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当代中国古代文学研究:1949-2009:1949-2009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16333
  • 作      者:
    梅新林,曾礼军,慈波等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发展报告:当代中国古代文学研究(1949-2009)》以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世纪之交三大时间节点为坐标,以建国六十年来的学术主潮演变为主线,对古代文学研究新学术传统的确立、社会学研究主潮的兴盛及其政治化蜕变,改革开放后古代文学研究的学术转型、美学意识的先锋突起、新方法热的广泛影响、文化批评的持续繁荣、学科交融的多元拓展、中外比较的深度透视、文学本位的内在回归,以及世纪之交古代文学研究的百年反思与最新趋势作了纵向梳理和揭示,对古代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古代文学史著作与理论作了专题归纳和评述,重在把握学术主潮之理念与范式的交融轨迹与演变规律,系统总结古代文学研究的主要成就与经验教训,具有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与启思未来的重要价值。
展开
精彩书摘
  正是在这种学术变革的背景下,王国维发表于1904年的《红楼梦评论》具有推动古典学术传统现代转型的重要意义。一是《红楼梦评论》以不入“主流文学”的小说之作为研究对象,这就从学术内容上打破了古典学术传统以经史为统绪的藩篱,是对传统学术价值观的扬弃与颠覆;二是《红楼梦评论》以叔本华的西方生命哲学阐释中国小说作品,这就从学术视野上打破了古典学术传统的自我封闭状态,开启了现代跨文化比较研究与新红学研究之先河;三是《红楼梦评论》借西方哲人传达了自己的人生观念,认为“人生之所欲,既无以逾于生活,而生活之性质,又不外乎苦痛,故欲与生活与苦痛,三者一而已矣”,这就从学术观念上打破了古典学术传统中“宗经”、“征圣”的经学解读,使得学术研究者的个体精神实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张扬;四是《红楼梦评论》构建了一个富有逻辑性的理论框架来统构全文。全书分为五章,分别是“人生及美术之概观”、“《红楼梦》之精神”、“《红楼梦》之美学上之价值”、“《红楼梦》之伦理学上之价值”、“余论”。第一章从哲学高度指出生活的本质是“欲”,“欲与生活与苦痛”三者而一;第二章从思想主题上阐释《红楼梦》是宣扬“人生之苦痛与解脱之道”;第三章从美学上指出《红楼梦》是“彻头彻尾之悲剧”;第四章从伦理学意义阐述“解脱”是悲剧的“最高之理想”;第五章则针对索隐派和自传说作了批评。文章不仅有一以贯之的主题线索,而且论述过程层层递进,具有非常严格的内在逻辑思路,这就从学术方法上打破了古典学术传统那种只言片语的感悟式的批评方法(主要体现在小说评点中),树立了一种新型的学术批评方法。总之,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学术转型意义集中体现在它不仅首次从实践意义上突破传统文学观念聚焦于小说研究,而且其学术批判的理论和方法是迥异于中国经学学术传统的西学思想和方法。
  尽管20世纪初古典学术传统有了很大的突破,并且出现了向现代学术转型的趋向,但就整体来看,这种学术突破和转型的力量还相当弱小,一时难以撼动古典学术传统的根基,经学和桐城派文章依然霸行天下便是明证。现代学术传统的真正建立要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旗帜,在对西方学术思想、理念和方法予以积极输入与融合的基础上,同时开展了对古典学术传统的批判与现代新型学术传统的建构。
  ……
展开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20世纪中叶学术新传统的确立
第一节 三重学术传统的划时代变革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核心地位的确立
第三节 学术新传统的价值导向
第四节 学术新传统的范式重建
第五节 学术新传统的诠释与实践

第二章 古代文学的社会学研究主潮(上)
第一节 俞平伯、胡适古代文学研究的批判
第二节 鲁迅:古代文学研究新权威的树立
第三节 “双百”方针与古代文学研究的复兴
第四节 “反右”运动的挫折及其后续影响
第五节 “文化大革命”前夕古代文学研究的起伏

第三章 古代文学的社会学研究主潮(下)
第一节 现实主义问题的讨论
第二节 “中间作品”问题的讨论
第三节 山水诗问题的讨论
第四节 文学“共鸣”问题的讨论
第五节 文学遗产问题的讨论
第六节 重要作家作品的讨论

第四章 古代文学研究的泛政治化蜕变
第一节 “阶级斗争论”与学术批判的蜕变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十年的“学术一政治”批判
第三节 “另类”学者群体的避世而作

第五章 古代文学研究的矫正与转型
第一节 改革开放的双重资源和影响
第二节 三十年学术的反省与扬弃
第三节 学术“冤案”的“平反昭雪”
第四节 古代文学研究的重新定位
第五节 古代文学研究的多元取向

第六章 古代文学美学研究的先锋意义
第一节 “美”的遮蔽与发现
第二节 美学家的古代文学研究
第三节 古代文学界的美学研究
第四节 美学研究的先锋意义

第七章 古代文学研究的新方法热
第一节 人文-自然科学的结合
第二节 宏观研究思潮的率先兴起
第三节 方法论的广泛讨论与多向选择
第四节 “三论”等新方法的具体运用
第五节 新方法热的消退与分流

第八章 古代文学研究与文化批评
第一节 “文化热”与文化批评的兴起
第二节 古代文学与神话一原型批评
第三节 古代文学与民俗文化研究
第四节 古代文学与制度文化研究
第五节 古代文学的文化精神研究

第九章 古代文学研究的跨学科拓展
第一节 古代文学与史学关系研究
第二节 古代文学与哲学关系研究
第三节 古代文学与宗教关系研究
第四节 古代文学与艺术关系研究
第五节 古代文学与其他学科关系研究

第十章 古代文学研究与跨文化对话
第一节 比较文学的引入与发展
第二节 中外比较之一:渊源研究
第三节 中外比较之二:影响研究
第四节 中外比较之三:平行研究
第五节 从比较文学到比较文化

第十一章 古代文学研究的本位回归
第一节 古代文学研究的困境与困惑
第二节 人文精神的回归
第三节 本土话语的回归
第四节 文学本位的回归
第五节 文本研究的回归

第十二章 古代文学研究的世纪反思
第一节 世纪反思的学术背景
第二节 世纪反思的核心内容
第三节 世纪反思的双重聚焦
第四节 世纪反思的三大理念
第五节 世纪反思与学术史研究

第十三章 古代文学研究的最新趋向(上)
第一节 主体凸显:古代文人群体研究
第二节 时间贯通:古今文学演变研究
第三节 空间拓展:古代文学地理研究
第四节 城市抒写:古代城市文学研究
第五节 家学承传:古代文学世家研究

第十四章 古代文学研究的最新趋向(中)
第一节 边缘活力之一:古代女性文学研究
第二节 边缘活力之二:古代民间文学研究
第三节 边缘活力之三:古代民族文学研究
第四节 边缘活力之四:古代域外汉文研究

第十五章 古代文学研究的最新趋向(下)
第一节 古代文学的文体学研究
第二节 古代文学的叙事学研究
第三节 古代文学的阐释学研究
第四节 古代文学的传播学研究
第五节 古代文学的译介学研究

第十六章 古代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
第一节 文学文献学的理论探讨
第二节 总集与别集的编纂和整理
第三节 古代文学的文献研究
第四节 文学工具书的编纂
第五节 出土文献的发现与整理
第六节 古代文学文献的数字化

第十七章 古代文学史研究进程与成果(上)
第一节 永无止境的“重写文学史”
第二节 文学史理论研究的先导作用
第三节 通代文学史的编写
第四节 断代文学史的编写

第十八章 古代文学史研究进程与成果(下)
第一节 区域文学史的编写
第二节 分体文学史的编写
第三节 专题文学史的编写
第四节 文学史学与古代文学学科建构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