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江南美丑:孙正阳传
0.00     定价 ¥ 4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208158047
  • 作      者:
    忻鼎亮
  • 出 版 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6-01
收藏
编辑推荐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孙正阳先生素有“江南美丑”之称,曾获第六届中国京剧艺术家终身成就奖。孙正阳先生自幼学戏,功底扎实,在表演上做到兼容并包,谐而不俗,形成了具有个性的表演风格。他戏路宽广,善于刻划人物内心,塑造的角色“丑而不丑”,诙谐雅致,故得“江南美丑”之誉。代表性剧目有《海周过关》《秋江》《挡马》《凤还巢》《柜中缘》《法门寺》《小放牛》等。本书清晰记述了孙正阳从艺之路上的点点滴滴,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凸显了孙正阳先生“丑中见美”的艺术特色。读者读此书,不仅可领略孙正阳先生成就非凡的艺术人生,也可对传统京剧丑角艺术形成更深入的认识。

展开
作者简介

忻鼎亮,1945年生,1969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近代力学系,1981年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现任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资深京剧研究者。看戏已有60年历史,与许多名家有不同程度的交往,对京剧历史和发展有独到的见解,也参与一些京剧研究工作。著有《武旦奇葩:张美娟》;曾任《京剧文化词典》的常务编委,主持流派、演员、剧目等栏目的编写;并曾任《京剧小辞典》执行主编及霸州李少春纪念馆和戏曲大观园筹建文化顾问。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孙正阳先生的个人传记。本书从孙正阳先生从艺之路上的一个个小故事、所扮演的一个个角色开始讲述,彰显了孙正阳先生“丑中见美”的艺术特点,值得后辈学习和研究。

展开
精彩书摘

四、 多看,多学,多演

“看得多,学得多,演的多。”这是孙正阳老师总结毕生演艺经验时说的频率最高的一句话。也说明了一个最朴素的道理,艺术水平的提高主要就要靠这“三多”,孙正阳是这样走过来的,其他演员应该也无例外,真正的艺术大家都遵循着这一基本的理念。在学生时代,在初露头角的搭班时期,孙正阳把全部的青春年华都沉浸京戏之中,长年无休地实践着他的“三多”。我们可以全面地回顾和考量他“三多”的程度,其中包括量度、广度和深度。

多看的内容主要是指看戏(剧目)、看演员、看“玩意儿”。京剧剧目有数千齣之多,一个成熟的演员必须做到“戏熟”,常演剧目要轻车熟路,冷僻剧目也应大体了解。特别是丑行演员,更应熟悉全剧,为生、旦等主角做好顺畅的铺垫和配合。孙正阳在这一时期看的戏可称极多,特别是搭散班期间,几乎天天要换戏,所以,他把所有的空闲时间都用在背戏上。可以那么说,经搭班锤炼后的他,大体上能够做到,对于丑角戏,什么活都敢接,什么戏都敢应的本领。各个挑班的老板都乐意用他,这和他戏看得多,看得熟是完全分不开的。京剧是角儿的艺术,同一齣戏经不同的角儿演来就有不同的风采和不同的艺术魅力,所以,多看名角,多看“真玩意儿”则是提高演员艺术境界的重要途径。当时孙正阳虽然还不满二十岁,但看过的大角儿数量之多已非比寻常,享名全国的大牌演员大多数都留在他的印象之中。在学生时期在台下看“蹭戏”,饱览在上海走红的各大名角,那时仅是精彩的感性记忆,尚不能深入理解其精髓。而搭班时期在台上看,为了更好地傍好角儿,这时名家们的一招一式,甚至细微的表情,都深深地刻在孙正阳的记忆中。这与只是觉得好看的欢悦感就大大不同了,对艺术表演的内在感觉,对舞台美真谛的深层理解,这些对京剧的理性感受,在孙正阳身上日积月累,逐渐转化到他自己的表演能力上。他是一个领悟力很强,又肯动脑子力求上进的年轻演员,不断地在台下看、台上看使他吸取了足够的艺术养分,一个丑角新星就这样成长起来了。

多学的含义是指学戏、学艺、学做人。京剧演员讲究口传心授,学习不凭书本,全靠老师把剧情故事口述给学生,然后教他们如何用京剧的程式来表现剧中的人物,演绎口述的故事,这是戏校的正规教学。出科后的学习,就要花钱请老师一齣一齣地教,一般的演员都不能承受这样的代价,多数采用“偷学”的方法,就是在前台演出时,后台排戏时私下看,强行记,就靠这样把不会的戏看会学会。孙正阳在校学的戏很正规,学得多,也学得瓷实。搭班后,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经济能力请老师教戏,主要靠“偷学”。用他自己的话来说:那是只要有小花脸的戏,他都认真看,用心学,强行记,就凭着从小在戏班练就的看“私戏”的本领,硬是把多数的丑角戏,记了下来,学了下来,打下了成为全才丑角的数量上的基础。学艺比学戏(狭义上的戏)更难,京剧艺术基础是唱念做打舞等程式化的表演手法,深层的内涵体现在塑造人物的能力。孙正阳在校期间就是尖子,基本功都打得比较扎实,唱念做打无一弱项,但塑造人物的本领主要靠搭班时期的学习和感悟。他从小在台上就机灵善变,用行里的话来说,就是“会演戏”,而且,他演戏上心,肯琢磨戏理,很有创新精神。在搭班的这几年,与他合作过的角儿的艺术倾向,大多数都和他属于同一类型,特别是李玉茹、李慧芳等,都很擅长表演刻划剧中人物内心。孙正阳就这样边熏边学,渐渐养成了演毎齣戏都要研究戏理分析人物的习惯,提升了他成为优秀京剧演员的内在潜质。戏剧界一直流行着这样一句话:“要学演戏,先学做人”,就是说成为一个演员,除了应有普通做人的道德外,还要有艺德,即专业演员的舞台上的道德,京剧戏班的班规对此有具体的表述。在这一方面,孙正阳的表现是有口皆碑的,这除了他本质上具有良好的秉性外,还和他从小在这一点上学习和熏陶分不开的。上海戏剧学校十分强调艺德教育,孙正阳的业师刘嵩樵、罗文奎等更是这方面的楷模。出科搭班后,他很注重在台上的协作性和认真度。无论角色大小,他只要一上台,就必定全力以赴演出光彩,为主角做好铺垫。这就是孙正阳的一贯风格,也是众多的大角儿乐意聘用他的重要原因。

在演出多这一点上,当年的同龄演员中,几乎极少有人能与孙正阳相比,更不用说现在的京剧演员了。作一个粗略的统计,当年上海戏校的实习演出约有近千场,孙正阳出场次数至少应有八、九百场。进国营剧团前搭散班七年,平均一年三百场算是保守的估计。这样总共算来,一个二十岁左右的青年演员,演出量竟有近三千场之多!确实令人咋舌。有这样大的实践训练,演技怎会不长?艺事又怎能不迅速提高?更何况这些演出绝不是跑江湖的草台班,而是与许多大名家同台的高质量演出。在孙正阳这段演艺生涯中,同过台的大腕有梅兰芳、周信芳、筱翠花、谭富英、徐碧云、李玉茹、李慧芳、顾正秋、赵燕侠、杜近芳、关正明等,从现在目光看,个个都是超一流的艺术大师。这样的艺术熏陶,孙正阳在其中的受益是无法估量的。而且,他十分喜爱京剧,并不把唱戏仅当作谋生手段,而是毕生的兴趣所在。再者,他天分极既好,又善于学习,很快地把这些养份溶入到自身艺术素养中,迅速成名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五十年代初,孙正阳虽然才刚刚成年,却已是在舞台上摸爬滚打好多年的成名演员了,在江浙沪一带颇有影响。但他的发展前景还有许多未定因素,仍然不能摆脱为生计而演出的繁忙,而好好静下心来规划一下自己的未来。京剧的丑行不同于生、旦等行当,有许多自身的特点。它在舞台上通常不以主角身份出现,历来没有丑角独立挑班的(叶盛章以武丑身份挑班是唯一例外)。它的表演比较自由,规范化的约束比生、旦相对少的多,而且,流派的特征很不明显,师承的重要性和约束力也不像其他行当那么大。所以,丑角基本上就是傍角,他的成名和影响与所傍的角儿密切相关。傍角大体分傍生和傍旦两类,前辈名丑王长林专傍谭鑫培,他的《卖马》王老好、《问樵》的樵夫、《乌盆记》的张别古、《黄金台》的皂隶等均堪称一绝,谭鑫培离不开他,他也因老谭的声望久享盛名。孙正阳的特长更适合傍旦角,他的艺术成就取得主要关联着两个旦角,前期是顾正秋,后来更重要的是李玉茹(这些在以后的章节中还要详谈)。开始在舞台上相遇相识是缘分,有偶然性,后来长期磨合、研究、创新,这就是艺术相互补益的必然结果了。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耀眼童星

一、 家庭熏陶

二、 戏校生涯

三、 搭班锤炼

四、 多看、多学、多练


第二章 自成一家

一、 加入国营剧团

二、 适应新社会

三、 风华正茂

四、 立业成家



第三章 动荡年代

一、 风雨前夜

二、 非常年代

三、 成功塑造反角

四、 长艺苦海


第四章 艺术新境界

一、 老兵新声

二、 江南“美丑”

三、 漂泊异国



第五章 老骥伏枥

一、 退而不休

二、 与台北新剧团合作

三、 重排《十五贯》

四、 他的学生和家人们


第六章 丑中见美

一、 创新的艺术思想

二、 装扮的外形美

三、 能唱善念

四、 很会做戏

五、 至善的为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