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具有喻示人类生存状况的功能,它不仅仅只是人类生活最基本的领域和生存需要,也和人的精神、心理、艺术审美追求,与社会制度、观念、习俗以及人类历史相关联,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当代文学的话语系统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与多元,《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屋”与“人”》以当代文学中的“屋”与“人”的内在关系为考察对象,从关于“屋”的物质、两性、城市和精神四重文学话语入手,分析论述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当代文学中人类生存的空间——“屋”与生活于其中的“人”的关系的历时性话语表达,以及当代人现实生存状况和精神追求在这两者关系中是如何被深刻揭示的。
在特殊的时代体制背景下,房子曾经作为身份/权力具体“意指代表”的符码,深刻影响到人的命运、精神状态和行为趋向。梳理关于“屋”的文学物质话语在当代文学史上的消失与复苏的过程,旨在分析在不同历史阶段,特定时代的经济、文化与意识形态对文学物质话语表达的影响。而“屋”的性别话语部分,则是分析两性对于“屋”/“家”的空间想象以及身份建构。“屋”在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中是物质文明发展显著的外在标志,房屋建筑结构形式与人类日常生活的变迁发生文化共振,城市建筑/屋折射出人们在城市这个巨大而又烦杂的生存空间内的特殊生存景观,以及特有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具有象征和隐喻意义的房子、关于“屋”与“人”深层关系和意义的哲学思考、关于人如何才能“安居”的终极追问等等精神性话语,在“屋”的文学话语系统中所占的比例相对有限,《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屋”与“人”》对问题出现的历史与现实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在21世纪以来的当代文学创作中,仍然存在“屋”与“人”内在关系可开拓的创作空间和新的文学话语生长点。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