4个“厢”,一厢负责船木、梭橹、索匠;二厢负责船木、铁、缆匠;三厢负责出艌匠;四厢负责出棕蓬匠。每厢又分10甲,设甲长,每长统10户人家。很显然,船厂的劳动力体制是由世代沿袭的专业化造船户构成的。然而,随着时光流逝,“匠户皆失其故业,且消长不齐”。到了1541年,船厂只剩下245户,而每户的户丁人数也不一致,又都将职责视为负担,穷户尤其无法忍受,“流亡日甚”。结果,到了1551年,船厂只剩不到200户人家了。在这种形势下,工匠“不乐其业”,都想换其他工作以求解脱。不过,尽管船厂的劳动力流失严重,业务也极端衰退,很多制度却一直得到保留,空耗国家钱财。例如,洪武、永乐年间为“造船入海取宝”而设置有“宝库”,并调拨匠丁看守。宝船停造以后,到嘉靖年间,库房的杂草已长得茂盛,却仍旧派遣匠丁看守如故。龙江船厂的没落与体制弊端由此可见一斑。
  据记载,龙江船厂可以造的船的种类包括:预备大黄船、大黄船、小黄船、四百料战座船、二百料战船、一百五十料战船、一百料战船、三板船、浮桥船、四百料巡座船、二百料一颗印巡船、二百料巡沙船、九江式哨船、安庆式哨船、轻浅利便船、金水河渔船、后湖一号楼船、后湖二号楼船、后湖平船、抽分座船、快船、蜈蚣船、海船、两头船。这些船中,既有运输船,又有战舰,还有游船,涵盖面较广。明朝建立之初,船厂可以造所有类型的船,但到190余年后的嘉靖时代,随着航海活动的废止,有些船的制造方法已经被遗忘了。例如,海船即“尺度无考”。所谓海船,本是元朝的运输船。元朝需要从海上将东南的粮食运入首都北京,明朝初年沿袭了这个制度,海船能发挥重要作用。1414年,会通河修成,东南的粮食可由运河输入北京,明廷遂废除了海运制度,但还通过海路向辽东运送物资,以防备倭寇侵扰。正德年间,海船一度停造,但直到嘉靖三年即1524年才彻底停造。李昭祥称,他听说海船之所以停造,是因为当时已没有物资可向辽东运输,而海船笨重不易旋转,不能用于海战。李氏不太认可这个理由,他认为海上风涛非内陆江湖可比,士兵如果不习惯的话,一出海即头发晕、腿发抖,根本无法发挥战斗力,而停造海船使明朝士兵少了在海上操练的机会,结果导致倭寇肆虐。海船的停造不过嘉靖初年之事,几十年后,李昭祥已经弄不清楚海船的规格了,只能在自己的书中配一张图,留待后人考证。与之相仿的是另一种在大海中航行的两头船,到李昭祥的时代也已经“尺度俱无考”。实际上,李昭祥此前根本对这种船闻所未闻,只是从书中看到过记载。据说,由于海风转向无常,而大型船只难以调整方向,故该船在两头都安上了舵,“随风顺逆而用之”。李昭祥认为,这也是航海不可或缺的船只,但由于停造太久,已“莫可考据”。由此可见,明代的造船业存在着严重的衰退问题。从文化的角度说,制造技术的传承依赖于人的记忆与实际操练,当实践活动停止后,记忆自然随之消散,技术也就失传了。这是制造业的规律,无论对于手工业还是对于工业来说,都一样。
  ……
展开
目录
富强求索――工业文化与中国复兴
绪论  工业文化与国家兴衰
一、文化的话语权
二、解释历史的视角:重返现代化
三、工业文化概观
四、对历史方法的说明
第一章  天朝之殇:夕阳帝国与日不落帝国
一、男耕女织,丝路繁忙
二、被遗忘的宝船
三、瓷器与枪炮:两个帝国的对决
第二章  自强不息:中国工业文化之发轫
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二、江南长兴:制器与格致
三、大辩论:章句之学与千年变局
第三章  知耻后勇:儒士们的实业救国
一、盛世危言呼商战
二、“忍侮蒙讥”的状元张謇
三、张之洞的钢铁雄心
第四章  市场精神:中国工业的短暂春天
一、“不外吃、着两门为最妥”
二、步入共和与“中国的机会”
三、科学管理:穆藕初的工业梦
第五章  子夜寒星:披荆斩棘的工业文化
一、大辩论:以农立国还是以工立国?
二、纪律重构:车间文化的变革
三、笃信科学的范旭东
第六章  救亡:对抗日寇的工业骑士们
一、理工生们:工程师报国
二、公、诚、拼:资源委员会精神
三、卢作孚:为己?为人!
第七章  迈向工业国:新时代的来临
一、新中国的蓝图:“变农业国为工业国”
二、“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
四、鞍钢宪法:社会主义的管理创新
第八章  火红的工业年代:铁人与三线
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二、铁人精神:工业学大庆
三、三线精神:“备战备荒为人民”
第九章  复兴序幕:重新成为世界工厂
一、 “我从来不走回头路”
二、世界工厂与文化定价权
三、喧嚣与骚动:马桶盖的奇幻漂流
四、并非尾声:进击的工业党
结论  作为创造意志的工业文化
一、富强:一种普世价值
二、两百年面对两千年的文化调适
三、创造意志与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附录:工业文化的初步理论探讨:以福州船政局为例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