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批评文体论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7119963
  • 作      者:
    李建中,李小兰著
  • 出 版 社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李建中,1955年生,湖北江陵人,文学博士,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副会长,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文艺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主要从事中国文论及文化的研究与教学,著有《心哉美矣:汉魏六朝文心流变史》、《魏晋文学与魏晋人格》、《古代文论的诗性空间》、《中国古代文论诗性特征研究》、《髓:中国文论元关键词解诠》、《中国文化与文论经典讲演录》、《文心雕龙讲演录》等书,主编《中国古代文论范畴发生史》、《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化概论》、《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等书。
  
  李小兰,1971年生,江西临川人。文学博士,现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博士后,东华理工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展开
内容介绍
  《武汉大学学术丛书:批评文体论纲》根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古代文论批评文体研究”最终成果修订而成,其理论探讨涉及“中国文论”与“文体学”两大领域:既从言说方式即批评文体的特定层面为中国文论的现代转换提供新的路径,同时就一个长期为学界所忽略的问题即批评文体的理论形态及古今通变提出新的见解。此两项即为《武汉大学学术丛书:批评文体论纲》的学术价值之所在。
  《武汉大学学术丛书:批评文体论纲》入选“武汉大学学术丛书”而交付武汉大学出版社刊行,由武大出版社学术分社胡程立社长做责编。记得拙著《中国古代文论诗性特征研究》(即前述第二个专题)六年前刊行时,亦有相同“待遇”,略为不同的是那本书的责编是学术分社的前任社长陶佳珞老师。佳珞从容审慎,程立敏锐周全,而“言思忠、事思敬”则是她们的共同点。借此机会,向新老两届社长谨致谢忱。写这篇后记时,正值武汉大学120周年校庆,百廿老校享誉寰宇,靠的正是一代一代珞珈人的勤勉敬业和无私奉献。
展开
精彩书摘
  自居易的诘问,同样可以拿来问庄子:你庄子说“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那你为什么还要言,而且言的篇幅比老子的《道德经》长得多。其实,无论是《道德经》还是《庄子》,老庄之言“道”,不说“道”是什么,而说“道”不是什么。用冯友兰的话,是用负的方法而非正的方法,也就是以“无言”的方式在“言”,也就是“言无言”,因而老庄的“说什么”均为“知(智)者”之“言”。
  黄庭坚《赠高子勉》:“妙在和光同尘,事须钩深入神。”顾易生指出:“深沉的凝神构思,是‘知’;而表现得浑成自然,不露辞锋与修饰,则是‘不言’的微旨妙用。”①鲁直实际上是将老子的“知者无言”引入诗文批评,并窥到“知”与“无言”之间的辩证联系。此外,“无言”与“有言”之间亦存在着辩证关系:《道德经》十一章排比三例(车毂、器皿、户牖)以喻“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庄子》寓言十九,此类隐喻就更多了。中国古代诗论“强调诗歌的言外之意”有余韵、余味,即是“当其无而有”言之用,“当然不是说诗歌不需有语言”②。老子和庄子以“言无言”的方式进入哲学的最高境界,诗人亦以“言无言”的方式进入诗歌的最高境界。因而,在“言无言”这一点上,哲学与诗歌的最高境界是相通的。
  如果说,老子是在“知者无言”的前提下实践“言无言”,那么庄子则旗帜鲜明地提出“言无言”。《庄子-寓言》篇:
  言无言,终身言,未尝言;终身不言,未尝不言。
  与老子一样,庄子言说的对象是“道”;“道”乃无言之在,所以庄子言说的是“无言”。既然是“言无言”,故“终身言,未尝言”;既然是“言无言”,又可以反过来说“终身不言,未尝不言”。被称为“最早的一篇中国学术史”①的《庄子·天下》篇也谈到“道”与“言”的关系:“其所谓道非道,而所言之韪不免于非。”《庄子·则阳》篇又日:“言而足,则终日言而尽道;言而不足,则终日言而尽物。道物之极,言默不足以载,非言非默,议有所极。”道不可说,故庄子“非言”;可是庄子又不能不说,故庄子“非默”。“非言”与“非默”是一种语言悖论,其间有张力。东晋僧肇受庄子“言无言”的影响,将般若义的语言观表述为“终日言,而未尝言也”。“终日言”与“未尝言”,“有言”与“无言”,“非言”与“非默”等,形成一种巨大的语言张力,《庄子》的“怎么说”,乃至中国文学批评的“怎么说”,就在此张力中生成。
  庄子说什么?庄子不仅要说“道”,还要说“世”。庄子所处之“世”是一个什么状况?或者说,庄子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世”?《庄子·人间世》:“方今之时,仅免刑焉。”据《庄子·山木》篇记载,魏王见庄子“衣蔽履穿”,问:“何先生之惫邪?”庄子答日:“今处昏上乱相之间,而欲无惫,奚可得邪?”处昏上乱相之间而仅免刑焉的庄子,面对这个破败不堪且无药可治的“世”,他又能说什么呢?《庄子·天下》篇日:“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以言庄语。”庄语,壮语也,大言正论也。不说“庄语”说什么呢?寓言,重言,卮言也。韦勒克《文学理论》认为,文体风格及其语言特征与作家的哲学观点及其作品内容之间存在着平行关系。
  ……
展开
目录
导论 尊体?破体?原体:重开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理路和诗径

一、尊体:重建批评文体意识

二、破体:重识批评史嬗变规律

三、原体:重塑“醴”之生命和风骨

第一章 批评文体研究的西学背景

第一节 向内转:迟到的影响

一、内一外一内:中国文论的两次转换

二、外一内一外:西方文论的两次转换

三、内外之间:影响与焦虑

第二节 文体与语言

一、语言表达激活思想

二、文学是语言表达的完美形式

三、语言突出及其诗性功能

第三节 文体与文体学

一、文体学的价值

二、文体学的方法

三、文体学与修辞学

第二章 批评文体意识的理论形态

第一节 宗经以尊体

一、体乎经

二、文能宗经,体有六义

三、囿别区分与总其归途

第二节 贵文以尊体

一、文之为德也大矣

二、一代有一代之所胜

三、循体而成势

第三节 爱美以尊体

一、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

二、清词丽句必为邻

三、南威之容论于淑媛

第三章 批评文体呈现的古典样式

第一节 《庄子》:将说什么化为怎么说

一、庄子说什么

二、庄子怎么说

三、安得夫忘言之人与之言哉

第二节 《文心雕龙》:用怎么说征服说什么

一、骈体论文

二、比兴释名

三、秀隐彰义

第三节 《二十四诗品》:最好的怎么说就是说什么

一、各以韵语体貌之

二、诗眼:韵外之致

三、画境:立象以尽意

……

第四章 批评文体生成的历史语境

第五章 批评文体生成的文学性因缘

第六章 批评文体嬗变的形式规律

第七章 批评文体嬗变的赓续与新创

结语文体学研究的路径与前景

参考书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