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新时期作家代际差别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140391
  • 作      者:
    洪治纲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洪治纲,男,1965年10月出生于安徽省东至县。文学博士。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浙江省高等学校“钱江高级人才”特聘教授。
  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与批评,曾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及评论300余万字。出版有《守望先锋》、《余华评传》、《无边的迁徙》、《中国六十年代出生作家群研究》、《主体性的弥散》、《心灵的见证》、《邀约与重构》等个人专著十余部,以及《国学大师经典文存》、《最新争议小说选》、《年度中国短篇小说选》等个人编著三十余部。
  曾获第四届全国鲁迅文学奖、首届全国“冯牧文学奖·青年批评家奖”、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首届“当代中国文学评论家奖”等多种文学奖项。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新时期作家代际差别研究》从代际文化入手,以创作主体的精神建构与创作实践作为考察依据,对中国新时期以来最为活跃的“50后”、“60后”、“70后”、“80后”等四个代际作家群体,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通过实证性的梳理和分析,可以看到,中国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发展已呈现出明确的代际差别。这些差别,不仅隐含了不同代际作家的文化启蒙和成长记忆,还折射了他们各不相同的审美观念和思维方式。它是日益突显的代沟现象在创作主体中的自然反映,也是中国社会快速发展后的必然产物。它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诸多积极作用,也暴露了某些潜在的消极作用。正是这些代际差别的存在,共同建构了中国新时期以来日趋多元的文学格局。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新时期作家代际差别研究》:
  孔捷生的《大林莽》和晓剑的《泥石流》则以严峻的自然形态,巧妙地隐喻了某种野蛮、狂热而又不可抗拒的历史境域。无论是神秘莫测、险境丛生的大林莽,还是铺天盖地、瞬间颠覆一切的泥石流,在作家的笔下,既是客观的自然形态,又是无法掌控的历史意志。当知青们带着坚定的理想和火热的激情踏人其中,当他们以悲壮的自信和无畏的青春与之抗争,等待他们的,除了悲剧还是悲剧。这种悲剧,与其说是来自命运,还不如说是来自虚蹈的革命理想,来自人类远离实际的狂妄,来自青春与战斗交融后的无知与无畏。梁晓声的《雪城》和王安忆的《69届初中生》则叙述了后知青时代的艰难生活。前者叙述了20万返城知青为了谋求工作和生活的权利,与城市各级官员之间的反复较量,与整个社会制度的历史清算。他们赔尽了自己的青春,于蓦然回首之际,他们又发现自己将要赔尽所有的生活,于是,他们渴望把握自己的命运,渴望获取作为一个正常人的生存权利。这是一种悲壮的抗争,也是一种无奈的抗争,小说正是,在宏阔的视野和激越的叙事语调中,展示了这一代知青的悲剧人生。后者则以一个叫雯雯的69届初中生的平淡生活,试图为知青的历史记忆画出一幅素描。雯雯从红卫兵到知青,又由知青返城当工人,然后结婚生子,所有的历史洪流之中,都有她的身影,但她又都处在边缘地带,虽然没有轰轰烈烈,却也记录了一个时代的轨迹。王安忆试图以一种反理想主义、反悲壮、反激情的叙事思维,为更多的知青们留下一段人生的风景。
  无论如何,这些作品已明显不同于前两种形态。它们不仅在社会层面上进入了更深的反思阶段,而且在人性层面上也有了尖锐的质询。更为可喜的是,它们在叙事手法上,也不断融人一些具有现代意味的技巧,体现了“50后”作家群在艺术实践中的自觉意识,以及自我超越的顽强姿态。
  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知青文学通过作家的自我叙事,向中国新时期的文坛发出了一声有力的呐喊。它们不仅展示了“50后”一代人的坎坷青春,而且体现了这一代人对沧桑记忆进行自我抚慰的精神姿态,甚至也不乏某种历史的反思意味。当然,客观地说,由于时间沉淀的不足,叙事艺术的训练也不足,知青文学在总体上艺术成就并不是很高,具有经典意味的作品极少,大多数作品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某些人生的苦难、人性的卑劣、命运的错位等,简单地归结于社会意识形态、革命理想的启蒙或道德化的善恶对立,甚至将一代人的人生视为某些权力意志的替罪羊,悲壮有余但理性思考不足。无论是自我的反思、人性的忏悔还是历史的反思,在艺术的深度与力度上,都还不够。
  如果说“知青文学”作为“50后”一代人的“觉醒宣言”,还存在着宣泄有余而反思不足的局限,那么,在后来的创作中,随着专业知识的不断增强,叙事技能的不断提高,当“50后”作家们再度向记忆发出邀请时,他们便自觉地避开了往日的某些弱点,并日渐露出率真的反思姿态,执着的反思意愿,强劲的反思能力。这种反思,既超越了朦胧诗中的某种英雄主义情结,也超越了知青文学的伤痕式展览,具有一种难能可贵的历史忏悔意识和人性诘问倾向,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收获。在“50后”作家们笔下,这种主体性的反思,主要沿着两个方向同时进行:一是对“红卫兵”生活的自省和反思,二是对知青生活的追问和反思。无论是“红卫兵”(包括“红小兵”)还是“知青”,都是这一代人挥之不去的人生记忆,也是他们青春岁月的重要标签,印证了他们的伤痛,也彰显了他们的屈辱。因此,这种反思带有自我灵魂的解剖意味,体现了这一代人对自我、社会与历史的重新认识和思考。
  ……
展开
目录
引论 文化视野中的代际差别
一 何谓代际差别
二 代际隔阂、代际冲突与代际交流
三 新时期作家的代际划分及依据
四 群体的差异性与个体的独特性

第一章 新时期作家代际差别的文化成因
一 童年记忆与群体成长的心理规约
二 集体记忆与作家主体的精神建构
三 社会变迁与代际观念的更替
四 代际群体的文化焦虑

第二章 新时期作家代际差别的审美呈现之一
——“50后”作家群的审美追求
一 启蒙主义的觉醒与变奏
二 宏大历史的深层反思与重构
三 现实矛盾的紧密聚焦与质询
四 传统文化的现代反思与探析
五 理想主义的执着捍卫与张扬
六 现代主义的积极引鉴与袭用

第三章 新时期作家代际差别的审美呈现之二
——“60后”作家群的审美特质
一 成长视域中的荒诞记忆
二 理性审视下的吊诡人性
三 个体体验中的生命感受
四 自由表达中的探索意识

第四章 新时期作家代际差别的审美呈现之三
——“70后”作家群的审美选择
一 边缘的生活与立场
二 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
三 重构人类完整的生活
四 日常书写的内在局限

第五章 新时期作家代际差别的审美呈现之四
——“80后”作家群的审美取向
一 经验与超验的多维度开拓
二 自由无拘的反自律书写
三 消费时代的精神浮标
四 代际断裂的文化之殇

第六章 新时期作家代际差别的积极作用
一 多元文化的互补与共生
二 主体意识的抗争与彰显
三 激活亚文化的内在潜力

第七章 新时期作家代际差别的消极影响
一 观念更替中的代际对抗
二 “断裂事件”与代际冲突
三 “韩白之争”与代际断裂

结语 代际文化的认同与交流
一 代际文化的认同与建构
二 代际交流与民族文化的承传
三 代际整合与新世纪文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