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百工.01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0863023
  • 作      者:
    左靖主编
  • 出 版 社 :
    同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编辑推荐

  几千年来,百工解决了民生物质和精神之需,百工背后所蕴含的匠人智慧又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长久以来,在这些被视为粗糙鄙俗的生活生产用具中,存在着被现代人忽略的传统之美,更凝结着当地社群解决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共生关系的传统智慧。《百工》丛书提出“新百工,新民艺”的概念,不仅是传播优良品物的有效途径,更是探索当代生活新美学的重要手段,是深入挖掘、抢救、整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保护和传承将起到一定影响。

展开
作者简介

  左靖,1970年生。策展人、乡村建设者、杂志主编。曾任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北京)艺术总监,策划过的展览包括“未来考古学”第二届中国艺术三年展、“诗意现实:对江南的再解读”、“我的大学:刘大鸿与双百工作室”、“艺术运动存在吗:影像中的中国当代艺术”等;还曾应邀在奥地利、西班牙、智利、巴西和挪威等国的艺术中心和博物馆策划展览。近年来工作重点转向在地的乡村建设,整理出版当地民间工艺、古建筑保护和再生利用、复兴乡村公共文化生活等。他曾创办并主编《汉品》《碧山》等多种杂志和图书。现供职于安徽大学。

展开
内容介绍

  《百工》丛书立足于本民族的乡土历史语境,力图寻找一条百工复兴之路,努力发声并贡献于世界。编辑创作团队将进行实地考察,拍摄影像资料,参照历史文献,重新梳理呈现中国乡村社会现存之“百工”生态。用图文形式,结合当代设计,向读者展现民间手工艺的传承、发展演变以及现状,记录并参与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百工复兴”活动,深入探索吾乡吾土吾民的美学观念,激活民间百工在当代的新生,进而探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运用与可持续发展。

展开
精彩书摘

摘自《墨子的社会蓝图与造物理念》(文:邱春林)

……

墨子的造物设计原则可以概括为“三便”“三不”。“三便”是便于生、便于身、便于利;“三不”是不为观乐而设计,不为纯粹的装饰美而设计,不为刺激消费而设计。墨子从正反两方面辩证地阐述了他的造物设计原则。
墨子认为上古时期之所以产生服饰、宫室、车船、器皿,完全是为满足生命的基本需求。他说:“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为宫室之法,曰室高足以辟润湿,边足以圉风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仅此则止。凡费财劳力,不加利者,不为也。”“古之民,未知为衣服时,衣皮带茭,冬则不轻而温,夏则不轻而 。圣王以为不中人之情,故作诲妇人,治丝麻, 布绢,以为民衣。为衣服之法,冬则练帛之中,足以为轻且暖,夏则 绤之中,足以为轻且 ,仅此则止。”所谓“圣王”,实际就是上古时期的技术发明家和器具的设计者。墨子认为,上古时期创制器物的宗旨是解决人的基本生存问题,设计的法度也是围绕这个目的而生,如宫室地基的高度只需足以避湿气,边墙的厚度足以御风寒,屋顶的强度能够承受风、霜、雨、雪的压力,冬天的衣服只求轻暖,夏天的衣服只求凉爽。
在达到这些要求之外,那些既虚耗财力又“不加利”的设计,皆“不中人情”。此处所讲的“人情”,非贵族阶层的私情,是不分贵贱等级的所有人的生存需要。墨子为何希望造物设计遵从古制?“反本修古,不忘其初”的目的不是历史倒退,而是一来希望造物设计者时时记住“备物致用”的原则,二来希望造物行为回归它的原始出发点,保障所有人的生存权利。

墨子注意到,现实中的造物行为严重地偏离了这一方向。他说:“当今之王,其为衣服,则与此异矣,冬则轻 ,夏则轻 ,皆已具矣,必厚作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以为锦绣文采靡曼之衣,铸金以为钩,珠玉以为佩,女工作文采,男工作刻镂,以为身服,此非云益 之情也。单财劳力,毕归之于无用也。以此观之,其为衣服非为身体,皆为观好。”墨子指出,选用贵重的材质附加人工雕琢纹秀,只能满足人的感官需求和好奇尚异之心,并不能增加衣服与人体的亲和度,这种舍本逐末的“无用”设计,既偏离了设计的本意,也败坏了社会风气。
而作为墨子治国主张之一的“非乐”,也是从造物角度来进行阐述的。按孔子的看法,春秋战国是一个“礼坏乐崩”的时代,他提倡“复礼”,恢复周代的礼乐文明。墨子并不赞同儒家的主张,面对原本用来祭天的传统礼乐已蜕变为各诸侯贵族享乐工具的事实,他提出“非乐”主张,谴责一切为满足自己的感官之乐而去掠夺人民衣食之财的做法,进而希望社会兴起为天下人谋利,做天下人法则的君子之风。
可惜的是,当代学人却一再将墨子的“非乐”主张与“贬低艺术”“消灭艺术”画上等号。如李泽厚说,墨子的学说“最终导致艺术——审美活动的取消主义”。葛兆光说:“如果只是寻求实用和功利,很可能使内心情感及寄寓这些内心情感的仪礼和象征都丧失,而丧失了这些的人类,也丧失其人之为人的依据而沦落为生物。”类似这种言论,多少都曲解了墨子的人学观。《墨子·非乐》云:“墨子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也,非以刻镂华文章之色以为不美也,非以 豢煎炙之味以为不甘也,非以高台厚榭邃野之居以为不安也。”可见,墨子并没有丧失感受美的能力,也了解“艺术美的冲动”具有普遍性。但他看到能满足这一冲动的唯有特权阶级,所以,他的“非乐”主张是针对艺术特权而言。而他所谓的“生”,实际包括衣、食、住、行、平等、自尊多个层次的人的需要,不只是生物本能。在墨子看来,其时财用不足,诸侯国之间攻伐频繁,在普通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时,少部分人追求美的享受就不再是美的事实,而是罪恶。可见,墨子“便于生”“不为观乐”而设计的造物思想,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他为后来的造物设计者树立起了一个带有信仰性质的造物准则。


展开
目录

卷首
崎岖有路,颠沛匪亏(左靖 王国慧)
呼吸犹存,百工尚在(苏航)
考工
工的黄金时代(顾涛)
墨子的社会蓝图与造物理念(邱春林)
物的迷宫——读柯律格《长物:早期现代中国的物质文化与社会状况》(陈方山)
传承
永康手艺人的师徒关系(卢敦基)
手工制作与设计——从小事开始学习(文:吉田守孝 翻译:棘丹)
新知
在野建筑学:乡村建造学社(王灏)
邵译农:本心不移,大匠不匠(顾灵)
田野
云南白地村纳西族东巴纸田野报告(汤书昆)
“真实”与“陪伴”——广西天峨壮族传统织布田野调查手记(梁小燕)

行动
“大栅栏领航员”计划中的手艺传承观察(吴船)
图像
夏源关帝庙百工图壁画
劳作志(刘庆元)
格物
说砚(侯拙吾)
尺素霓裳:笺纸、文学和古版画(李啸非)
批评
20世纪70年代的苏格兰:工艺、纪念品以及民族身份的商品化(文:安德里亚·皮奇 翻译:张竝 王彦之)
作为思想的匠艺(罗敏)
卷尾
文献集
作者简历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