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此间因缘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1243312
  • 作      者:
    刘志荣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此间因缘》涉及当代文学众多重要作家的作品,其中“新科幻中的人文议题”,涉及尚待开垦的新研究领域;多篇以“民间”为话题的文章,对民间视角的文学批评研究具有推进作用。
  
  
  
海报:
  
展开
作者简介
  刘志荣,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著有《潜在写作:1949-1976》、《张爱玲·鲁迅·沈从文:中国现代三作家论集》、《从"实感经验"出发》等,曾获首届"上海社科新人"奖及《当代作家评论》、《南方文坛》等杂志年度优秀论文奖。
展开
内容介绍
  《此间因缘》收作者十五年间的文论四十篇,对象以文学为主(涉及莫言、贾平凹、李娟;穆旦、昌耀、白洋淀诗派),但有时也涉及电影(贾樟柯、岩井俊二、贝托鲁奇的作品);形式上,论文、评论之外,也收入了个别相关的随笔;论题包括电影与小说中的民间叙事、先锋小说与奇幻小说的精神联系、50—70年代作家和诗人的潜在写作等。
展开
目录
丛书总序<br>第一辑:此间消息<br>阿尼玛变形记——马华作家张贵兴小说《赛莲&nbsp;&nbsp;&nbsp;&nbsp;之歌》的分析心理学解读<br>当代中国新科幻中的人文议题<br>童话诗人——朋友常立,和他的"新民间童话"<br>先锋精神与小说创作——三部作品的解读<br>荒诞,现实,以及"主义"?<br>藉由现代文学经验,打开活生生的民间世界<br>——莫言四题<br>流水带来的,带走的……&nbsp;——《秦腔》闲话<br>漫谈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br>一些美好、安静而自然的事情——读李娟散文&nbsp;&nbsp;&nbsp;&nbsp;集《我的阿勒泰》<br><br>昌耀在青藏高原:读他1956-1967年间的诗作<br>《内陆高迥》:细读昌耀写于1988年末的这首诗<br><br>2013年长篇小说综述<br>我们时代的内心生活——新世纪三部小说散发&nbsp;&nbsp;&nbsp;&nbsp;出的信息<br>&nbsp;&nbsp;&nbsp;&nbsp;<br>第二辑:短评随笔<br>王小波的两面<br>提前死亡者纪事——刁斗小说《我哥刁北年表&nbsp;&nbsp;&nbsp;&nbsp;》简评<br>读杜涯诗随感<br>时代与机运——"中篇小说与类型文学研讨会"&nbsp;&nbsp;&nbsp;&nbsp;发言稿<br>怀念绿原先生<br>白云苍狗,关山万里——读王鼎钧先生的"回忆&nbsp;&nbsp;&nbsp;&nbsp;录四部曲"<br><br>山河大地的声音——谈韩国电影《西便制》<br>集团对抗中个人的悲剧——谈韩国电影《JSA安&nbsp;&nbsp;&nbsp;&nbsp;全地带》<br>凶案背后的社会心理——谈韩国电影《杀人回&nbsp;&nbsp;&nbsp;&nbsp;忆》<br>并非南极才有的疯狂——谈韩国电影《南极日&nbsp;&nbsp;&nbsp;&nbsp;记》<br>那样璀璨的青春也有忧伤——谈日本导演岩井&nbsp;&nbsp;&nbsp;&nbsp;俊二电影《花与爱丽思》<br>通向死亡的梦想——谈意大利导演贝托鲁奇电&nbsp;&nbsp;&nbsp;&nbsp;影《戏梦巴黎》<br>有关乡村流动电影的一点记忆<br><br>"无从驯服的斑马"——由贾植芳先生《画传》&nbsp;&nbsp;&nbsp;&nbsp;所想到的<br>《解冻时节》整理后记<br>纸上的春天——读贾植芳先生的《早春三年日&nbsp;&nbsp;&nbsp;&nbsp;记》<br>"把人字写端正"——贾植芳先生《生平自述与&nbsp;&nbsp;&nbsp;&nbsp;人生随感》编选前言<br>最初的相遇——关于陈思和师的一点记忆<br><br>第三辑:潜流踪迹<br>门外读钱诗:笔记五则<br>现代焦虑的精神超越:论《无名书》<br>特殊年代的精神活动——"胡风集团"冤案受难&nbsp;&nbsp;&nbsp;&nbsp;作家的潜在写作<br>穆旦在一九七六<br>民间生活的追忆——从这个角度读《李方舟传&nbsp;&nbsp;&nbsp;&nbsp;》和《缘缘堂续笔》<br>新的诗歌的诞生——"白洋淀三诗人"文革时期&nbsp;&nbsp;&nbsp;&nbsp;的潜在写作<br><br>第四辑:批评闲话<br>审美批评的原创性——谈张新颖的文学批评,&nbsp;&nbsp;&nbsp;&nbsp;一封和他的虚拟通信<br>批评的宽度——评说张柠<br>关于实感经验问题的序言三篇<br><br>跋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