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批评史中的作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2153312
  • 作      者:
    程德培等著
  • 出 版 社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当代文学批评历经数十年,它的今日总也离不开昨日的身影;对昨日的记忆又难免掺杂今日的眼光:这是一种自我颠覆,也是一种自我修复。文学批评的即时性,是既注重对作品的第一反应与品评,又重视对经过几十年阐释洗礼的创作历程的重新评论。所谓“批评史中的作家”指的正是批评的循环。作一个批评家,就是放弃自我,接受他人的自我,接受一系列他人的“自我”。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成为批评家。他向一连串的人不断地让出位置,而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强加于他一种新的存在。批评家不再是一个人,而是许多人的连续存在。
展开
作者简介
    程德培,1951年3月12日生于上海,批评家,同济大学兼职教授。

    1977年始发表批评文章,1985年在上海市作家协会理论研究室从事批评研究,1988年负责创办《文学角》杂志并任副主编,1991年负责创办《海上文坛》杂志并任副主编。

    著有:《小说家的世界》(浙江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小说本体思考录》(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33位小说家》(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当代小说艺术论》(学林出版社1990年版)。编选并评述有:《探索小说集》、《新小说在1985》、《新闻小说’86》等书。

    曾获首届上海文学评论奖(1984年),第二届上海文学评论奖(1986年),第一届上海市文学作品奖(1985年),首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表彰奖(1987年),第三届《作家》奖(1987年),第九届上海文学理论奖(2010年)。

    自2004年起,主编出版有:2003年度、2004年度、2005年度“最具阅读价值丛书”、“老上海期刊经典丛书”、“良友文丛”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批评史中的作家》主要收集了我近年所撰写的十四篇批评文字,严格说,它算不上什么批评史,充其量不过是批评史中的碎片或边角料。当然,这里的碎片并非本雅明所言寓言式的书写,但它同样携带着历史的印痕。即便如此,为得使全书更趋于完整,我邀请了四位年轻有为的同行补充撰写的四篇文章一并收入其中。此书以我的文章为主,倘若此类“批评史中的作家”能有续篇的话,我想应该以他们为主,届时我能为辅配合几篇已属幸事。说这些话不是因为美德,而是此类写作是和体能分不开的。
展开
精彩书摘
  在《日夜书》中,我们读到性格决定命运的故事,也同时可以反过来读到命运铸造性格的故事。生活既残酷又温柔,知青岁月离我们很远又无时不刻地充斥着我们的周围。历史与其说是你竭力塑造的结果,不如说是自发流传的东西,是由它自己的不易觉察的自律法则所推动的一个世系。这一代人都在渐渐变老、加速地奔向死亡。年龄是一个角色,是一个在外表层面上对“经历”的时间的加速,是对事物的依附。《日夜书》涉足两代人的死亡,但死亡并不是意义的结束,我们的生命在死后要承担部分意义:未来始终将重新书写我们,也许从当时的悲剧中采撷出喜剧,或者从当时的喜剧中采撷出悲剧,这是我们在经历生活时,肯定无法了解生命的另一层含义。生活有什么意义,你到底是什么的问题并不会因你的死亡而终结。军哥选择死亡是出于无奈,还是出于厌倦,也许两者皆无,也许两者都有。自杀尽管是自我毁弃,但仍是一种自我表现,它是强加于自我的痛苦,是为了寻求补过或解脱的唯一可行的方式,也是“超越快乐原则”的最高形式。死亡不是一种生活方式,只有当我们发挥想象看待死亡时,它才充满神秘色彩。
  郭又军的女友小安子,是知青生活中最具色彩的角色,这位“喜欢查看地图,常在地图里神游远方”的超级婪女,“以前喜欢游泳,冰天雪地也敢下湖,把最牛的男人都比下去一头”。这位“活脱脱就是一个摇幡舞旗的招魂女巫”。知青生活留给小安子的名字就是“传奇”和“浪漫”,她无时无刻爆发出那莫名的举动,令人畏惧的“血性”;她把“感情”演绎成“雨中散步”让郭又军觉得不可思议,她的歌声和琴声让鸟雀都感到不习惯,她的美声花腔让本地农民无法消受,以为是咒语,鬼喊鬼叫的猫之咒。总之,小安子是一个脚不着地的精灵,“她的心需要动感,需要燃烧,需要日新月异”。幸好,郭又军充当了她着地的双脚。没有了郭又军,“日子过得有些乱……小安子的床上差不多就是一狗窝,被子和衣服搅成一团,内裤什么的也不收拾;男性本地农民都不敢进她的房间”。小安子的不安分个性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其出格的行为举止言谈又和特定时代的语境如此胶着而不可分离。“多少年以后”就成了语境中的语境:小说家描述青春而青春已逝,记忆热血而热血已冷,回忆饥饿而饥饿已去,憧憬未来但未来已换成今日无数的烦恼。当平静庸常的日子来临时,小安子终于“提一口皮箱远走高飞”,她继续在世界周游闯荡,但飞翔的翅膀已经折断。
  老场长吴天保自然不是知青,但他又是知青生活不可或缺的角色。这个小眼珠、小尖嘴、小矮个、满口污言秽语,一张嘴随地大小便,没有文化却又是文化语境的地道产物。小说第4节至第6节成功地叙说了这个人物的可恶可悲之处,他的搞笑、闹剧都产之于“严肃”的土壤之上;他没有文化,却深知“悲剧”和“喜剧”之如何转换的奥秘;他让我们明白,即使是再枯燥、再单调的生活也是源于一种“文化”。吴天保无疑是有个性的,但他的这种难以归类的特征更多的是为特定文化语境所铸造。
  作为作者的同时代人,我也经历过类似的农场记忆。类似老场长式的人物,虽不尽相同,但都有似曾相识之感。尤其那些好奇的“裤裆语”,在单调乏味的日常生活中,在田头的作息之间如何传播,我们都是感同身受的。除了方言不同,其他没有什么不同。把小安子的“花腔”和吴场长的“裤裆语”联系起来自然是风马牛不相干的事情,但这在农场的知青生活中是经常发生的。他们取乐和消遣的方式截然不同.却都在各自的领域中视为一种自恋的胜利。因此,在成功维护自身的不受伤害性之后,自我便不再为现实的刺激所困扰。在缺少文化的天地里,类似“裤裆语”的言谈就是一种世俗的幽默,它把险恶的世界转化成快乐的场所,它允许我们从不受周围恐怖影响的感觉中获得满足,尽管这种快乐和满足是短暂和苦涩的。相比那个只会开批斗会的新任杨场长,老场长身上还体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那段被降职的日子里,特别是时代发生巨变后那格格不入的吴天保。以一种不变应万变的姿势刻画自己的人生,始终以一种“逆视角”的叙述讲述这个世界,这可说是吴天保的悲剧。
  ……
展开
目录
序一
序二
前言
镜灯天地水火——贾平凹《带灯》及其他
捆绑之后——《黄雀记》及阐释中的苏童
打碎,如何重新组合——评长篇小说《日夜书》兼论韩少功的小说修辞
《牛鬼蛇神》的前世今生——中间停顿二十年的马原叙事及批评史
生活应该是怎么样的——王安忆和她的批评史
一个作家的叙事之夜——余华和他的批评史
“断裂”及其所创造的——韩东和他的批评史
一个人在路上——林白和她的批评史
“镜子”里外都是“镜子”——铁凝小说论
地狱与天堂背后的多副面孔——对刘恒二十年前旧文本的新阅读
魂系彼岸的此岸叙事——论迟子建的小说
李佩甫的“两地书”——评《生命册》及其他六部长篇小说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