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透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第三辑)》:
1.重视农业,是固本安民之要
中国既是一个人口大国,又是一个农业大国,粮食安全问题从来都被看作是重中之重,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不可动摇。从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农村定位演变的分析可以看出,农业为我国经济发展、工业化进程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化改造,实行农业合作化和统购统销政策,满足了工业化进程中城市对粮食的需要,又通过剪刀差攫取了大量的农产品剩余,获得了工业化发展的资金和要素需求。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物质产品还十分短缺,经济基础尚且十分薄弱。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国选择从农村人手,首先进行了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使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有效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如果没有农村体制改革所提供的重要物质基础和要素支撑,改革开放的纵深推进,以及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就无从谈起。现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只有农业基础稳固,才能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才有充足的后劲决胜小康,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新常态”这个提法是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既然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农业发展也不例外地进入了新常态,并且已经出现了一些突出的结构性问题。为解决此类问题而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应对新常态的重要对策,乡村振兴战略则是在这两个对策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使创新动力更强,农业现代化程度更高,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加快。为打造绿色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助力,使农业强起来,与城市站在平等地位,共同发展、决胜小康。
2.心系农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到目前为止,我国农村仍然有四千多万贫困人口,实现这四千万农民的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任务。2004年以来,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强调农民增收为“三农”政策的目标。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要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要建成的小康社会是“全面”的小康社会,题中应有之义也就是全体国民的小康。农民和农村是全面小康的短板,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补齐这块短板。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时刻心系农民的体现,是使农民富裕的重要举措。与以往不同,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意在提高农民收入,实现物质富足,也强调让农民成为一种自豪的职业,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和教育程度,使农民在精神上也富裕起来,要使农民也朝着“全面发展而自由的人”这一目标前进。
3.关注农村,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由之选
中国要美,乡村必须美。近年来,中国城市发展迅速,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镇化日益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而乡村却日渐凋零,乡村环境污染、产业发展不合理、生态脆弱、生活水平低下等问题十分突出,农村常住人口是“三六九部队”,由此造成农村的深度贫困。要建设美丽中国,先要建设美丽乡村,乡村存在的这些问题不解决,农民生活环境得不到改善,“五位一体”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