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历史的反动与进步的幻象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2390157
  • 作      者:
    路文彬著
  • 出 版 社 :
    昆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路文彬,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北京语言大学中文系教授;致力于文化伦理批评、长篇小说创作以及英文翻译等;出版有理论著作《历史想象的现实诉求——中国当代小说历史观的承传与变革》、《阅读爱情》、《视觉时代的听觉细语——20世纪中国文学伦理问题研究》,长篇小说《流萤》、《天香》以及译著《迷失的男孩》、《我母亲的自传》、《安琪拉的灰烬》等,计300余万字。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新锐批评家文丛:历史的反动与进步的幻象》从文学出发,兼及哲学、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领域,直指当下社会生活的诸多问题,试图透过消费、网络、阅读、性别以及权力,重新构建一种中庸健全的生活价值观。期待人们明晓,文学及学术常常误读了我们的生活,而我们的生活亦常常背叛了文学及学术。
展开
精彩书摘
  现代理性情境彻底终结了教育的和睦氛围,“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流行说法,昭示的正是师生间紧张关系的开始。爱真理与爱吾师其实并不矛盾,爱吾师亦可是爱真理的一部分;然而现代性教育理念武断地将二者对立了起来,企图以向“师道尊严”挑衅的方式突显一种自我人格上的独立,仿佛此种独立不过就是从对师者遵从的关系中挣脱出来。这样的理解如今看来无疑是有些幼稚了,它对“爱真理”的强调所落实的其实不是真正爱的情感,乃是以牺牲师者这种恨意为代价的。在它这里,恨被当成了爱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因此,“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所竭力弘扬的与其说是一种爱的精神,毋宁说是一种恨的精神。它最终可能维护的不是人的利益,而是某种绝对理念的意义;理念至上,人则沦落为理念可悲的傀儡。但在我们儒家“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的教育主张里,人格的教化和完善却一刻也未曾离开过情感的熏染。由这种观点看来,人不是一个理念的主体,人是一个情感的主体。教育所欲完成的“知书达理”之目的,必须是经由情感的体悟去实现的。理性引领着情感,却又依衬着情感。此二者之间永远是对话与协商的关系,不对抗,不倾轧,始终循蹈着“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记,乐记》)的听觉精神。在此实有必要提及的是,我们的听觉理性判断原则因为从来就听命于情感的呼唤,所以对于同一事物的解释和视觉理性判断常常有着天壤之别。
  ……
展开
目录
序言 谭五昌
上编 文学与生活
历史的反动与进步的幻象——试论“年轻主义”于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形成
网络一写作:意义的解放还是死亡
消费文化统治之下的非畅销读物出版权利何以主张
教育:情感的智慧——关于教育现代性情感缺失问题的反思及批判
自由的禁忌与失范——关于中国当代小说60年的回眸与沉思
悲剧与苦戏——关于悲剧观念的再认识
论“17年”中国乡村文学中的土地意义之变
论“17年”中国乡村文学中的空间政治问题
论“17年”中国乡村文学中的家庭历史变革
论许地山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兼谈许地山人生观的转变
老舍与“京味儿”文学的未来生长空间

下编 阅读与考问
残酷冷漠背后的历史感匮缺——评张爱玲《小团圆》
大河湾里的诗意人生归属——曹多勇小说论
圣雄甘地:难以复制的神话
除了愤怒,我一无所有——评牙买加·金凯德《我母亲的自传》
向生而死——评埃马纽埃尔·列维纳斯《从存在到存在者》
恶之善——评让一保罗·萨特《波德莱尔》
女性视角下的恶之道德——评内尔·诺丁斯《女性与恶》
残酷的戏谑——就唐纳德·巴塞尔姆《欧也妮·葛朗台》
谈“黑色幽默”小说
成长的历险——读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
用爱心善待生活——读路易莎·梅·奥尔科特《小妇人》
木偶是如何变成真人的——读卡洛·科洛迪《木偶奇遇记》
残酷无边的柔情——读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
魅力人物——读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金银岛》
可憎可敬的执着——读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
在巅峰中把住永恒——读渡边淳一《失乐园》
乔伊斯的主角——读布伦南·马多克斯《乔伊斯和诺拉》
聆听孩子——读戴夫·佩尔泽《迷失的男孩》
感受迟子建——读方守金《北国的精灵——迟子建论》
风景这边独好——小小说文体现状一瞥
作为自由与反抗的个体写作——在首届“中国新锐批评家高端论坛”上的发言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