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百年诗说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7159808
  • 作      者:
    任毅著
  • 出 版 社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任毅,男,汉族,湖北十堰市人,生于1972年1月,现为福建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武汉大学文学院2012级博士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新文学学会会员,中语会湖北省十堰市理事,福建漳州市诗歌协会副会长。2003—2006年在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师从蒋登科、吕进先生攻读新诗文体学,获文学硕士学位。2012年考入武汉大学文学院师从陈国恩教授攻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学位。
展开
内容介绍
  《百年诗说》是作者的一部诗歌评论集。分为20世纪上、下半叶和21世纪初这三个阶段,遴选了40余位诗人,并且结合他们的代表作,深入诗歌文本,探讨诗歌的内涵。适合喜欢诗歌和关注中国新诗发展的读者阅读。
展开
精彩书摘
  《百年诗说》:
  从诗人与诗的关系上,我们可以把诗人人格分为现实人格与审美人格。现实人格是诗人在人生历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兴趣、爱好、性格及由此而产生的思想、认识等因素的总和,即人格心理学上所说的“身心组织”。审美人格是现实人格的最中心、最本质的部分的艺术升华。“诗品即人品”,“诗品出于人品”(清·刘熙载《诗概》),诗的审美人格(诗品)与诗人的现实人格相互关联,不可分割。诗人的现实人格是审美人格的基础,即所谓“言为心声”。诗的审美人格通过对现实人格的艺术选择,创造出具有诗人个性又具有“普视性”的人格精神。它是对现实人格的超越,并以诗歌精神的形态出现于诗中,左右着诗的情思走向,也决定着诗歌的审美境界。这样,在时代精神或诗人人格精神的映射下,从诗歌中折射出的诗人对于历史、现实、世界、人生的情感和思想以及诗歌的审美意蕴,就是诗歌精神。它包含两层含义。首先,它是指诗歌与社会、时代、人生和人性之间的复杂关联,即诗歌的人格精神;其次,它是指诗歌在内在情思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审美意蕴,其核心是诗的艺术风格(第二层含义将在本文第二部分具体论述)。
  社会生活是由人与生存环境的各种关联组成的。这种关系往往决定着人的发展,因而也决定着艺术的走向。在人的心理与情感上,大都追求人与生存环境的和谐、安宁,而诗人往往选择忧愁。这是因为诗是内视点文学,它通过诗人心灵情感体验来抒写对现实的反应,而“往复回旋”是人类审美情感的主要特征,欢乐是直线的,上扬的,忧愁一般是往复回旋的,所以有“词穷而后工”,更有“国家不幸诗家兴”的说法。
  ……
展开
目录
引论 百年诗史的重构与“余秀华现象”
第一章 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新诗的生成
第一节 《野草》:鲁迅的焦虑与反抗哲学
第二节 《女神》:郭沫若的“五四情歌”
第三节 徐志摩“遗梦”与戴望舒的“寻梦”
第四节 “左翼之子”杨骚的诗
第五节 艾青:红与黑及诗体散文化
第六节 “七月三声”:绿原、曾卓、阿垅
第七节 穆旦:现代性与伪“经典化”

第二章 20世纪下半叶中国新诗的嬗变
第一节 余光中:传统与先锋
第二节 食指:生命炼狱中的野花
第三节 舒婷:朦胧的“现代性”
第四节 昌耀:意象世界与文化内蕴
第五节 朱增泉:忧患精神与超时空意蕴
第六节 梁平:《重庆书》的长诗结构和人称

第三章 21世纪初“新诗的二次革命”
第一节 中间代:命名及其特色
第二节 “70后”诗歌研究
第三节 “新来者”的世纪九歌
第四节 21世纪初青年诗人论
第五节 网络诗歌对人文精神的解构
第六节 当下网络诗歌精神建构
第七节 “新诗二次革命”与精神重建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