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文研究后得出:“市民分为不同的层次,高级官员、大企业家、高级知识分子构成市民的上层;中小企业主、一般公务员、教师、企业管理人员等构成市民的中层;城市平民和产业工人构成市民的底层。”
而实际上,从近代城市的普遍情况来看,远比这复杂,且以上海的基本情况为例简作探讨。20世纪30年代,上海出现了原市民以外的几种情况移民,这些移民成了第一类情况较为复杂的市民。一是许多文人不满北洋军阀的统治,在北洋军阀的迫害下,从北京迁移至上海,鲁迅与许广平一家、沈从文、闻一多、丁玲、胡适就是典型的例子,从北平直接迁移到了上海从事文学创作与出版;二是许多海外游子学成回国,形成了典型的“海派”,他们或从日本,或从法国,或从美国,或从英国回到上海,比较典型的有日本归国的成方吾、李初梨、彭康、沈端先,从法国归来的巴金、徐霞村,他们带着强国梦回到祖国,定居在上海;三是从东北迁移过来的,那时的东北已经沦陷于日本的铁蹄之下了,代表性人物有端木蕻良、罗烽、萧红、萧军;四是从四川来的,如沙汀、艾芜;五是从当时北伐军队回来的,如茅盾、蒋光慈、郭沫若、阳翰笙都是从北伐前线回来的;六是本身就是上海的,如夏衍、潘汉年、叶圣陶等。这些人是文化人,成了上海的市民。
第二类是工人,由于上海的工商业非常发达,他们纷纷从各个不同的省份聚集前来,从事工业生产与劳动,也成了上海的市民,这类人群人数众多。
第三类是西洋人,他们从清朝取得通商开埠权益以后,就长期在上海从事活动,特别是民国年间,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各国在上海都拥有租界,尤其是美国、英国、法国等国,不只是区域广阔,人数也众多,据《上海通史》统计,开埠时外国在上海登记的只有26人,到1942年,已经上升到了150000人,上升了5769倍,上海人口超过了300万人。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