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心灵投影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0096676
  • 作      者:
    宁宗一著
  • 出 版 社 :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文学艺术是最贴近人类灵魂的精神产品,它足捍卫人性的,而且越是灵魂不安的时代,我们越是需要它的抚慰。
  如果我们不透过作家的创作去追溯其灵魂深处,又如何能领悟这些作家以自己的心灵所感受的时代和人民的心灵呢?
展开
作者简介
  宁宗一,1931年生于北京市,满族。1954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后留校任教,1997年自东方艺术系退休。曾任南开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武侠文学学会创会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学史、小说美学和戏曲美学。撰有《心灵文本》《倾听民间心灵回声》《走进困惑》《教书人手记》《文馨篇》<说不尽的金瓶梅》《金瓶梅的艺术世界》《名著重读》《宁宗一小说戏剧研究自选集》等专著,并论文多篇。
展开
内容介绍
  自上世纪50年代起,宁宗一教授便从事中国文学史的教学与研究。他长期专注于文学经典的研读,并将重点置于经典文本的审美化心灵史意义的探索上,先后出版了多部专著,其中《心灵文本》《倾听民间心灵回声》皆以中国古典小说、戏曲经典文本为依托为载体,深入揭示了文学经典乃是大师叙写的民族心灵史。《心灵投影》乃是他“心灵三部曲”的第三部。全书以心灵史的观照为核心,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地展示了著述者回归心灵的理念。在长年从事小说美学与戏曲美学的研究中,作者逐步认识到中国小说与戏曲的民族审美风格及其血缘关系,因此他的小说、戏曲研究始终相互参定、同步进行。《心灵投影》精选小说与戏曲经典名著18部(篇),进行了精到深入的阐释,其历史的深度和理论的高度都很鲜明,并融学术性、可读性和鉴赏性于一体,堪称他研究小说和戏曲成果的结晶。
展开
精彩书摘
  就已经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展示,不好说它们还停留在第二阶段的小说形态上。
  事实是《儒林外史》《红楼梦》已经从对现实客观世界的描述,逐渐转入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而且这种刻画具有了多元的色素。只是中国小说内心世界的心灵审美化的展示,有其固有的民族特色而已。《儒林外史》和《红楼梦》一样,都是一经出现就打破了传统的思想和手法,从而把小说这种文类推进到一个崭新阶段。
  《儒林外史》像《红楼梦》-样,它已经从功利的、政治文化的外显层次,发展到宏观的、民族文化的深隐层次。从小说视野的更新的角度看,吴敬梓注意到了因社会的演进和转变而牵动的知识分子的心理、伦理、风习等多种生活层次的文化冲突,并以此透视出入文知识分子的心灵轨迹,传导出时代变革的动律。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对形形色色知识分子的悲喜剧,实质上是做了一次哲学巡礼。他的《儒林外史》的小说美学特色,不是粗犷的美、豪放的美,更不是英雄主义的交响诗。他的小说从不写激烈,但我们却能觉察到一种激烈,这是蕴藏在知识分子心底的激烈,因而也传递给了能够感受到它的读者。因此,《儒林外史》的小说美学品格,有一种耐人咀嚼的深沉的意蕴。这表现为小说中有两个相互交错的声部:科举制度和八股制艺对于知识分子来说,无论贫富,无论其生活和政治生涯如何,它总是正剧性的——这是第一声部,作者把这一声部处理成原位和弦;作者将科举以外的内容,即周进、范进、马二先生等人的悲歌,作为第二声部,把它处理为变和弦,具有讽刺喜剧旋律。变和弦在这里常有创作者的主观色彩。作者在把握人物时,并不强调性格色彩的多变,而是深入地揭示更多层次的情感区域。
  ……
展开
目录
要把名著读到这种程度——序宗一的《心灵投影》
题记中国戏曲与小说的血缘关系
小说篇
心灵的辩证法——我读《莺莺传》
考据,不应该遮蔽审美视线——读陈寅恪的《读(莺莺传)》
镂心刻骨的痴情——读《碾玉观音》随想
政治史的战争风俗画卷——浅论《三国演义》
《水浒》的民族审美风格
智慧的较量——读《西游记》
笑笑生对中国小说美学的贡献——评《金瓶梅词话》
重读《金瓶梅》断想
《金瓶梅》六人物论
[附]史里寻诗到俗世咀味——明代小说审美意识的演变
艺术与道德并存——读《聊斋志异·西湖主》随想
一位古代小说家的文化反思——吴敬梓对中国小说美学的拓展
喜剧性和悲剧性的融合——《儒林外史》的实践
寂寞的吴敬梓——鲁迅“伟大也要有人懂”心解
心灵的绝唱——《红楼梦》论痕
面对大师的心灵史——走向世界的《红楼梦》

戏曲篇
惊天动地的呐喊——浅谈《窦娥冤》的悲剧精神
歌颂强者的诗——激赏《单刀会》
生活的潜流——为关汉卿《玉镜台》杂剧一辩
另一种精神世界的透视——关汉卿《谢天香》杂剧别解
《西厢记》:进入经典——一个文本蜕变过程的文化考察
悲剧的咏叹调——感悟马致远《汉宫秋》第三、四折
胆识与才情——睢景臣《高祖还乡》的象征意蕴
重新接上传统的慧命——说不尽的《牡丹亭》及其他
《长生殿》的悲剧意识——敬致改编者
[附]戏曲史·心灵史·社会史
意蕴:新编史剧的历史深度和反思力度
编后赘语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