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我不能不探索:彭燕郊晚年谈话录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0770686
  • 作      者:
    彭燕郊口述
  • 出 版 社 :
    漓江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中国当代最令人敬仰的诗歌写作者,"老文艺青年"彭燕郊先生的晚年谈话录,谈人生,谈国族,谈文艺,无一句不是洞见,无一句没有真性情。

展开
作者简介

  彭燕郊(1920-2008),原名陈德矩,福建莆田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文艺活动家、民间文艺工作者。青年时代曾参加新四军,后在桂林、重庆、香港等地从事创作和文艺活动,结交胡风、冯雪峰、聂绀弩、邵荃麟等人。1947年在桂林曾被捕入狱,后潜赴北平参加全国第一次文代会。1950年定居湖南,任教于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1955年因胡风案牵连入狱,后在街道工作劳动二十余年。1979年起,任教于湘潭大学。80年代初期以来,策划、组编或主编外国文学译介丛书(刊),如《诗苑译林》《国际诗坛》《现代世界诗坛》《现代散文诗名著译丛》等,影响甚大。彭燕郊毕生为新诗创作与发展奉献心血,创作生涯70年,即便身处囹圄之际,也从未停止过文学思索和诗歌探索,晚年更是有《混沌初开》等惊人的创作成就面世,知者称之为"彭燕郊现象"。被授予"诗歌与人·国际诗人奖"等奖项。现有《彭燕郊诗文集》(四卷本)行世。
  易彬,文学博士,长沙理工大学教授,有《穆旦评传》等著述。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是当代文学青年批评家、研究者易彬在著名诗人彭燕郊先生晚年(2005-2008)与彭先生所作对谈的辑录。内容涵盖彭燕郊先生对自己生平、创作经历的回顾,文坛师友的回忆与评论,他本人的诗学思想等等内容,可谓近年来不可多得的当代文坛思想回忆录。

展开
精彩书摘

  易:下面我们来谈一些与您同时代的新四军作家吧。这些人物中,我个人比较感兴趣的有三个:丘东平,辛劳,还有聂绀弩。我觉得丘东平的艺术感觉很不错,胡风曾对他的艺术感觉有过专门的评价。
  彭:新四军作家中,最有希望写出好作品、大作品的是东平。可惜他死得太早。人家都说胡风这个人宗派,其实东平还写过文章骂胡风呢。不晓得什么原因,反正东平也就是这样一个人。后来胡风发现中国的左翼作家里头,东平的作品和他的文艺理想最为接近,所以他就跟东平非常好。现在纪念抗战六十年,其实大家都不晓得,抗战初期最重要的作品是阿垅的《闸北打起来了》和东平的《第七连》。都是胡风推出来的。我觉得抗战时期最优秀的诗人还是艾青、田间,鸥外鸥也非常不错。
  易:辛劳呢?近年除了整理出一本《捧血者》,学界对这个人并没有更多关注。
  彭:辛劳是很唯美的。不幸的是,他和东平一样牺牲得太早了。
  易:这似乎又一次映证了一个观点:一个诗人的抒情气质和他的身体状况有很大的关系。
  彭:是啊。他一直是个病鬼,病得很厉害。一个人的文学理想,文学风格有时也是从小形成的。他是东北和蒙古交界那个地方的人,好像有蒙古血统。那个时候,我得了肺病,他也得了肺病。新四军没有多少钱,生活很苦,但是医院设备修得非常好。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和宋庆龄她们替我们去募捐,募了很多钱,所以后方的医院就修得很大,设备很好,X光机都有。手术室也都不错。我跟辛劳住一个病房,我们是干部,两个人住一间,住了将近半年,我就一天到晚和他谈诗,谈文学。那个时候肺病没有药治的呢,就每天吃点鱼肝油。盘林西宁这样的霉素还没有发明。辛劳肺病比较重,痰里有血,胸痛,就吃点止痛药。我跟他的艺术追求有些不同。但是因为辛劳,我这个文学迷迷得更深了。他对文学非常执著,他的文学知识也非常丰富。在上海的时候,他虽然不是一个著名作家,但他和文学界人士已经有了非常多的接触,见闻很广,知识面很宽。当时新四军司令部有一个图书室,好多世界文学名著,我那个时候读了很多名著,都是辛劳和我一起读的。我记得最清楚的,《鲁迅全集》出版了,我们图书室有一套,我就把《鲁迅全集》读完了。在新四军的时候,每个月发三块钱的零用钱,三块钱都用来买书了,可以买两三本书。
  易:三块钱只能买两三本书吗?
  彭:抗战以前的书比现在贵呢。我本来想写一篇关于书价的文章,一本这样厚的书(按:彭老师比画了一下,大致和现在三百来页差不多厚),定价要1块光洋,1块光洋等于现在60块钱,现在有些书印得好漂亮的,我看了就想,过去没有6块、8块光洋买不到。一本印得非常漂亮的画册,现在定价最高可能100块。要在当时,得20块光洋。
  易:难怪一般人是享受不起文化了。新四军当中很多人的文化程度很低的吧?
  彭:我们战地服务团里头都是一些文化人,都是一些年轻学生,爱文学的人多得很。战地服务团等于一个文工团。后来我调到敌军工作部,里边又都是日本留学生。
  易:几个人当中,聂绀弩其实更令我感兴趣。他是非常有个性的一个人。他为您的诗集所作的序,《彭燕郊的〈第一次爱〉》,给予了您以高度评价。这个序言里边有不少判断在今天看来依然是饶有意味的。一是,他认为您"看什么东西都是新奇的","不但对于我们常见而漠然了的东西发生兴趣,还能从大家共见的东西上看出我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来"。一是,聂绀弩先生借用了别林斯基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处女作《穷人》的评价,指出当时您"应该不懂他自己的诗篇的沉重","写出了甚至连自己也不充分理解的感人的诗篇"。一是,战争和新人。"战争诞生了他,教育了他,使他陷于一种第一次爱的兴奋与沉醉的状态","他将终生摆不脱这种神圣的战争的影响"。站在今天这样一个后续的时间点上,您是怎样看绀弩先生的评价?
  彭:除了胡风之外,绀弩也是我的老师。绀弩当时到了新四军宣传部,我有个女同学和宣传科科长好,这个宣传科长就开玩笑似的要我拜绀弩为师。后来我写了诗,却不敢给绀弩看,怕丑。我是偷偷地往外寄。后来绀弩离开新四军,转移到金华邵荃麟那里。邵荃麟就等于是党的一个机关呢。正好胡风发表我的一组诗,四首诗,《战斗的江南季节》。绀弩看了高兴得不得了,马上给我和辛劳两个人写一封信。一直到解放前,绀弩,还有胡风、邵荃麟、雪峰给我的帮助都非常大。可以说,我一直跟着他们。金华,桂林,重庆,香港,再到北京,一直在一起。从生活上说,绀弩和我,比我跟胡风还要亲近。绀弩了解我还更多一些。他对我的诗的评价是,我感受到了很多别人没有感受的东西。这一点,他认为是最主要的。因为作为一个诗人,感觉很一般的话,就很难写出有个性的东西。绀弩的这个讲法其实主要是认为我的视角比较独特,很多视点是别人没有的。在这一点上,他对我有很大的鼓励。这个鼓励是很重要的。他引用别林斯基的观点来评价我,主要是因为那首《殡仪》,还有那些写农村的诗。他对《殡仪》的评价很高,他觉得《殡仪》是个很沉痛的东西。我写《殡仪》的时候也就20来岁,这么年轻有这样的感受是比较难得的。这首诗胡风也非常欣赏,但他的看法就不同了。他非常喜欢,但是他认为还要加一两句才好,大概意思就是这个是表现农民的精神奴役的创伤,要把这个意思点出来。那时他在香港,太平洋战争还没有打起来。他写了封信给我,要在他那里再发表一次,说,要加上一两句。这个是我不能接受,不能同意的,一加了就泄气了。胡风还是太理论性了。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这是没有办法的。当然,绀弩也说了,不是把自己比作别林斯基,主要还是想从这个总的趋向来肯定我。后来我还写了不少关于农村的诗。

展开
目录

 一、"混沌初开未开"--谈个人经历
家乡与早期阅读情况
早期生活
从桂林到香港
第一次文代会
初到湖南的境遇
"文革"时期的阅读与生活
"文革"结束之初的文化语境
诗歌翻译丛书
混沌初开未开
二、"我理想中的好诗还没有写出来"--谈个人创作
早期写作经历
建国后至新时期之前的写作状况
"我不能不探索"
"想把这种心情传达给别人"
诗歌的散文美及其他
"我理想中的好诗还没有写出来"
三、双重变奏--对谈创作主题
"唯诗"
"沉重的话语"
"原野"
四、"中国主要的精神支柱是鲁迅" --谈各时代的人物
鲁迅
郭沫若、冯雪峰等
艾青与胡风
施蛰存、梁宗岱、徐迟、袁水拍等
鸥外鸥、胡明树、番草等
新四军作家
五、谈"七月派"
片段一
片段二
附记与附录
六、外国诗、古典诗歌、民歌与中国新诗 --与现代新诗相关的三个问题
"必须了解整个世界诗歌潮流的大方向"
"中国古典诗歌里有很多很先锋的东西"
"民歌精神是非常真实、非常淳朴的"
附录
关于"彭燕郊访谈"的几点想法
"单纯就好!":纪念诗人彭燕郊先生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