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得闲,上“百度”一搜,才发现自己真的是井底之蛙。原来王毓铨(1910~2002)就是我们地地道道的莱芜人,他生在莱芜,长在莱芜,1929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后来先后在经济系、史学系学习,是北京大学史学系的高材生。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他还曾经回莱芜从事过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12月,他受太平洋学会国际秘书处的邀请,到美国从事中国历史资料的研究工作,在商周古钱、秦汉史等多个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他继续关注和支持国内的抗日战争,每月都定额捐款支援八路军抗战,并按时寄到设在香港的“保卫中国同盟”,再由“保卫中国同盟”转往延安。
新中国成立后,他毅然舍弃了美国优厚的生活待遇和优越的研究条件,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为祖国服务。他先后在北京历史博物馆、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学部(今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专注于明史研究。“文革”后,他发起成立了中国明史学会,组织了明史学界一系列重要的学术活动,并写出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出版了《中国古代货币的起源和发展》、《明代的军屯》、《莱芜集》等史学专著,在明史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专家评述,王毓铨献身史学事业60多个春秋,致力于明史研究近半个世纪,在明代土地制度史以及相关问题的研究上作出了具有开创意义的贡献,他的一系列著作和论文完善了明史学术体系。
查阅有关资料我们还可以知道,王毓铨不仅在学术研究上硕果累累,在做人上也是高风亮节,为我们莱芜人增了光,添了彩。有这样一件事,实在值得一记,回国初期,因为上级给他定的月薪很高,他感到与其他同志差距较大,就向组织上要求降低工资待遇,减去一半。对于这样一个先贤大德,我这个自以为热爱莱芜历史文化的人竟然一无所知,实在惭愧。
那么,他的《莱芜集》是否就是用的家乡莱芜的名字呢?还有人真是这么认为。
……
展开
——汤贵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