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新中国”城市形象的现代性意义
第一节“新中国”城市形象的国家意义
一、212业化与“新中国”
新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使得中共对于国家现代化的理想与口岸城市的自身逻辑,不仅并不相悖,反而有了某种内在的契合。只不过,这种契合被限定在了某一层面,即社会主义的“工业化”方面,而非全部。莫里斯.梅斯纳在《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认为,毛泽东本人的领导并非一无是处,相反,他在推动国家工业化方面是贡献巨大的:
毛泽东作为一位推进经济现代化的人物,终于比他作为一位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成功得多。当然,这种情况并不与一些人对毛泽东时代的通常认识相一致。有些人说毛泽东为了“意识形态”而拒绝了“现代化”,并且宣称,当这位已故主席为了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精神乌托邦而着手进行一种无效的追求时,经济的发展被忽略了。但是实际的历史记录却表明了一个相当不同的进程,而且这一进程实质上是一个迅速工业化的过程。.另据莫里斯·梅斯纳在书中列举的数字:1952年,中国的工业产值所占国民生产总值为30%,到1975年,现代工业产值所占国家经济总量的比例变成了72%,而同期,农业产值仅占国家经济总量的28%。从1950年代到1970年代,全国工业产值增长了38倍,重工业总产值则增长了90倍。梅斯纳的计算结果是:“从1950年到1977年,工业产量以年平均13.5%的速度增长;如果从1952年来算起那就是11.3%。这是全世界所有发展中国家和主要发达国家在同一时期取得的最高增长率;而且中国工业产量在此期间增长的步伐,比现在世界历史上任何国家在迅速工业化的任何可比期间所取得的工业增长步伐都快。”①梅斯纳甚至认为,至1970年代,中国已经是世界第六大工业国;而在1950年代初,中国的工业产值尚不及比利时这个欧洲小国。当然,上述数字并不能代表1950—1970年代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但仅就工业化这一角度来说,中国仍然沿循了近代以来追求现代化的路线。这一时期的工业发展,几乎可以和1920—1930年代资本主义“黄金时期”的发展速度相比。有史家称,1920一1936年为中国工业化增长较快的时期,工矿业产值从1920年占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的24.6%,上升到35%,而近代大工业已占工业总值的58%,中国的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水平已较过去提高了20%。②两个时期在发展的速度上有相近之处,只不过1920—1930年代的迅速发展完全建立于口岸城市自由资本主义的经济样式之上,而1950~1970年代则是国家工业化的结果。
中国最初的社会主义制度,并不像现在人们所理解的,完全构成了现代化的阻力。有学者认为,即使“从西方现代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来看,绝对专制主义的兴起是近现代国家建设的第一阶段,绝对专制国家与以往各种政体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权力的集中性和国家性”,而且“国家建设的第二阶段是从绝对专制国家向民主政治的转型”。③在某些后发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采用具有极强“公共性”的社会主义制度,更是一个常见的情形。保罗·萨缪尔森就提出,自由和增长往往不可兼得。事实表明,社会主义经济的增长速度,要快于市场经济的增长速度——那些寄希望于高增长的国家可能不得不选择社会主义道路。④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