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清宫档案秘闻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8034081
  • 作      者:
    冯伯群,屈春海主编
  • 出 版 社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8
收藏
编辑推荐
该书稿的作者均为第yi历史档案馆的研究员,长期从事清宫研究,从中获得了珍贵的历史资料,以小故事的形式写出来,由于故事来自档案资料,具有真实性和不可复制性,加上真实的实物照片的衬托,使人能通过通俗的文字对照图片更加直观地了解一个真实的清宫。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历史资料,该书出版后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和好评。
展开
作者简介
屈春海,生长于北京市海淀区,大学本科学历。1969年初服役于中国民航沈阳管理局第十飞行大队。1974年复员分配到中央档案馆。现供职于中国第yi历史档案馆任整理编目部副主任研究馆员;北京市文保文物坚定中心特聘文物鉴定专家、中国文物学会培训高级讲授专家。先后从事图书管理、历史档案征集鉴定、明清档案整理著录工作多年。著作:《外国人镜头中的八国联军——辛丑条约拜年图志》《清代中国与东南亚各国档案史料汇编》《外务部中英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等。
冯伯群,原《中国档案报》《中国档案杂志》总编辑,中国第yi历史档案馆研究馆员,中国第yi历史档案馆副馆长,已退休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主要讲述清宫档案中的一些小故事,作者均为第yi历史档案馆的研究人员。他们从事档案研究几十年。潜心研究和挖掘历史史实,在研究中撰写出一篇篇脍炙人口的小故事,让人们皇宫秘档中了解一个真实的清宫历史,使读者更加清楚,电视剧里面的哪些是演绎的,哪些是历史真实的,哪些史实依旧存在着争议。本书内容除了尘封百年的原始秘档外,还配有许多鲜为人知的珍贵照片,这些照片均为作者亲自拍摄,给读者感悟到真实的宫廷文化。对读者了解清史、研究清史都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以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
精彩书评
具有唯yi性、不可复制性、真实性,档案的保密性,使该书出版了几本后就不再出版,因此弥足珍贵,对研究清宫历史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
展开
精彩书摘
为爱痴狂的顺治


陈宜耘德国来华传教士汤若望曾这样描述顺治皇帝:“他心内会忽然间起一种狂妄的计划,而以一种青年人的固执心肠,坚决施行。如果没有一位警告的人乘时刚强地加以谏止时,一件小小的事情,也会激起他的暴怒来,竟致使他的举动如同一位发疯发狂的人一般……”这样的描述比《大清世祖章皇帝实录》中的顺治皇帝更为形象、具体。纵观顺治皇帝短暂一生的痴狂举动,便证明了汤若望的记载是可信的。而顺治皇帝不顾一切、如醉如痴地爱上董鄂妃更是好的例证。
清代皇帝的婚姻关系着大清国的尊严和皇家的血脉,皇帝自己不能做主,这无疑注定顺治皇帝不可能自寻称心如意的伴侣。但是,在顺治皇帝见到其同父异母的弟弟襄亲王博穆博果尔之妻——董鄂氏之后,这一切“清规戒律”就被抛到九霄云外,两人一见钟情,难舍难分,爱情的烈焰在熊熊燃烧,顺治皇帝因情而达到丧失理智的境地。作为皇帝,他已不考虑政治上的需要,也不遵从母亲孝庄太后的意图,更无暇顾及董鄂氏弟媳的身份及宫内种种非议和道德伦常,他的心中只有一个人——董鄂氏。自古以来,满族就有这样的习俗:哥亡弟可娶其嫂为妻,弟亡哥可取其弟媳为妻。但在汉人的传统文化中,这却是大伤风化之事。顺治皇帝出身满族贵族,如此作为,也是情有可原。顺治皇帝毫不掩饰自己的爱慕之情,就是在其弟博穆博果尔面前,也仍与董鄂氏眉目传情,举止过分亲昵。博穆博果尔平日在外带兵打仗,对宫里传出的事亦有所耳闻。有次回来,他亲眼所见,感到异常愤怒和羞辱。虽身为顺治的弟弟,但顺治是当朝的皇帝,因此所有的怒火与怨恨只能发泄在妻子董鄂氏身上,也借此向皇帝哥哥讨个公道,希冀制止事态发展。谁能料到,顺治皇帝没有听完其弟的申诉,竟暴跳如雷,冲向前,打了他一个响亮的大耳光。顺治十三年(1656)七月,博穆博果尔含恨气郁而死。爱情之火使顺治皇帝热血沸腾、不择手段,把仅为丈夫守了二十七天丧的董鄂氏接入宫中,并立为贤妃。至此,顺治皇帝如愿以偿,终与自己心爱的人朝夕相伴了。董鄂妃像
在美女成群的后宫,顺治皇帝为何如此痴迷董鄂妃?董鄂妃是满族正白旗内大臣鄂硕之女,自幼颖慧过人,不仅天生丽质、美貌出众,而且善解人意、雍容大度,可以说是一个美丽、智慧而又不张狂的女子,这正是顺治皇帝所欣赏的性格。董鄂妃与顺治皇帝四年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便是其品德、才智的好注解。他们夫唱妇随,心心相印,董鄂妃常陪伴皇帝批阅奏章到深夜,为其展卷研墨,侍奉茶点。在皇帝心绪烦乱、犹豫难决时,董鄂妃总是以过人的聪明才智,为其指点迷津,排忧解难。顺治皇帝在清初政坛的诸种积极作为,可以说也有董鄂妃的一份功劳。不仅如此,董鄂妃还想方设法妥善处理与皇帝身边人的关系。特别对婆婆孝庄太后,就像身边的侍女一样,无微不至地关心、照顾着饮食起居,使孝庄太后难以挑剔。在顺治的皇后——孝惠皇后病重期间,本是董鄂妃在顺治皇帝面前争宠的良机,而她却一心为皇后侍奉汤药,丝毫未见取代其位置的野心。皇后病愈后,董鄂妃仍嘘寒问暖,与其情同姐妹。平素,董鄂妃的装扮也是简单、低调,从不披金戴银、夺人眼目。她对宫里其他妃嫔和太监也是宽厚仁慈,一如顺治皇帝所述:“宽仁下逮,曾乏织介嫉意。善则称奏之,有过则隐之,不以闻。于朕所悦,后亦抚恤如子,虽饮食之微有甘者,必使均尝之,意乃适。宫眷属,大小无异视,长者温呼之,少者姊视之,不以非礼加人,亦不少有猝侯。故凡见者,蔑不欢悦,蔼然相视。”在后宫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董鄂妃顾全大局,化解矛盾,深得人心。
董鄂妃集“三千宠爱在一身”,自然也就不足为奇了。入宫仅四个月,便从贤妃跳过贵妃一跃而为皇贵妃。不仅如此,顺治皇帝还按照册封皇后的大礼“颁诏天下”。董鄂妃每走近皇帝一步,都是他们爱情的一次升华。随着一阵嘹亮的婴儿啼哭声,董鄂妃与顺治皇帝的爱情结晶——皇四子麟儿,喜降人间。此时,拥有娇妻和爱子的顺治皇帝真是世界上幸福的人了。但是,好景不长,三个月后,他们的麟儿不明原因地死去。死因目前尚无史料记载,至今仍为疑案。顺治皇帝悲恸欲绝,破例封这位仅活了一百零四天的儿子为荣亲王,以寄托他无限的哀思。然而,祸不单行,一场更大的悲剧随后爆发。
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董鄂妃因病不治而死。失去爱子,对顺治皇帝已是沉重一击,而董鄂妃的离去,无疑更是雪上加霜。“洞房昨夜春风起,遥忆美人湘江水。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一切都好像发生在昨天,梦里还与爱妃游历江南,欣赏湖光山色,此时,顺治皇帝却孤独一人,眼前的一切已是物是人非了。爱情之火骤然熄灭,顺治皇帝的世界也随之灰暗无光,一切都没有了往日的生气。由于极度悲哀,顺治皇帝“竟致寻死觅活,不顾一切,人们不得不昼夜看守他,使他不得自杀”。哀莫大于心死,痛失爱妃的顺治皇帝,万念俱灰,无法临朝理政。按照规定,每遇有皇帝或皇后薨逝,由临时理政者用蓝笔批答,谓之“蓝批”。但仅限于守制的二十七天内,逾期仍恢复皇帝朱批。而顺治皇帝竟使“蓝批”文件持续四个月之久。作为一国之君,顺治皇帝能号令天下、一呼百应,却无力保护自己的爱妻(顺治皇帝早已将董鄂妃视为皇后),挽回她仅二十二岁的年轻生命,他无尽的哀痛与难以名状的悲愤无法言表。此时,也许只有一场空前绝后的葬礼,才能缓解他的一点哀痛,平息他的一丝悲愤。
顺治帝册立董鄂妃为皇贵妃的《诏书》
董鄂妃生前没能正式册封为皇后,实为顺治皇帝平生一件憾事。此时,面对亡妻,他已无所畏惧、无所顾及了。遂下令追封爱妃为“端敬皇后”,并命令诸位文臣拟奏谥号。几经增改,其谥号为“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共计十二个字。而清太宗皇太极的谥号也只十五个字,可见顺治皇帝用心良苦。随后,又命令词臣撰拟《端敬后祭文》,众多文臣连写三稿,顺治皇帝均不满意。后请来职位不高,但知晓内情的人,将顺治皇帝与董鄂妃生前生活细节写入祭文,字里行间流露出生者对死者的无限哀痛之情。顺治皇帝看后,不禁感慨万千,潸然泪下,并因此提拔了祭文的撰写者。
董鄂妃的葬礼在景山寿椿殿举行,顺治皇帝陪伴亡妻从临时灵堂承乾宫一直走到景山寿椿殿。在这支声势浩大的队伍中,抬棺者全是位居极品的八旗显贵,后妃们在一旁悲痛不已、啼哭不止,顺治皇帝特谕“内大臣命妇哭临不哀者议处”,可以想象当时恸声大作的壮观场面。顺治皇帝信奉佛教,他按照佛教的礼仪,为爱妻超度亡灵,寻找安身立命之所。当时“景山启建大道场,千坛、金刚坛、梵网坛、华严坛、承乾宫水路坛、一百零八员僧,香灯净洁;大小官员,上下人等,打鼓吹笛,手忙脚乱”。如此法事进行了二十一天。接下来,便是火化尸体。顺治皇帝亲临现场,望着腾空升起的烈焰,他与董鄂妃的爱情也随之化为灰烬。他已没有眼泪,只求在佛祖的保佑下,爱妃在阴间安息、长眠。在顺治皇帝的心里,董鄂妃没有死,他们只是生活在阴阳不同的两个世界。于是,顺治皇帝下令“三十名太监与宫中女官,悉行赐死,免得皇妃在另一个世界缺乏服侍者”。三十条生命因皇帝的一道谕旨随董鄂妃的骨灰一同下葬了,而顺治皇帝对爱情的痴狂也由此达到了极点。为此,顺治皇帝在临终拟定的遗诏中承认“丧祭典礼概从优厚,然不能以礼止情,诸事太过,踰滥不经,是朕之罪一也”。
丧事处理完毕后,顺治皇帝的心情并未因此而平静。他痛不欲生,无法自拔,竟剃度出家,步入佛门,以脱于俗世。满族本应信奉萨满教,但自从顺治皇帝认识了临济宗龙派四世法师费隐容的法孙——憨璞聪,便如遇知音,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此为精神寄托而一发不可收拾。佛教给顺治皇帝的生活带来一丝希望,他沉重的精神负担和巨大的心理压力,暂时得到一些缓解。虽然顺治皇帝终又被拉回到尘世,但他的心却早已同董鄂妃的尸骨一道化为一缕清烟。仅四个月后,二十四岁的顺治皇帝即追随爱妻而去,到阴间再续前缘了。
为爱痴狂的顺治


陈宜耘德国来华传教士汤若望曾这样描述顺治皇帝:“他心内会忽然间起一种狂妄的计划,而以一种青年人的固执心肠,坚决施行。如果没有一位警告的人乘时刚强地加以谏止时,一件小小的事情,也会激起他的暴怒来,竟致使他的举动如同一位发疯发狂的人一般……”这样的描述比《大清世祖章皇帝实录》中的顺治皇帝更为形象、具体。纵观顺治皇帝短暂一生的痴狂举动,便证明了汤若望的记载是可信的。而顺治皇帝不顾一切、如醉如痴地爱上董鄂妃更是好的例证。
清代皇帝的婚姻关系着大清国的尊严和皇家的血脉,皇帝自己不能做主,这无疑注定顺治皇帝不可能自寻称心如意的伴侣。但是,在顺治皇帝见到其同父异母的弟弟襄亲王博穆博果尔之妻——董鄂氏之后,这一切“清规戒律”就被抛到九霄云外,两人一见钟情,难舍难分,爱情的烈焰在熊熊燃烧,顺治皇帝因情而达到丧失理智的境地。作为皇帝,他已不考虑政治上的需要,也不遵从母亲孝庄太后的意图,更无暇顾及董鄂氏弟媳的身份及宫内种种非议和道德伦常,他的心中只有一个人——董鄂氏。自古以来,满族就有这样的习俗:哥亡弟可娶其嫂为妻,弟亡哥可取其弟媳为妻。但在汉人的传统文化中,这却是大伤风化之事。顺治皇帝出身满族贵族,如此作为,也是情有可原。顺治皇帝毫不掩饰自己的爱慕之情,就是在其弟博穆博果尔面前,也仍与董鄂氏眉目传情,举止过分亲昵。博穆博果尔平日在外带兵打仗,对宫里传出的事亦有所耳闻。有次回来,他亲眼所见,感到异常愤怒和羞辱。虽身为顺治的弟弟,但顺治是当朝的皇帝,因此所有的怒火与怨恨只能发泄在妻子董鄂氏身上,也借此向皇帝哥哥讨个公道,希冀制止事态发展。谁能料到,顺治皇帝没有听完其弟的申诉,竟暴跳如雷,冲向前,打了他一个响亮的大耳光。顺治十三年(1656)七月,博穆博果尔含恨气郁而死。爱情之火使顺治皇帝热血沸腾、不择手段,把仅为丈夫守了二十七天丧的董鄂氏接入宫中,并立为贤妃。至此,顺治皇帝如愿以偿,终与自己心爱的人朝夕相伴了。董鄂妃像
在美女成群的后宫,顺治皇帝为何如此痴迷董鄂妃?董鄂妃是满族正白旗内大臣鄂硕之女,自幼颖慧过人,不仅天生丽质、美貌出众,而且善解人意、雍容大度,可以说是一个美丽、智慧而又不张狂的女子,这正是顺治皇帝所欣赏的性格。董鄂妃与顺治皇帝四年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便是其品德、才智的好注解。他们夫唱妇随,心心相印,董鄂妃常陪伴皇帝批阅奏章到深夜,为其展卷研墨,侍奉茶点。在皇帝心绪烦乱、犹豫难决时,董鄂妃总是以过人的聪明才智,为其指点迷津,排忧解难。顺治皇帝在清初政坛的诸种积极作为,可以说也有董鄂妃的一份功劳。不仅如此,董鄂妃还想方设法妥善处理与皇帝身边人的关系。特别对婆婆孝庄太后,就像身边的侍女一样,无微不至地关心、照顾着饮食起居,使孝庄太后难以挑剔。在顺治的皇后——孝惠皇后病重期间,本是董鄂妃在顺治皇帝面前争宠的良机,而她却一心为皇后侍奉汤药,丝毫未见取代其位置的野心。皇后病愈后,董鄂妃仍嘘寒问暖,与其情同姐妹。平素,董鄂妃的装扮也是简单、低调,从不披金戴银、夺人眼目。她对宫里其他妃嫔和太监也是宽厚仁慈,一如顺治皇帝所述:“宽仁下逮,曾乏织介嫉意。善则称奏之,有过则隐之,不以闻。于朕所悦,后亦抚恤如子,虽饮食之微有甘者,必使均尝之,意乃适。宫眷属,大小无异视,长者温呼之,少者姊视之,不以非礼加人,亦不少有猝侯。故凡见者,蔑不欢悦,蔼然相视。”在后宫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董鄂妃顾全大局,化解矛盾,深得人心。
董鄂妃集“三千宠爱在一身”,自然也就不足为奇了。入宫仅四个月,便从贤妃跳过贵妃一跃而为皇贵妃。不仅如此,顺治皇帝还按照册封皇后的大礼“颁诏天下”。董鄂妃每走近皇帝一步,都是他们爱情的一次升华。随着一阵嘹亮的婴儿啼哭声,董鄂妃与顺治皇帝的爱情结晶——皇四子麟儿,喜降人间。此时,拥有娇妻和爱子的顺治皇帝真是世界上幸福的人了。但是,好景不长,三个月后,他们的麟儿不明原因地死去。死因目前尚无史料记载,至今仍为疑案。顺治皇帝悲恸欲绝,破例封这位仅活了一百零四天的儿子为荣亲王,以寄托他无限的哀思。然而,祸不单行,一场更大的悲剧随后爆发。
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董鄂妃因病不治而死。失去爱子,对顺治皇帝已是沉重一击,而董鄂妃的离去,无疑更是雪上加霜。“洞房昨夜春风起,遥忆美人湘江水。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一切都好像发生在昨天,梦里还与爱妃游历江南,欣赏湖光山色,此时,顺治皇帝却孤独一人,眼前的一切已是物是人非了。爱情之火骤然熄灭,顺治皇帝的世界也随之灰暗无光,一切都没有了往日的生气。由于极度悲哀,顺治皇帝“竟致寻死觅活,不顾一切,人们不得不昼夜看守他,使他不得自杀”。哀莫大于心死,痛失爱妃的顺治皇帝,万念俱灰,无法临朝理政。按照规定,每遇有皇帝或皇后薨逝,由临时理政者用蓝笔批答,谓之“蓝批”。但仅限于守制的二十七天内,逾期仍恢复皇帝朱批。而顺治皇帝竟使“蓝批”文件持续四个月之久。作为一国之君,顺治皇帝能号令天下、一呼百应,却无力保护自己的爱妻(顺治皇帝早已将董鄂妃视为皇后),挽回她仅二十二岁的年轻生命,他无尽的哀痛与难以名状的悲愤无法言表。此时,也许只有一场空前绝后的葬礼,才能缓解他的一点哀痛,平息他的一丝悲愤。
顺治帝册立董鄂妃为皇贵妃的《诏书》
董鄂妃生前没能正式册封为皇后,实为顺治皇帝平生一件憾事。此时,面对亡妻,他已无所畏惧、无所顾及了。遂下令追封爱妃为“端敬皇后”,并命令诸位文臣拟奏谥号。几经增改,其谥号为“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共计十二个字。而清太宗皇太极的谥号也只十五个字,可见顺治皇帝用心良苦。随后,又命令词臣撰拟《端敬后祭文》,众多文臣连写三稿,顺治皇帝均不满意。后请来职位不高,但知晓内情的人,将顺治皇帝与董鄂妃生前生活细节写入祭文,字里行间流露出生者对死者的无限哀痛之情。顺治皇帝看后,不禁感慨万千,潸然泪下,并因此提拔了祭文的撰写者。
董鄂妃的葬礼在景山寿椿殿举行,顺治皇帝陪伴亡妻从临时灵堂承乾宫一直走到景山寿椿殿。在这支声势浩大的队伍中,抬棺者全是位居极品的八旗显贵,后妃们在一旁悲痛不已、啼哭不止,顺治皇帝特谕“内大臣命妇哭临不哀者议处”,可以想象当时恸声大作的壮观场面。顺治皇帝信奉佛教,他按照佛教的礼仪,为爱妻超度亡灵,寻找安身立命之所。当时“景山启建大道场,千坛、金刚坛、梵网坛、华严坛、承乾宫水路坛、一百零八员僧,香灯净洁;大小官员,上下人等,打鼓吹笛,手忙脚乱”。如此法事进行了二十一天。接下来,便是火化尸体。顺治皇帝亲临现场,望着腾空升起的烈焰,他与董鄂妃的爱情也随之化为灰烬。他已没有眼泪,只求在佛祖的保佑下,爱妃在阴间安息、长眠。在顺治皇帝的心里,董鄂妃没有死,他们只是生活在阴阳不同的两个世界。于是,顺治皇帝下令“三十名太监与宫中女官,悉行赐死,免得皇妃在另一个世界缺乏服侍者”。三十条生命因皇帝的一道谕旨随董鄂妃的骨灰一同下葬了,而顺治皇帝对爱情的痴狂也由此达到了极点。为此,顺治皇帝在临终拟定的遗诏中承认“丧祭典礼概从优厚,然不能以礼止情,诸事太过,踰滥不经,是朕之罪一也”。
丧事处理完毕后,顺治皇帝的心情并未因此而平静。他痛不欲生,无法自拔,竟剃度出家,步入佛门,以脱于俗世。满族本应信奉萨满教,但自从顺治皇帝认识了临济宗龙派四世法师费隐容的法孙——憨璞聪,便如遇知音,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此为精神寄托而一发不可收拾。佛教给顺治皇帝的生活带来一丝希望,他沉重的精神负担和巨大的心理压力,暂时得到一些缓解。虽然顺治皇帝终又被拉回到尘世,但他的心却早已同董鄂妃的尸骨一道化为一缕清烟。仅四个月后,二十四岁的顺治皇帝即追随爱妻而去,到阴间再续前缘了。
展开
目录
目录


从顺治到宣统的清帝
崇尚节俭的几位清朝皇帝冯伯群1
清帝亲耕先农坛刘毓兴11
顺治遗诏冯伯群17
为爱痴狂的顺治陈宜耘24
从实践中求真知的康熙冯伯群29
康熙举贤纳士修《明史》丁进军32
康熙的一次郊游王澈35
康熙与天花胡忠良38
反对迷信的康熙冯伯群45
康熙拒绝补药冯伯群49
康熙培育了“京西稻”冯伯群52
学贯中西的康熙冯伯群54
康熙与孝庄太后陈宜耘60
幽默康熙风趣写朱批冯伯群64
康熙立储雍正继位冯伯群68
康熙·乾隆·白洋淀刘桂林73
乾隆与番薯王玲77
乾隆与雍和宫“腊祭”刘诺81
乾隆朝贪污大案为何屡禁不止吕坚86
嘉庆重惩私雕印信侵渔胥吏童永纪91
嘉庆朝太监聚赌被重责潘俊英93
嘉庆耕成闹剧张玉99
奕、奕的皇位之争王光越101
迷信愚昧的统治者葛会英105
昆明湖里练海军哈恩忠109
爱看报的溥仪谢小华113
清廷重大案件
雍正朝鄂尔泰铁拳惩治人贩子哈恩忠119
乾隆朝内务府银库“低潮银两”案刘诺124
嘉庆朝兵部行印失窃案刘桂林129
道光朝紫禁城盗书案刘诺132
清朝最大科场舞弊案李国荣137
鲁迅祖父周福清科场作弊案李国荣141
紫禁城内外
戒备森严的紫禁城关精明146
清宫的出入证——腰牌杨永占153
紫禁城内的建福宫花园高换婷155
皇帝祝寿在宫中刘若芳159
冬至也是大节日刘若芳161
紫禁城里过大年刘若芳163
清宫选秀女王澈167
建立祭先蚕礼仪制度童永纪175
禁城之外的皇家道观——大高殿高换婷180
辱国印记的“袖珍”居庸关高换婷184
皇家虎城刘桂林189
郊劳台谢小华192
正阳门大修刘诺196
京师大学堂的创办傅育红204
晚清时期建造的驻外使馆沈原206
大清红十字会创立始末刘诺212
农事试验场刘燕221
清末北京西苑的御用铁路刘燕226
清政府在海外秘密通缉康有为王玲230
远航欧洲的清末海军哈恩忠234
俄国特使眼中的大清帝国王玲237
清宫档案里的故事
孝庄太后下嫁李国荣241
香妃之谜秦国经247
为乾隆秘密“选美”的臣子童永纪249
洋人为乾隆刻版画谢小华252
和尚混进紫禁城张玉256
咸丰传世冠服稀少之谜童永纪258
杭州织造为宫廷织办服饰用品马德玲261
清代保镖哈恩忠265
清代毒箭哈恩忠269
清宫里的姥姥杨永占276
清宫门窗用纸郭春芳278
风流才子纪晓岚吕坚280
京剧名角儿进皇宫杨永占285
昆明湖畔的“牛郎”与“织女”王澈289
赛金花逼死妓女案真相刘桂林292
美国小姐为慈禧画像刘桂林295
溥仪“小朝廷”时期颐和园的对外开放高换婷299
北京—巴黎汽车拉力赛屈春海303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