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公正何以难行:阻碍正义的心理之源:the new science of criminal injustice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219799
  • 作      者:
    (美)亚当·本福拉多(Adam Benforado)著
  • 出 版 社 :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
收藏
编辑推荐

☆深受媒体和读者好评

·《纽约时报》畅销书(New York Times Bestseller)

·名列Audible.com的非虚构榜排名榜首

·入选国外网站月度非虚构图书和Goodreads月度图书

·科克斯书评(Kirkus Reviews)和图书馆学刊(Library Journal)、著名的大众科学资讯杂志《新科学家》(New Scientist)等对本书赞誉有加。

 

☆荣获多项法律、心理学领域的写作大奖

·2017年美国法学-心理学学会年度图书。

·法律写作领域深有影响的“绿袋法律标杆写作奖”(Green Bag Exemplary Legal Writing)

·美国科学作家协会(NASW)颁发的社会科学新闻奖(Society Journalism Awards)荣誉奖

·正义社会媒体奖(Media for a Just Society Awards)决选

 

☆多位科学领域的名家认可

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

未来学家丹尼尔·平克、神经医学家大卫·伊格曼、

沃顿商学院教授亚当·格兰特、认知科学家森舸澜等鼎力推荐。

 

☆ 视角新锐,论题深刻

借鉴心理学、神经科学的新成果,剖析司法案件错判的成因。

挑战刑事司法体系的基本预设,分析法律体系在科学基础上的缺陷。

揭示人类内心中隐藏的偏见,挖掘引发司法不公的心理根源。


展开
作者简介

作者:[美]亚当‧本福拉多(Adam Benforado)

美国德雷塞尔大学法学教授,曾在耶鲁大学和牛津大学学习,哈佛大学法律,曾担任联邦上诉法院的法官助理,Jenner&Block(简博)事务所合伙律师。他发表过大量学术文章和书摘,在《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高等教育纪事》《美国学者》和《波士顿评论》也发表过专栏和论文。

 

译者:刘静坤

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教授,法学博士、博士后。曾任蕞高人民法院法官、代理审判长,曾挂职云南省公安厅厅长助理。参与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严格实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改革等改革项目。出版《The Exclusionary Rule of Illegal Evidence in China》《证据审查规则与分析方法》《法庭上的真相与正义》《中国非法证据排除制度》《犯罪重建》《司法错误论》等著作、译著二十余部,发表文章百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通过引入心理学、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剖析司法案件错判的成因。作者结合了大量科学研究和实际案例分析指出:现有的法律理论和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人们在认知、记忆和判断上的天然缺陷,刑事司法系统的诸多基本假设缺乏科学证据的支持。

在大量的科学研究及案例支持下,本福拉多表明了:刑事审判体系并不是一个严密稳固的系统,而是一系列功能失调的部门集合。不公正的要素已经扎根在法律体系当中,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诉讼结果。

本书涵盖了司法审判中的10个角色身份——被害人、警察、犯罪嫌疑人、检察官、陪审团、证人、法官、公众、罪犯;从科学角度提出了诸多富有创建、引人深思的论点,并为未来的司法改革提出了详尽可行的解决方案。


展开
精彩书评

在这部重要、深刻的处女作中,本福拉多借鉴了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发现,揭示了警察、陪审员和法官通常是凭直觉,而不是靠确凿的事实来进行判断……这项新的研究挑战了法律体系大多数关键方面的基本假设,包括目击证人记忆、陪审团评议、警察程序和刑事惩罚……这是一个原创的、引人深思的论点,颠覆了我们长久以来珍视的信念——法律能带来公平正义。

  ——科克斯书评(Kirkus Reviews)

这本书表明,美国的刑事司法根本不是一个系统,而是一系列功能失调的部门,它们做出有偏见的决定,降低社会的安全性。本福拉多熟练地分析了实际案例和心理学、神经科学领域的蕞新研究,为进行更广泛的司法改革而辩护……这是一次对当今刑事司法系统的精彩批评。

——图书馆杂志(Library Journal)

本福拉多认为,刑事司法中的大多数错误都是由于没有考虑到人类认知、记忆和决策的弱点……这是法律界的每个人都应该读的一本书,其他的读者也应该读, 因为这本书既讨论法律上的不公正,也涉及了日常行为混杂不清的特质。

——新科学家杂志(New Scientist)

本福拉多在广泛的科学研究的支持下,在本书中提出了一个令人信服的观点……本福拉多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刑事司法系统的基本假设缺乏科学证据的支持……他也提醒我们刑事司法实践偏离其预设目标有多远。

——Pop Matters

 

这项富有洞见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令人深感不安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刑事不公”的体系绝对不应被容忍,这本书提供了人道、合理的方法,用以治愈这个体制内一些弊病。

——诺姆·乔姆斯基(Noam Chomsky)

在对美国刑事司法系统的这一挑衅性批评中,亚当·本福拉多提出了合理的质疑,证明了不公正的结果不是悲惨的例外,而是常态,而人类心理是罪魁祸首。本福拉多将前沿研究与对现实生活案例的洞察结合在一起,向人们展示了我们隐藏的偏见如何破坏法律对公平和平等的保障,并提供了急需的解决方案。

——菲利普·津巴多,《路西法效应》作者

这是一本写得很漂亮的书,既引人入胜,又很重要——它融合了心理学研究、法律知识和引人入胜的叙事。如果你想知道为什么法律体系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本福拉多对人类心理和法律之间关系的见解将会启发你——并让你对未来充满希望。

——亚当·奥特(Adam Alter),社会心理学家

本福拉多让我们意识到每个人的判断都有许多不完美之处。他以惊人的知识温和地实现了这一目标。了解我们潜意识中的偏见以及利用这些偏见的司法系统是何等吸引人,又是何等令人不安。但他更进一步:他提供了可获得的解决方案。

——杰夫·霍布(Jeff Hobbs)

与经济学或哲学等领域不同,司法理论和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神经科学和社会心理学中关于人类思维的相关发现。这本及时而重要的书可以帮助我们将我们的刑事司法系统带入21世纪。

——森舸澜(Edward Slingerland),哥伦比亚大学亚洲教授


展开
精彩书摘

如果我们没有通过数以千计的科学研究、大量模拟证人实验和真实的案例,最终形成有关记忆问题的清晰认识,就不会意识到:对证人记忆的依赖原来是如此让人担忧的。

例如,大量证据表明,目击证人的辨认结论经常是不准确的。当真正的罪犯和无辜的陪衬者一同接受列队辨认时,有1/3的证人不能指认出嫌疑对象;而在那些指认出嫌疑对象的证人中,又有约1/3的证人错误指认了陪衬者。如果你是真正的罪犯,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因为这意味着你在列队辨认中被指认出来的概率只有50%。不过更令人担忧的是,如果真正的罪犯并没有出现在列队辨认的名单中,证人错误指认出陪衬者的概率竟然达到50%左右(在此种情况下,证人原本不应当指认任何人)。此外,即使证人通过列队辨认成功地指认出犯罪嫌疑人,并不代表他们的辨认结论就是可靠的:当犯罪嫌疑人不在列队辨认名单中时,再让这些证人进行辨认,仍有一半证人指认了其他无辜的陪衬者。

 

我们许多人都非常相信自己的记忆。一个最耳熟能详的比喻是这样说的:记忆就像是摄像机。经年累月,我们的大脑积累了成千上万的图像和信息,我们如有需要,可以随时提取这些信息。当然,我们有时也会遗忘一些事情,有些图像会开始变得模糊。但是,当我们成功地回忆起这些图片或者录像,我们就会认为这些都是对此前所见的真实、准确的记录。

我们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拥有良好的记忆,我们也同样认为其他人也能够保持记忆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总而言之,我们非常相信记忆所具有的能力,并把它看作维系刑事司法系统的重要手段。

这种信任有一定的道理。在许多情况下,人的记忆是打击犯罪的有效手段,我们对这一点深信不疑。例如,我们有回忆起某些人相貌的特殊能力。

不过,我们也都知道,人的记忆时常会出现问题。例如,我经常不能回忆起刚认识的新朋友的名字,经常忘记刚看到的填字游戏的线索,经常在信誓旦旦地向妻子作出保证后却忘记要去商场购买何种物品。

与此同时,我又搞不懂为什么我能很容易想起大学时代经历的一些琐事,如《物种起源》是1859年首次出版,但却很容易忘记牙医的电话号码。又如,时隔多年之后,在伦敦东北一个地铁站,我一下子就认出了高一时储物柜与我相邻的那个女子,但是当我在学校附近的酒吧遇到上一学期选修我课程的学生时,我却怎么也对不上号。

由此可见,记忆的能力实际上根本不能与摄像机相提并论。具体说来,人类的感知力和注意力存在各种局限,记忆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这些局限的影响。我们实际上根本无法处理我们每时每刻不断接收的海量信息。仅仅是靠看到、听到或者闻到某些东西,我们并不能产生具体的记忆,事后也很难回忆起这些事情。

 

对记忆的依赖可能面临诸多问题,我们不仅难以理解有些事情的含义,而且会经常忘记一些事情;与此同时,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记忆会受到动机、期望和经验等因素等影响。因此,对同一个事件,不同的人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记忆。

记忆形成之后,并非稳定不变,而经常会发生程度不同的改变。记忆的构建过程,非常类似于拼图游戏:我们集齐所有的拼图碎片,然后基于我们的背景知识、预期和信念将它们在空白板上拼接起来,直至形成完整有用的拼图。但当我们试图回忆某些事情时,我们并非只在记忆仓库中盲目地寻找记忆碎片,而是一边去搜寻记忆,一边去编排各种记忆碎片。

……

在许多案件中,虚假的记忆并不是凭空捏造,而是契合我们的预料或者预期并合乎逻辑的事实描述。我们可能会记起曾经对某个同事最终失败的项目提出过质疑,或者记起曾经在某晚目睹的醉酒驾车事故中听到驾驶员含糊不清的谈话。这些联想出来的所谓“记忆”,为我们提供了有价值的事实描述,并且促使我们对希望相信的事情形成内心确信。

如果我们认真研究这些实验结果,就会发现,人们对事件记忆的准确性只有80%左右。换言之,约有1/5的细节信息都是错误的。不过,问题不仅在于我们对事件的记忆存在错误,还在于我们对自己的错误记忆非常确信。一项研究显示,约有1/4的虚假记忆曾得到完全的确信。你应当还记得,被害人在辨认出约翰·杰里米·怀特时,内心“几乎完全确信”他就是作案人。她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呢?基于“后见之明”,有些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她当时已经是74岁的高龄,其在遭到攻击时并没有佩戴眼镜。现场室内唯一的光亮来自隔壁橱柜昏暗的灯光。作案人离开现场之前,丢给她一个枕头并警告她:“拿着这个枕头挡住脸,在我离开之前不许拿开。”研究显示,证人的视力、年龄、观察时间和距离以及现场亮度等因素,都会影响证人记忆的准确性。


展开
目录

导言 如何实现公正? / 刘静坤

序言

第一部分 侦查

第一章  被害人:无处不在的身份标签

第二章  警察:危险的供述

第三章  犯罪嫌疑人:犯罪心理

第二部分 审判

第四章  检察官:违反规则

第五章  陪审团:旁观者的视角

第六章  目击证人:记忆的偏差

第七章  专家证人:如何编造谎言

第八章  法官:裁判员还是激进派

第三部分 刑罚

第九章  公众:以牙还牙

第十章  罪犯:扔掉监狱的钥匙

第四部分 变革

第十一章  挑战——我们要克服哪些困难

第十二章  未来——我们将何去何从

鸣谢

关于资料来源的说明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