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城市现代性的另一种表述:中国当代城市文学研究(1949-1976)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1248782
  • 作      者:
    张鸿声等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城市现代性的另一种表述》从“文学中的城市”这一概念切入,以长期被忽视的50—70年代中国城市题材文学为考察对象,分析近现代口岸城市之现代性是如何消除的,以及社会主义特性在城市中又是如何确立的。作者指出,在这一时期的城市生活中,“工业化”和“公共性”是其主要特征,描述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学文本,因此也形成了自身特定的审美原则、人物塑造方式以及特殊的叙事方式。
展开
作者简介
  张鸿声,河南开封人,1963年生。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有著作多部出版。
展开
内容介绍
  《城市现代性的另一种表述》以"文学中的城市"这一概念入手,从三个方面分析了1949-1976时间内城市题材文学的特征及其特殊的现代性表达。一、对1949-1976年间的城市题材文学进行背景研究,梳理现代以来文学中的城市形象与现代性叙写,分析这些因素的构成、组合方式,并与其他时段文学中的相关内容相比较。二、题材和主题研究,揭示这一时期文学对城市的叙述所采用的特定方式,以及其中蕴含的现代性追求。三、文本研究,包括分析具体文本的审美原则、叙述文体、人物塑造、空间时间呈现等,揭示一种特殊的现代性的叙事语境。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三章“新中国”城市形象的现代性意义
  第一节“新中国”城市形象的国家意义
  一、212业化与“新中国”
  新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使得中共对于国家现代化的理想与口岸城市的自身逻辑,不仅并不相悖,反而有了某种内在的契合。只不过,这种契合被限定在了某一层面,即社会主义的“工业化”方面,而非全部。莫里斯.梅斯纳在《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认为,毛泽东本人的领导并非一无是处,相反,他在推动国家工业化方面是贡献巨大的:
  毛泽东作为一位推进经济现代化的人物,终于比他作为一位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成功得多。当然,这种情况并不与一些人对毛泽东时代的通常认识相一致。有些人说毛泽东为了“意识形态”而拒绝了“现代化”,并且宣称,当这位已故主席为了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精神乌托邦而着手进行一种无效的追求时,经济的发展被忽略了。但是实际的历史记录却表明了一个相当不同的进程,而且这一进程实质上是一个迅速工业化的过程。.另据莫里斯·梅斯纳在书中列举的数字:1952年,中国的工业产值所占国民生产总值为30%,到1975年,现代工业产值所占国家经济总量的比例变成了72%,而同期,农业产值仅占国家经济总量的28%。从1950年代到1970年代,全国工业产值增长了38倍,重工业总产值则增长了90倍。梅斯纳的计算结果是:“从1950年到1977年,工业产量以年平均13.5%的速度增长;如果从1952年来算起那就是11.3%。这是全世界所有发展中国家和主要发达国家在同一时期取得的最高增长率;而且中国工业产量在此期间增长的步伐,比现在世界历史上任何国家在迅速工业化的任何可比期间所取得的工业增长步伐都快。”①梅斯纳甚至认为,至1970年代,中国已经是世界第六大工业国;而在1950年代初,中国的工业产值尚不及比利时这个欧洲小国。当然,上述数字并不能代表1950—1970年代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但仅就工业化这一角度来说,中国仍然沿循了近代以来追求现代化的路线。这一时期的工业发展,几乎可以和1920—1930年代资本主义“黄金时期”的发展速度相比。有史家称,1920一1936年为中国工业化增长较快的时期,工矿业产值从1920年占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的24.6%,上升到35%,而近代大工业已占工业总值的58%,中国的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水平已较过去提高了20%。②两个时期在发展的速度上有相近之处,只不过1920—1930年代的迅速发展完全建立于口岸城市自由资本主义的经济样式之上,而1950~1970年代则是国家工业化的结果。
  中国最初的社会主义制度,并不像现在人们所理解的,完全构成了现代化的阻力。有学者认为,即使“从西方现代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来看,绝对专制主义的兴起是近现代国家建设的第一阶段,绝对专制国家与以往各种政体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权力的集中性和国家性”,而且“国家建设的第二阶段是从绝对专制国家向民主政治的转型”。③在某些后发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采用具有极强“公共性”的社会主义制度,更是一个常见的情形。保罗·萨缪尔森就提出,自由和增长往往不可兼得。事实表明,社会主义经济的增长速度,要快于市场经济的增长速度——那些寄希望于高增长的国家可能不得不选择社会主义道路。④
  ……
展开
目录
绪论:关于本书:如何使研究成为可能——“十七年”与“文革”城市题材文学研究
第一章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城市形象与特性
  第一节  国家意义中的“上海”
  第二节  现代作家的“上海”
  第三节  “老北京”与“新北京”——“帝都”“家园”“首都”与“全球化”都市
第二章  中国现当代城市文学的现代性表达
  第一节  现代城市文学的现代性
    一、晚清和“五四”——现代性的多元与一元
    二、1930年代——左翼与新感觉派的城市现代性
  第二节  中国当代城市文学的现代性表达(1976—1999)
    一、政治与经济中心性与城市形态的消失
    二、城市史逻辑与群体意义
    三、1990年代——欲望、成长:城市外在物质场景与个体经验
  第三节  1949—1976年间文学的城市现代性——补上应有的一页
第三章  “新中国”城市形象的现代性意义
  第一节  “新中国” 城市形象的国家意义
    一、工业化与“新中国”
    二、“新上海”的城市地位与形象
  第二节  血统论——上海等城市的左翼历史逻辑
    一、红色的上海
    二、革命的城市史与家族史
  第三节  断裂论——新旧上海的不同意义
    一、上海资本主义的终结
    二、作为遗存的城市资产阶级文化
    三、空间意义上的“新上海”
  第四节  “新北京”:作为社会主义首都
    一、红色的北京
    二、空间转移与“新北京”想像
第四章  社会主义城市的“公共性”想象与日常性的消失
  第一节  城市“公共性”社会的建立
  第二节  《我们夫妇之间》——当代中国日常性叙事的消亡
    一、日常生活与“日常性”
    二、叙事系统与意义系统的对抗
    三、日常性叙事的消亡
  第三节  私性生活的资产阶级想象
    一、日常性生活的阶级符码
    二、《上海的早晨》中的物质性描写
  第四节  “公共性”:生活的意义化和组织化
    一、日常性生活的意义化
    二、传统社区“公共性”生活的组织化
  第五节  “公共”意义上的空间与时间
  第六节  “公共性”人格的伦理化过程
    一、家族伦理与政治伦理的共谋
    二、伦理与社会控制
    三、“公共性”伦理的乡村背景
  第七节  对社会主义“公共性”的反思与对公共空间的向往——十七年“干预类”文学
    一、官僚主义——政党精英与国家性的结合
    二、真正公共性的可能
第五章  无城市地域指向的工业题材文学
  第一节  巨量的工业文学生产
    一、大工业生产与意识形态要求
    二、工人创作群体的出现
  第二节  大工业意识形态的一元性写作原则
    一、城市与生活背景的消失及工业场景的凸现
    二、人物生产属性的强化与其他属性的消失
    三、生产与技术的核心情节叙述
    四、宏伟的工业化图景
  第三节  形式系统——文体特征、人物特征与地域性的消失
第六章  上海工业题材与国家工业化的想象
  第一节  巨型规模的上海工业题材文学生产
  第二节  工业主义逻辑的全面建立
    一、工业主义概念的提出
    二、文学对于“技术”的表现
  第三节  人的生产与技术属性
  第四节  工业伦理与社会精英的产生
  第五节  小结
第七章  隐性的存在——残存的现代城市文学传统
  第一节  日常性叙事的延续与消亡
    一、日常性对“公共性”的微弱抵制
    二、日常生活的微言大义
  第二节  个性主义传统的微弱承续
    一、被结构化的知识分子个人主义者
    二、知识分子个人话语的曲折表达
    三、爱情与性别逻辑
  第三节  市井文学传统的承续
    一、李劼人的成都
    二、老舍的北京
    三、欧阳山的广州
    四、陆文夫的苏州
    五、文本的历史化与个体文化记忆
  第四节  启蒙文学的开启
    一、启蒙叙事中的空间与时间
    二、知识性空间与主体性的建立
    三、爱情、科学——知识者的启蒙诉求与主体性的不足
  第五节  手抄本“反特小说”中的流行文学传统
    一、感性现代性与通俗文学传统
    二、城市现代性的想象与表达
参考书目
作者说明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