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孩子如何思考:what children's minds tell us about truth, love, and the meaning of life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13093913
  • 作      者:
    (加)艾莉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著
  • 出 版 社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
收藏
编辑推荐

●国际儿童学习研究泰斗级专家艾莉森 ‧ 高普尼克“天生学习家系列”经典之作。

●一本从儿童意识角度深刻剖析哲学问题的革命性著作。

●揭示孩子意识与思维之谜,剖析童年对人生的重大意义,回答“我为什么是我”的哲学问题。

●《宝宝也是哲学家》重装上新,全新修订,经典重温。

●荣获美国认知发展学会"年度图书",迪士尼旗下BABBLE网站“50本推荐育儿书”。

●众多科学家、哲学家、教养专家以及国内外知名媒体联袂推荐。

●湛庐文化出品。


展开
作者简介

艾莉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

●国际公认的儿童学习与发展研究泰斗级专家,首位从儿童意识角度深刻剖析哲学问题的心理学家。对于孩子的心智、大脑和学习方式,没人比她更了解。

●牛津大学心理学博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教授及哲学系客座教授,推翻了经典的“白板说”,还是心理理论创始人之一。

●TED演讲点击量过300万次,写有大量科学文章和评论,见于《纽约时报》《卫报》《科学人》等各大媒体。


展开
内容介绍

●做一个小宝宝是什么感受?

他们看似神秘的大脑是如何思考的?

他们有同理心吗?又如何得知关于道德的复杂事理呢?

当孩子突然冒出一句充满哲思的话,或者张口就是一句诗,你会感到意外吗?

一个小婴儿着迷似地深情凝视母亲的脸庞,可能奠定了人类爱与道德的基础;全心投入地玩着假装游戏的孩子可能解释了我们如何想象未来,甚至是如何写出一本书,如何发明日新月异的科技……童年是人生至关重要的成长阶段,但我们对那个阶段所知的实在太少了,而许多时候甚至忽视了它。

●在《孩子如何思考》中,国际儿童学习研究泰斗艾莉森 ‧ 高普尼克将近30年来儿童发展研究领域的革命性发现展示给大家,不仅揭示了孩子意识与思维的独特之处,更融入自己作为哲学家的洞见,深刻剖析了童年生活对一个人的一生,以及童年对于整个人类的重大影响,给我们提供一个完整的、充满情感与智慧的视角,从一种崭新的角度去欣赏童年的丰富性与重要性。

●如果你是父母,本书将带你畅游宝宝的精神世界,让你更加理解你的孩子,更懂得如何与他相处。如果你是普通读者,本书将带你重温早已被遗忘的童年岁月,重回滋养了我们一生的沃土。而每一个曾是孩子的大人,都不该错过这本书,因为你将在书中知晓“我为什么是我”的答案。


展开
精彩书评

高普尼克很早就认识到人类的婴儿比我们曾经认为的更加智慧、道德和理性,这也符合积极心理学对人性的基本假设。

——彭凯平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心理学系系主任

这不是一本实战性的育儿百科。如果你对眼前呆萌可爱的宝贝的精神生活充满好奇,那么请打开这本书,你会发现一个充满着奇思异想的童年世界。

——周濂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我们一直认为成人的大脑是一个小宇宙,原来这个小宇宙在婴儿期就已经足够复杂了,可以完成很多我们难以想象的事,如假想、推理等,而且婴儿更换知识的速度远远高于成人。我毫无保留地推荐这本非常具有价值的书。

——李淼

物理学家、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院长

我们通常会认为孩子在童年是弱小的,是需要被保护的,这本书将带我们走进孩子真实而丰富的童年,向我们展示孩子在童年时期独特而鲜为人知的学习、思考模式,让我们认识到童年本身对于漫长的人生是有重要意义的。

——解琪

新东方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总经理

怎么才能“听懂”“看透”小婴儿在想什么?本书会为你揭晓答案。孩子与成人根本的不同就是孩子会全心全意学习认识周围的世界,想象世界的其他可能,而成人会将所学所想付诸实践。读完这本书,你会对孩子每天乱翻抽屉、不配合穿衣等行为有个全新的认识。

——林小暖

新浪微博家庭教育专家、亲子沟通导师

这本书与汗牛充栋的“育儿宝典”的不同就是,它的主角是孩子,不是“养育”他们的成年人。高普尼克清晰明确地指出“儿童在哲学论述中的缺席”。恐怕所有父母,都只把孩子看作“养育”的对象,而这本书会让你醒悟:孩子的思想与情感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段永朝

财讯传媒集团CSO,苇草智酷创始合伙人

当我们试图去教育自己的宝宝时,我们是否真的了解这个谜一样的小生物?这本书用大量前沿的跨领域研究,刷新了我们对孩子的认识!基于这些对孩子行为的全新解读,我们在每日的教养中,将会持有不一样的态度。

——罗玲

儿童教育专家

与进化心理学的思考相对应,高普尼克的观点令家长和科学家们耳目一新,她清晰地描述了与婴幼儿有关的一系列实验,这些实验表明,想让孩子们拥有开放的大脑,需要对他们提出恰当的问题。或许,任何一个曾思考“生而为人的意义”的人都会喜欢这本书。

——丽莎•兰道尔

 知名量子物理学家,《弯曲的旅行》作者

高普尼克不仅是杰出的研究者,也是一位优秀的作家。如果你想了解孩子们在想些什么,阅读本书便是非常好起点。

——保罗•布卢姆

耶鲁大学知名认知心理学家,《善恶之源》作者

这是一本极有条理的科学著作,高普尼克用富有说服力的语言描绘了人生的开始几年,让我们明白,我们自以为了解的孩子,其实也包裹着重重谜团。

——霍华德•加德纳

哈佛大学知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多元智能理论之父”

这本书让人真正思考“意识”是什么。孩子的思想真是一个奇怪而绝妙的世界。

——天宝•格兰丁

知名动物学家,《用图像思考》作者

伟大的美国心理学家威廉 ‧  詹姆斯将婴儿眼中的世界描写为“一片嘈杂、混乱的混沌状态”,但高普尼克则对这种观点提出了挑战,基于她所做的前瞻性研究,她令小婴儿那复杂的思维能力得以重现于我们面前。

——V. S. 拉玛钱德朗

《寻找脑中幻影》作者

做一名小婴儿会是什么感觉?《孩子如何思考》让我们重新记起那些曾经被遗忘的回忆。

——乔纳 ‧ 莱勒

美国心理学家,《为什么大猩猩比专家高明》作者

高普尼克解释了近几十年来科学研究对婴儿思维的讨论,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我如何成为我”的精彩故事。

——《纽约时报》

在这本有趣的书中,高普尼克认为,如果婴幼儿与成人之间存在差别的话,那就是婴幼儿比成人更加敏感,她还论及了与爱、真理和人生意义有关的哲学问题。研究孩子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思维如何运作,也帮助我们理解人类的处境和爱之本质。

——《出版人周刊》

《孩子如何思考》既是一本科普图书,也是一部充满浪漫情怀的著作。高普尼克总是想象自己置身于幼儿的意识世界之中,而这本书就是她这种迷人想法的结晶。

——《纽约书评》

高普尼克笔下的心理学实验向我们展现了小婴儿那惊人的复杂思维,这真是太令人着迷了!

——《西雅图时报》

几乎没有人比高普尼克更有资格成为认知发展领域的启蒙导师。她的字里行间充盈着智慧与博学,以及对晦涩术语的反感和摒弃,这才是令人钦佩的大家风范。

——《金融时报》

我会向任何一名幼儿家长极力推荐这本迷人的著作。事实上,所有曾经是孩子的我们都该读一读。

——《卫报》

高普尼克是一位很棒的作者,她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让一个原本可能过于抽象的主题变得生动有趣。《孩子如何思考》不仅是对近年来幼儿思维研究的总结,也让童年在具有2 500 年历史的西方哲学中获得了栖身之所。


展开
精彩书摘


06 童年经验如何塑造此后的人生:先天与后天

赫拉克利特是史书中记载的最早的哲学家之一,他曾提出疑问:一生之中,我们是否始终如一?我们可以回想他著名的格言: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河流与人皆已不同。人格同一的特性是一个经典的哲学追问:在时间的流逝中,我们是否以及如何能够保持原来的自己?通常,哲学不仅仅在于争论,更在于轶事,而同一性的问题就引发了许多有趣的轶事。

其中一个是尤利西斯与海妖的故事。尤利西斯知道海妖的歌声会导致自己死亡,但是他好奇心很强,无论如何也想亲耳听听海妖之歌。于是,尤利西斯让水手们把自己绑缚在船头,并用蜡糊住水手们的耳朵,让他们不会受海妖歌声的影响,也听不到自己说的话。他劝服水手们继续向前航行。当然,尤利西斯一听到海妖的歌声就开始咒骂自己先前的决定和种种做法了,他试图让水手们把自己从船头放下来,但水手们听不见他的声音,毫不知情地继续前行。在此,问题就出现了:尤利西斯究竟想要什么?他到底想不想被松绑?这样看来,似乎之前的尤利西斯与听到海妖歌声后的尤利西斯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

哲学家德里克·帕菲特(Derek Parfit)讲述了一个进退两难的故事。科学家们终于发现了让人永生的办法,他们培育了几个克隆人,每一个都有着极其年轻的躯体。当你渐渐老去时,科学家们就会将你脑中所有的神经回路复制到其中一个克隆人的脑中,他们会让克隆人的大脑与你的大脑完全一致,符合你的一切记忆、想法和感受。之后,他们会杀死老去的你。这样的永生,你愿意接受吗?

这些哲学故事生动而形象地指明了这样一个问题:究竟是什么让“我”成为“我”。从哪种意义而言,我能够在一生之中保持同一?我人生的各个阶段之间是什么关系?比如年轻的叛逆者与年老的保守者之间,以及受到海妖引诱之前或之后的尤利西斯之间。

在上一章中我们看到,即便是四五岁的孩子,也已经建立了将自己的过去和未来联系起来的完整的自传式记忆。例如,他们知道之前脑门上贴了贴纸的“我”,就是现在正在看录像的“我”,而且还可能是将来在沙漠中需要用到墨镜的“我”。但是,这种身份认同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出现,相反,孩子们主动地创造了“我”,这意味着他们正是自己传记中的特定主角。事实上,在延迟满足实验中,孩子的行为渐渐开始像尤利西斯一样,而好吃的饼干就像是魅惑的海妖。为了将来的自己,他们会阻止现在的自己。

上述事例都与较短的时间跨度有关,是将现在的“我”与几分钟之前或之后的我放在一起来考虑。而当我们所涉及的时间跨度是整个漫长的人生时,问题就变得更加尖锐了。对孩子而言,弄清当前的自我与几分钟前的自我之间的关系已经很难了,要将现在的自己与40 年前的自己统一起来就更难了。然而,我们在生活中的表现似乎又像是有一个完整的故事,能够让当初的小孩成为如今的父亲,即能够整合童年与成年。事实上,这个“故事”似乎像是我们个人身份中的一个关键部分。知道自己将会如何,这让我们更能把握自己目前的状态。

那么,早期的童年经验是如何影响我们之后的人生的呢?唯独这个问题,控制了一直以来对童年的公开讨论或私下探讨。我的父母做对了或更多的是做错了什么,才让我成为如今的自己?我应该做些什么,才能确保自己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好人?

每当面对这些问题是,我们日常的直觉往往会发生急剧的转变。我们都能感受到,童年时的经验塑造了如今的自己。这也是为什么弗洛伊德学派的观点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尽管这些观点中有许多已经被科学证伪了。这种直觉也造成了励志类和教养类图书的盛行,甚至还导致人们热衷于讨论残酷而压抑的童年记忆。

可同时我们也感受到,童年之后发生的事情也会掩盖童年的影响。幸福的婚姻、幸运的职业或一名挚友都能够将我们从童年的痛苦经历中拯救出来。更令人庆幸的是,我们相信自己能够主动地塑造自己的生命,从而摆脱童年决定论的阴影。一个人若拥有不幸的童年记忆,那他更有可能获得令人振奋的结局,更有可能带来让人欢庆的“恢复”的可能性,而不一定就是收获同样悲惨的结果。当然,也极少有人会在回忆录中描述自己尽管有愉快的童年、充满温情的亲爱的父母,却自主地成长为堕落的成人。

哲学家们已经受到了尤利西斯问题的困扰,所以也就没有过多地关注有关童年的这些问题。这是十分糟糕的,因为哪怕是一点点清晰的哲学线索在此都是十分有用的。有多种形形色色的途径可用以讨论早期童年经验及其对人生的影响,但这些讨论途径往往是混淆不清的。

我们可以认为,一个人特定的童年经验简单地导致了他成年后特定的性格特征。或者,童年时的体验导致我们建立起关于世界和他人的特定信念,而这些信念又塑造了我们成年后的想法和行为。

正如我们会看到的,上述两种观点都有一些证据支持,但是对此,科学的图景却是十分复杂的。这种复杂性正是由人类独特的改变能力所带来的。我们改变周围环境的能力让童年与成年之间的联系变得错综复杂。

童年生活也在以一种更加微妙且重要的方式影响着我们成年后的生活。由于拥有自传式记忆和自我感知,所以,无论是好是坏,童年都只是成年后的“我”的一部分。并不是童年的经历导致我成长为某种成人,而是作为成人的“我”中包含了我的童年。

 


展开
目录

推荐序 了解你的孩子,才能助力他的成长

引言 毛毛虫与蝴蝶

第一部分 孩子如何想象世界与他人

01章  孩子为何要假装:反事实与因果

反事实思维让我们改变未来

孩子既能计划未来,也能推断过去

奇妙的假装游戏

反事实思维与因果关系相伴而生

孩子就是因果关系大师

大脑中的示意图与设计图

孩子与计算机,谁更聪明

探测机关的实验

02章  虚构的内容怎样阐明真理:想象与现实

童年里无处不在的假想同伴

创设心理世界的示意图

从假想同伴到平行世界

自闭症孩子无法想象他人

孩子假想的同伴与成人虚构的角色

想象与现实因何不同

灵魂的工程师

玩耍的功效

03章  探寻真理的三大工具:统计、实验与模仿

孩子惊人的学习能力

8个月大的统计学家

3个月大的实验专家

孩子天生会模仿

孩子如何理解心理活动

第二部分 孩子如何感知外在与自我

04章  做小婴儿是什么感觉:意识与注意

由外界产生的注意

由内部产生的注意

孩子的注意不同于成人

做小婴儿会有何感受

旅行与冥想

灯笼般照亮四周的意识

05章  我是谁:记忆与自我

会“骗人”的记忆

孩子的记忆不是一片空白

易受暗示的孩子

此时的我与过去和未来的我

生活在当下的孩子

如何进入婴儿般的“无我”状态

意识为何发生变化

进一步探究意识体验

第三部分 童年奠定人类爱与道德的基础

06章  童年经验如何塑造此后的人生:先天与后天

罗马尼亚的孤儿

先天遗传与后天教养间的矛盾

孩子如何“培养”自己的父母

07章  学习爱:依恋关系与身份认同

关于爱的理论

超越母爱的爱

生命像天气一样无法准确预知

拥有过去很重要

08章  道德的起源:共情与规则

模仿与共情

超越共情的道德

道德观缺失的精神变态者

失控电车困境

扩大道德关怀的范围

孩子与规则

谁来制定规则

哈克贝利 ‧ 费恩的智慧

尾声 孩子与人生意义

致谢

注释及参考文献

译者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