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日本设计六十年:1950-2010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8689135
  • 作      者:
    (日)内田繁著
  • 出 版 社 :
    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
    2018
收藏
编辑推荐

首部日本设计史*著作

日本设计大师内田繁以亲历者身份,梳理日本战后六十年的设计潮流变迁

揭秘日本设计的精神和内核


◆日本设计大师内田繁以亲历者身份写就的日本设计全书。

内田繁,出生于1943年,作为日本乃至世界一流设计师,几乎参与、见证了六十年来日本设计的全部进程,可谓一个日本设计六十年的活化石。他以亲历者和设计师的身份、从切身体验出发的写作,对于我们了解日本现当代设计全貌,弥足珍贵。


与此同时,他带读者领略设计师协会、民间组织、企业、个人等协同促进日本设计发展的努力和成果,挖掘日本成为世界举足轻重的三大设计策源地之一的秘密。


◆透过日本设计的起步、发展、兴盛,直抵日本设计的精神内核,解读“日本设计”无论作为文化力量,还是实体形态,渗入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全过程。

  

◆精选日本近六十年来重要的设计运动、设计作品、交流活动,展现日本工业界、艺术界、文艺界、企业等通力合作,创造设计促使日本制造繁荣、使设计成为日本名片的努力和成果。


◆以出现在我们身边的“MADE IN JAPAN”们为例,讲述日本造物为何受全球欢迎的故事。


丰田、索尼、本田、东芝、无印良品等日本企业如何通过设计发展自身?


胜见胜、柳宗理、龟仓雄策等老一辈设计师通过怎样的努力逐步撬开设计进入日本,并逐步进入大众视野的关卡?


包豪斯设计小组与日本设计委员会等日本设计组织有着怎样的关于设计的交流和沟通?


宇野亚喜良、横尾忠则、平野甲贺、及部克人、串田宏光、龟仓雄策、寺山修司等年轻设计师和作家们通过平面设计等参与了怎样的文化运动?


山本耀司、川久保玲、三宅一生等在世界范围内的成名彰显了怎样的日本设计精神?


◆从历史事件、社会变迁、生活方式转变等角度介绍日本的设计历史,引导我们思考什么样的设计才是让人感到幸福的设计。


◆附录部分犹如一部日本设计师汇编,对近500位日本设计师做了简介和索引,一书多用。

 

◆ 日本著名平面设计师小矶裕司+中国著名平面设计师朱锷亲自操刀设计,使得书籍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


◆32开精装,封面采用水瑟纸,内文特种纸全彩四色印刷,打造出*适合呈现日本设计内容的书籍模样,透出日本设计本该具有的气质。


展开
作者简介

内田繁(1943—2016)


1943年生于日本横滨市,1966 年毕业于桑泽设计研究所,1970年创办了内田设计研究所。20世纪90年代以设计灯具和椅子被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旧金山近代美术馆、丹佛美术馆珍藏,后来涉足室内设计领域、商业空间设计领域。2016年11月21日去世,享年73岁。


内田繁设计生涯中获奖无数,其中包括:日本的设计类大奖“每日设计奖”、“商业环境设计奖”;艺术选奖文部大臣奖(2000年);*个以设计师的身份获得的紫授褒章(2007年)等。


主要设计作品:山本耀司的精品店系列、HOTEL IL PALAZZO、神户时尚美术馆、茶室“受庵•想庵•行庵”、Crest Tower系列内部空间、东洋旅店广岛等。


主要著作:《空间与日本人》(インテリアと日本人)、《家具之本》(家具の本)、《普通的设计》(普通のデザイン)、《Design  Scape》(デザインスケープ)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日本设计是如何走向世界的?

日本设计师一直与什么战斗至今?

作为一种文化力量,日本设计彰显了怎样的精神?

日本设计的价值是什么,它拥有一个怎样的未来?


本书作者内田繁先生以亲历者的身份,讲述了日本设计近六十年来的发展历程。

他在众多的设计师的作品中,

看到了他们的坚持和奋斗,

看到了遥远的战后设计史的残像与断片,

看到了他们与所处时代正面交锋的气慨,

看到了他们改变世界的决心和成果。


他告诉我们,设计既是一种职业也是一种商业,但不应该全都做成生意,

一切都是为了创造人类生活的真正幸福。


展开
精彩书摘

视觉传播与艺术总监


设计,通常是某个设计师的某个突出的设计会比较吸引人的眼球,但其实从沟通的角度来说,设计也应该是一项表现了整体风格,在某个指挥官的指挥下汇集了各种才能的一类工作。艺术总监就是为了提高设计技术、提高创造者的能力、汇集了多项才能的集合体,它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才被重视起来。艺术总监这个领域开始明确,开始有了独立的分支,并在东京奥运会的视觉传播中发挥了卓越的作用,表现了正由于总指挥的存在才带来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同时也是清晰易懂的沟通设计。


东京奥运会从诸多的意义来看都是打造了一个时代的事件。除了基础设施和设备以及城市规划方面,在平面设计和沟通设计方面也为之后的城市设计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为了举办奥运会,日本成立了设计委员会,以胜见胜为*高负责人,专门负责与奥运会相关的设计,以期达到设计上的整体和统一。其核心任务是“奥运会期间使用的东京奥运会标志”“重点运用5轮标志的5种颜色”,以及“字体的统一”,对视觉表现极端重视。


“奥运期间使用的东京奥运会标志”这项要求,通过指名竞标方式采用了龟仓雄策制作的标识。这是在一个大大的圆太阳下方配上了奥运标志的5个轮子以及“TOKYO 1964”文字的设计,白地与圆太阳的红色以及与金色字体的搭配,简洁有力而美观,对普通人来说也是非常容易记忆的图形。竞标审查委员会的成员都被此简洁易懂美观的标志所打动,一致同意采用这项设计。


“重点运用5轮标志的5种颜色”这项要求,被运用在了识别会场场区的色彩上,而“字体的统一”这个要求则用于馆场及配套设施的标志,*终决定日文字体采用“Gothic”,罗马字体采用“Neue Haas Grotesk”,都被登载在了“设计指南手册”上。这种罗马字体后来被改名叫作“Helvetica”,成为国际使用的标准字体,今天我们在公共场合看到的各种标识──如铁道、道路、机场等交通机关以及街上──都已经被应用,变成了设计行业的常识。这也得益于举办东京奥运会才能够普及。


东京奥运会对图标[pictogram]的采用十分积极,*次在厕所门上采用男女图标就起源于东京奥运会。当时设计委员会考虑到众多的外国人将要来观看比赛,就发明了人人都能理解的图标,让语言不通的外国人也能一目了然。 


在胜见胜的指挥下,山下芳郎及田中一光等十几人组成的设计师团队制作了图标。由于日本本身就是使用汉字这种象形文字的传统国家,还拥有叫作家徽这种优秀的设计历史。虽说西方各国也有各自的名门家徽,但风格与日本的家徽风格完全不同,西方的设计极具装饰性,然而并不简洁明快。日本传统设计的简明风格才令图标得以诞生,并在国际上获得了极高的评价,以至于东京奥运会之后的各届奥运会都延续了使用图标做标志的方法。









摘自“设计指南手册”   1964年 


各种指示性标志也是日本独创的。东京奥运会以前,标志上的文字通常都是*行是法文,作为对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男爵表示的敬意,接下来是英文,然后是主办国方的文字,但东京奥运会则把日文放在了*行。这是艺术总监胜见胜提出的建议,他认为观众的大多半都是日本人,日文应该放在*上面,然后应该是能让更多人理解的英文,然后才是法文,这个建议*终被采纳并得以实现。


参与上述这些平面设计的主要成员包括杉浦康平、田中一光、粟津洁、胜井三雄等新锐设计师们。


东京奥运会采用了龟仓雄策1961年[昭和三十六年]设计的图标,并由龟仓本人亲自设计海报。海报的略微细长的画面正中央是一轮美丽的圆太阳,并配置了奥运标志的五个轮子以及“TOKYO 1964”的字样。这些元素用活字排版制作的海报,无论是画面的简洁明了还是传递的力量感,以及美观的程度都令人惊叹。继*张海报之后,龟仓还设计了第二张和第三张。第二张海报是1962年制作的,采用了早崎治摄影的一张照片,是从正侧面拍摄的田径赛上起跑的一瞬间。第三张海报于1963年制作,采用了从正面拍摄的蝶泳照片。在那个年代,采用照片来做海报尚属新鲜事物,给人的冲击力也很强。东京奥运会以前,日本的海报从没有采用过照片,这也算是*次尝试。所有海报都令人想起龟仓在战前十分活跃时期,在日本工房创办的俱乐部杂志《NIPPON》中,以及以刊登中国新闻照片为主的杂志《SHANGHAI》和《CANTON》中的平面处理手法。


这三份海报在海外都获得了极高的评价,由此证明日本的设计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同时,三份海报都在波兰的华沙国际海报双年展中赢得了艺术特别奖。 


东京奥运会海报 



















东京奥运会海报

D:龟仓雄策,PD:村越襄,P:早崎治

1961年 

  


展开
目录

越过震后堆积如山的瓦砾


1 战后设计之启程── 20 世纪50 年代


2 在被占领的废墟下

8 进驻军的设计

8 美军家属房


18 设计运动之黎明期

18 日本设计委员会

23 优秀设计

24 纯色就更胜一筹吗


28 平面设计的集团化

30 日本宣传美术会

35 Graphic 55展


50 设计的社会性发展

50 G-MARK的启动

56 每日工业设计奖


59 战后的制造业与设计

59 1951年──日本的工业设计元年

64 工业改变了日本人的生活

66 开始出现工业设计师


2 对工业化社会的质疑── 20 世纪60 年代


78 高度成长的余波


79 战后时期早已结束

79 美式生活

82 新消费社会之形成

86 工业化社会的矛盾


87 世界设计大会


99 东京奥运会

102 梦想的超级特快列车

103 国立屋内综合竞技场──丹下健三

106 视觉传播与艺术总监


110 “PERSONA”小组展── 年轻人刮起的旋风

122 “空间到环境展”


132 室内设计的独立

135 呈现道德秩序的内部空间──岩渊活辉的出现

136 波普艺术带来的轻快的空间表现──境泽孝的挑战

138 极简主义与价值转换──仓俣史朗的活跃


144 典范的转换

144 震撼世界之年──1968年

145 激进主义──从工业化社会走向信息化社会


149 地下话剧与海报


155 日宣美解散


3 从工业化社会走向信息化社会── 20 世纪70 年代


162 战后终结

162 冲绳回归日本本土

164 中日恢复邦交正常化

165 日本列岛改造论

167 石油危机

168 政治道德改革


172 1970年大阪世博会

173 总体规划

174 从城市规划到总体规划

175 节日广场

177 代表未来城市的世博会与景观计划

178 冈本太郎与太阳塔,未来空间

180 节日广场的自动装置与艺术家的参与


181 企业策略与艺术总监

181 百货店变身街道──西武百货店的文化策略

187 从物质到现象──PARCO的形象策略

192 对美的追求── 资生堂的设计

197 梦幻物语──三得利的广告


205 雨后春笋般兴起的室内设计

210 藤江纺织物与北原进

212 吧尔康与内田繁、三桥育代

214 “收音机吧”与杉本贵志

217 “艺术收藏家之家”与植木莞尔

217 乱步凌房与森豪男


220 消失的混沌

222 内部研讨会

227 东京设计师空间与“ONE DAY ONE SHOW”


232 70年代的服装设计动向 —— 高田贤三与三宅一生


237 DECOMAS委员会与CI的普及


244 走向生活方式与个性化的工业

244 70年代的社会与工业的动向

247 团块世代的生活方式

251 制造商的组织能力与工业的变化

254 新游戏的诞生


4 设计多样性── 20 世纪80 年代


258 泡沫景气与泡沫时代

263 日常性的丧失─泡沫期的设计

269 变得更加多样的实验


271 错综复杂的平面设计

271 数字时代前夜

280 田中一光的牵引力

284 亚文化与杂志的盛行


291 不断挑战的室内设计

291 挑战多样性 ── 扩张时代的需求

304 Hotel IL Palazzo在设计方面的合作

314 “连续的时间”“被分割的时间”── 饮食空间与时装店

318 与服装设计师的对话

•三宅一生与仓俣史朗

•山本耀司与内田繁

•Commes Des Garcons 与河崎隆雄

•高田喜佐与三桥育代


328 推动文化的家具设计

328 家具东京设计师周1988

331 家具设计于日本人的意义


334 走向世界的服装设计

340 被创作的流通与工业

340 新流通方式的抬头

343 无印良品与AXIS

349 被组织化的工业


5 在环境时代生存的设计── 20 世纪90 年代到21 世纪10 年代


356 后泡沫期社会的设计


358 看向日常的眼光


360 三宅一生的周边产品

360 褶皱革命

362 探求制衣原点诞生的服装


365 不断扩大的平面设计师的领域

365 数字时代兴盛之中

368 商品开发与传媒设计


373 地方主义与全球主义之间

373 从茶室看到的

376 米兰家具展的价值是什么


380 环境时代的新工业

381 可持续性与通用性

388 自由设计师们的建议


394 后泡沫期的城市与设计

394 不断变化的东京风景

398 地区开发与设计总监


401 战后设计贯穿了什么

401 “SO+ZO展”的意义


终章 以人为本的设计


410 何谓设计

410 设计与人类文化学

411 脱离物质至上主义

414 从“物质逻辑”到“关系逻辑”


416 21世纪设计的应有姿态

417 “弱小”感觉的设计

418 变化 • 细微 • 当下

420 今后的设计

人类 • 社会共同体 • 关系

设计 • 信息 • 印象

设计 • 环境 • 技术


结束语 从“无常观”到“无常美观”


452 “美”是一种哲学

454 何谓“侘”之样式


附录

460 图片版权说明

462 中译人名索引

501 参考文献

502 日本年号与公历对照表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