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病者生存:疾病如何延续人类寿命:the surprising connections between disease and longevity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8689012
  • 作      者:
    (美)沙龙·莫勒姆(Sharon Moalem),(美)乔纳森·普林斯(Jonathan Prince)著
  • 出 版 社 :
    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
    2018
收藏
编辑推荐

1、疾病曾经拯救人类。疾病不是生物进化的bug,而是人类为抗击恶劣环境而进化出的一种生存技能,病毒、细菌、寄生虫也不是多余的存在。缺铁让中世纪的妇女和儿童逃脱了黑死病的侵袭,糖尿病则让我们的祖先从冰河世纪的寒冷中幸存下来,高胆固醇帮助热带地区深色皮肤的人高效合成人体所必需的维生素D……


2、新鲜有趣的知识。谈论人体与寒冷的关系时,作者讲到:斯特拉迪瓦里这样伟大的小提琴工匠为什么喜欢用生长于寒冷期的树木制造乐器以保证其音质上佳,以及一位德国的葡萄酒商希望葡萄能侥幸在晚秋时节多生长一段时间结果遭遇霜冻,后来却酿出了一种甘如蜂蜜的美酒——冰酒……这样的有趣典故信手拈来并且加上了生物学的解释。


3、怪才医生的处女作。本书作者是加拿大出生的科学家、医生、畅销书作家,曾获多伦多大学哲学博士和纽约西奈山医学院医学博士,被誉为神经遗传学领域年轻一代的后起之秀和领军人物。他专攻的领域为罕见疾病、神经遗传学和生物技术,他开办了两家生物技术公司,获得多项全球专利,并研发出治疗罕见疾病的药物。


4、实际生活指南,医学谣言粉碎机。本书讨论的问题至今仍是中国普遍关心的问题,比如铁元素、胆固醇、糖尿病、微生物、基因组等,也讨论了植物毒素、微生物、遗传和癌症等我们身边的话题。本书包含大量实际生活的例子和故事,也有大量健康与生活方面的智慧见解,帮你摆脱各种有关疾病和健康的谣言。


5、***全球畅销书,2007年出版至今一直荣登医学、生物、健康类普及读物排行榜前列。麻省理工学院的行为经济学教授丹·阿瑞里评价本书为“一场奇妙的旅程,莫勒姆博士用亲切、睿智、幽默的方式带领我们走过一场受益无穷的旅程”。《书目》杂志称本书作者“有孩童一般的好奇心,里里外外、仔仔细细地研究那些小的事情”。还有媒体评价它为“挑战你自以为的对疾病的认识”等。


展开
作者简介

沙龙·莫勒姆是多伦多大学哲学博士、纽约西奈山医学院医学博士,他专攻的领域为稀有疾病、神经遗传学和生物技术,他的学术研究和医学工作主要围绕进化、遗传、生物学和医学如何革命性地改变我们理解疾病的方式。莫勒姆博士著有《性与五感》《遗传》《重启DNA》等多部科普著作,曾任《阿尔茨海默病杂志》(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副主编,与人合伙创办了两家生物技术公司,并获得多项专利。他的临床遗传学研究帮助发现了两种罕见的遗传特征,以及一种新型的**化合物新药。


乔纳森·普林斯曾任克林顿政府的高级顾问和演讲稿撰写人,曾在科索沃战争期间负责管理北约的沟通战略。因其在改进政治广告方面的工作,美国《时尚杂志》(Esquire)在2005年将他评为美国聪明头脑之一。他致力于公共和环保事业,与美国参议院前议员约翰·爱德华兹及其女儿凯特一起编撰了《家园:我们生命的蓝图》一书。


译者简介

程纪莲,1988年生,山东莒南人。本科毕业于青岛大学外语学院英语专业,硕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现任职于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专注于翻译理论与实践、跨文化交流、中外文化对比研究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日光浴能够降低胆固醇吗?

为什么亚洲人喝酒容易脸红?

为什么天冷的时候我们想撒尿?

为什么地中海地区的人都有蚕豆病的遗传基因?

“绝命毒师”老白从蓖麻里面提炼出剧毒来是什么原理?

如果说进化是适者生存,为什么还有如此多的遗传病在进化的长河中繁盛不息?


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缺铁、贫血、疟疾、蚕豆病、线虫……这些我们连提都不愿提的负面字眼,实际上是生命进化过程中的独特奇迹。美国犹太裔医学博士沙龙·莫勒姆通过切身经历和扎实的研究为我们揭示了进化道路上那些神奇而令人惊诧的生命奇观——


血色素沉积症在中世纪黑死病爆发的年代里拯救了大量缺铁的儿童和妇女;

糖尿病帮助我们的祖先从冰河世纪的严寒中幸存下来;

胆固醇帮助热带地区深色皮肤的人带来人体所必需的维生素D;

高血压帮助从非洲移民或被贩卖到美洲的黑人在恶劣条件下合成更多的盐分和水分;

土豆、曼陀罗、小麦、苜蓿,为了抵御天敌进犯而进化出“毒素”……


《病者生存》深入研究了人类的进化史,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审视生存、人类的身体及我们对疾病的理解,揭示了在过去很多时候,正是遗传至今的疾病让我们的祖先在地球生存竞赛中占据了上风。


展开
精彩书评

一本引人入胜的新书……莫勒姆有一种把复杂的生物学变成迷人故事的才华。

——《身体与灵魂》(Body + Soul)


《犯罪现场调查》加《魔鬼经济学》加《比尔教科学》。

——《埃德蒙顿日报》(Edmonton Journal)


有趣、引人深思、便于阅读……这是一次不可错过的穿越人类进化历程的奇妙旅行。

——《落基山新闻》(Rocky Mountain News)


一本生动而充满热情的专著。

——《科克斯书评》(Kirkus Reviews)


医学史并非总是受到足够的关注,而这本书正好说明了为什么它不应该被忽视。

——《图书馆杂志》(Library Journal)


莫勒姆过去一定是这种孩子:他喜欢捡起一样东西,从里面、外面、每一个角度观察它。为什么还要问糖尿病、镰状细胞性贫血和耐抗生素感染是否有原因?人人都知道这类疾病是一种诅咒,一种惩罚,或者至少是坏运气,不是吗?另一方面,正如莫勒姆所指出的:如果每一种生物都以同样的两个准则运转——生存和繁衍——那么即使是我们日益同质化的社会曾努力攻克的疾病也有其存在的目的。因此,为什么会有高胆固醇疾病呢?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讲,也许正是这种趋势及大量其他疾病的存在,才使它们的宿主得以生存繁衍。这些问题或许能帮助科学家学会预测谁处于危险之中,并进行个体化干预,以预防或减少遗传病的影响。神经遗传学家莫勒姆与共同作者普林斯语言幽默,偶尔夹杂一些玩笑,举重若轻,这对读者而言无疑是幸运的。

——唐娜·查韦斯(Donna Chavez),《书单杂志》(Booklist)


莫勒姆是一位获得神经遗传学博士学位的医学生,他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比如为什么使人衰弱的遗传病在人类群体中持续存在?为什么我们要忍受衰老带来的一系列后果?他从进化论中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他出色地证明了每一种疾病对于携带遗传病的一种或两种等位基因的个体具有选择性优势。然而,上述观点并非他的原创,莫勒姆阐述的很多原理在其他著作中也被提到过,比如伦道夫·内瑟(Randolph Nesse)和乔治·威廉斯(George Williams)所著《为什么我们会生病》一书。无论是探讨血色素沉积症(一种会导致大量铁积累的疾病)、糖尿病还是镰状细胞贫血,他的结论总是趋于一致:每一种情况都有足够积极的进化优势来抵消负面的影响,而这一生物进化现象会不断重复。此外,莫勒姆擅长使用双关和幽默,他的轻松风格使得对这一话题并不熟悉的读者也能读懂这本书。

——《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展开
精彩书摘

人类是如何用血糖应对寒冷的?

(摘自本书第2章“血糖里隐藏的秘密”,第52—60页)


2002年7月,传奇棒球手特德·威廉斯(Ted Williams)刚刚去世,就被火速空运至美国亚利桑那州斯科茨代尔的一家温泉疗养中心。办理完登记手续,工作人员为他理了发、刮了胡子,还为他洗了个冷水浴。很显然,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温泉疗养基地,而是阿尔科生命延续人体冷冻实验室(Alcor Life Extension cryonics lab),威廉斯在此为可预见的未来做准备。据他的儿子说,他希望未来的医学能够帮助他起死回生。


阿尔科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将威廉斯的头部和躯体分离开来,并在他的头部钻了几个硬币大小的洞,然后将其冷冻在零下320华氏度(约合零下196摄氏度)的液氮溶液里(同时他的躯体也被储存在另一个冷藏箱中)。阿尔科实验室在其宣传册上宣称,到21世纪中叶,“成熟的纳米技术”就可能重新激活冷冻的人体,使其死而复生。但是,他们同时也申明:“人体冷冻术遵循一种‘后进先出’的原则,所以后来者会被优先复生,而先被冷冻起来的人则需要等待非常长的时间。”


所谓的非常非常长的时间,有可能是永远。很不幸的是,对于威廉斯和其他66具在阿尔科实验室中被极度冷冻的遗体来说,其人体组织对冷冻的反应并不太好。当水被冻结时,会膨胀变成小块锋利的晶状体。所以,当人体被冷冻时,血液中的水分也会被冻结,形成的冰碎片会刺破血液细胞,导致毛细血管破裂。这就好比冬天在没有暖气的房子里,水管中的水可能会引起水管破裂一样,唯一不同的是,血管破裂了没有人能够修理。


当然,人体无法在极端寒冷的环境中生存并不意味着我们的身体没有进化出多种方式来对抗严寒。事实上,我们的身体已经发生过这样的进化过程。你的身体不仅能够敏锐地意识到寒冷带来的危害,而且还拥有一整套的自然防御体系。回想一下,当你感到极度寒冷的时候,比如在一个寒冬腊月的早晨,为了观看阅兵式而一动不动地站立几个小时,抑或是坐着滑雪缆车穿过寒风呼啸的山间,你必然会开始瑟瑟发抖。发抖就是你身体的第一个应激反应。当你颤抖的时候,增加的肌肉活动会消耗你肌肉里的糖原以产生热量。而接下来身体发生的反应就没那么明显了,但是你仍然能感知到这种影响。还记得手指和脚趾的刺痛感和麻木感吗?这是一种特别不舒服的感觉,也是你身体下一步的应激行动。


你的身体一旦感觉到寒冷,就会收缩四肢稀疏的毛细血管网,首先是手指和脚趾,然后就是胳膊和腿。随着毛细血管壁的收缩,血液会被挤压出来,并被推向身体的躯干部分。尽管这样做有四肢被冻伤的风险,但却能为你身体的重要器官提供一个“温水浴”,使它们保持在一个相对安全的温度。这就是人体天然的“舍车保帅”原则——必要时舍弃四肢,保全身体的重要脏器。


对于祖祖辈辈长期生活在特别寒冷的气候中的人而言,比如挪威渔民或者因纽特猎人,这种对寒冷的自主生理反应进一步得到了进化和完善。在寒冷的环境中待了一段时间之后,你手中收缩的毛细血管会短暂地扩张,在它们再次收缩使血液回流至主要脏器中之前,会将一股温暖的血液输送到你麻木的手指和脚趾。这种间歇性的周期性收缩和释放被称为“刘易斯波”(Lewis wave)或“猎人反应”(hunter's response),它可以提供足够的热量来保护你的四肢免受实际的伤害,同时还能确保你的重要器官是安全和温暖的。因纽特猎人可以在几分钟内将手部皮肤的温度从近冰点提高到50华氏度(约合10摄氏度);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这需要更长的时间。与之相反,那些生活在温暖气候环境中的其他族群的后裔似乎没有这种可以同时保护四肢和躯体的自然能力。这也是为什么在朝鲜战争中,非洲裔的美国士兵比其他士兵更容易在严寒时期冻伤。


打寒战和血管收缩并不是身体产生和保存热量的唯一途径。在新生儿和一些成年人身上存在一种专门产生热量的特殊组织,被称为“棕色脂肪”(brown fat)。当身体暴露于寒冷环境中时,这种脂肪组织就会被激活。当血糖被输送到棕色脂肪细胞中,而不是储存在普通脂肪细胞中以备未来能量之需时,棕色脂肪细胞就会将其转化为热量(对于已经适应了严寒气候的人来说,棕色脂肪可以多燃烧70%的脂肪)。科学家将棕色脂肪释放能量的过程称作“非颤抖性产热”(non-shivering thermogenesis),因为这种产生热量的过程不涉及肌肉的活动。颤抖产热只在几个小时之内效果显著,一旦你耗尽了肌肉的血糖储备,它就不再起作用了,而且同时还会使身体感到疲劳。与之相反,只要人体进食或者遇到寒冷刺激时,棕色脂肪就能够不断地产生热量,并且与大多数其他的组织不同的是,棕色脂肪不需要依赖胰岛素将葡萄糖带入细胞当中。


至今还没有人写过诸如《棕色脂肪减肥方法一本通》这样的书,因为靠棕色脂肪达到减肥的目的所需要的不仅仅是日常生活方式的改变。如果不是生活在极端寒冷的条件下,成年人实际上没有多少棕色脂肪。要想积累棕色脂肪并且使其真正发挥作用,你需要在极度寒冷的环境中生活数周。请注意,我们这里所说的寒冷,是指像冰天雪地的北极地区那样的酷寒。更重要的是,你必须一直待在那里,因为一旦你不再睡在“冰屋”里,你体内的棕色脂肪也会立刻停止工作。


身体受到寒冷的刺激还会产生另外一种反应,虽然产生这种反应的原理尚未完全研究清楚,但是你大概已经体验过了——大多数人暴露在寒冷的环境中一段时间之后,都会有想要小便的感觉。数百年来,人体的这种反应一直困扰着医学研究人员。1764年,萨瑟兰博士(Dr. Sutherland)试图记录对患者进行冷水浴治疗的好处,即用英国巴斯(Bath)和布里斯托尔(Bristol)可能有治病疗效但却冰冷的水对患者进行沐浴,在这一过程中萨瑟兰首次注意到了“患者遇冷会多尿”的现象。在将一个患有“水肿、黄疸、麻痹、风湿病以及顽固性背痛”等疾病的患者浸入冷水中以后,萨瑟兰发现该患者的尿量远远超过了他的饮水量。萨瑟兰将这一现象归咎于外部水压的作用,认为这些液体只是因为外部的水压才从患者的体内被挤压了出来(这种想法是相当不正确的)。直到1909年,研究人员才将人体尿量增加[或称利尿(diuresis)]与寒冷的刺激作用联系起来。


对于冷利尿,即遇到寒冷时需要小便,其主流的解释仍旧是“压力说”,只不过这里的“压力”不是指来自外部的压力,而是内部的压力。这种理论认为,当人体感到寒冷的时候,四肢的血管会发生收缩,导致体内的血压升高,于是身体就会向肾脏发出信号,要求将体内多余的液体排出。但是,该理论并没有完全解释冷利尿现象,即便是在最近的研究成果发布之后。


美国陆军环境医学研究所(U. S. Army Research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Medicine)对人体在高温、寒冷、深水以及高原环境下的反应进行了20余年的研究。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当气温迅速跌至冰点温度时,即便是已经适应了高寒气候的人也会产生冷利尿反应。所以,“为什么我们在寒冷的时候需要小便”这个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当然,对当今的医学研究人员而言,这并不是他们所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但是正如你很快就会发现的那样,探求真相的过程是非常有趣的,而且可能会得出出人意料的答案。这些答案或许还有助于阐释一些更为严重的问题,比如某种目前影响到1.71亿人的疾病。


现在让我们把“冷利尿”这一微妙话题暂时放到一边,将目光转向餐桌上的一种上乘佳酿——美味而又珍贵的冰酒。有人说,冰酒的诞生是一场“美丽的错误”。据说在400年前,一位德国的葡萄酒商希望葡萄能侥幸在晚秋时节多生长一段时间,没想到葡萄园却不幸遭遇突然来袭的霜冻,于是故事就这样开始了。遭受霜害的葡萄出奇地萎缩了,为了不让一年的辛勤劳动付诸东流,他决定无论如何要将这些冰冻的葡萄采摘下来处理一下,尽可能地挽回损失。他将葡萄解冻以后,像往常一样进行了压榨处理,但是结果却让他大失所望,因为最后只压榨出了预期量八分之一的果汁。由于他已经别无选择了,只好将错就错,把这些少得可怜的压榨葡萄汁按照传统方式进行了发酵。


谁知“无心插柳柳成荫”,葡萄酒商酿出了一种甘如蜂蜜的美酒,由此成就了冰酒的问世。自这次偶然而又意外的、具有传奇色彩的收获之后,一些酿酒师开始专门酿造冰酒,每年都等待第一次霜冻之后才开始采摘葡萄,以便收获冰葡萄。今天,葡萄酒的评分、分级和各项指标加权的方法有很多,人们主要是以葡萄酒中的“糖分”作为衡量标准的。一般餐桌上饮用的葡萄酒的糖分为0~3,而冰酒的糖分则是18~28。


葡萄的皱缩是水分流失造成的。从化学的角度来说,我们不难猜测为什么葡萄在遭受霜冻之后可能会丧失水分——葡萄中的水分越少,冰晶就越少,葡萄中脆弱的细胞膜也就越不容易遭到破坏。


那么,糖浓度的急剧增加也能起到防冻的效果吗?答案是肯定的。我们知道,冰晶只能由纯水组成,但是冰晶开始形成的温度取决于水中的其他物质,因为任何溶解在水中的物质都会妨碍液态水形成固态冰晶六边形格子的能力。举个例子,富含盐分的海水一般会在大约28华氏度(约为零下6.7摄氏度)时结冰,而不是在我们认为的水的冰点32华氏度(即0摄氏度)。人们放在冰箱里的伏特加酒也是个好例子。通常情况下,伏特加酒的酒精含量大概占到了瓶子中液体体积的40%,而这些酒精对防止伏特加酒结冰发挥着重要作用,除非你把伏特加酒冷却到零下20华氏度(约为零下33摄氏度),否则它不会结冰。此外,即使是自然界中的水,大多数也不会正好在32华氏度时结冰,因为这些水中通常含有微量的矿物质或者其他杂质,降低了冰点。


和酒精一样,糖也是一种天然的防冻剂。液体中的糖含量越高,冰点就越低。没有人会比7—11便利店的食品化学家更了解糖和液体结冰之间的关系了,因为他们一直在负责开发一种无糖的思乐冰饮料(一种碎冰饮品)。在普通的思乐冰饮料中,糖有助于保持饮料的半固体状态——它可以防止液体完全结冰。因此,当食品化学家尝试制造无糖的思乐冰饮料时,他们需要同时制作无糖的冰块。根据一家公司的新闻报道,研究人员花费了20年的时间,最终通过将人工甜味剂和不易被人体消化吸收的糖醇混合在一起,研制出了一种新型的减肥思乐冰饮料。所以,当葡萄首次“感知”到霜冻的侵害时,排除其果肉所含水分其实是从两个方面保护了自己:首先是减少了水分,其次是提高了残留水分中的糖浓度。这样,葡萄就能经受住更低的温度而不至于被冻结。


通过减少水分来抵御寒冷?听起来颇为耳熟,这不正像是人体遇冷会排尿的冷利尿反应吗?另外,对于糖分增加这一现象,你也会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吧?但是,在回到糖尿病的话题之前,我们还需要再到动物王国转一转。


展开
目录

引言/1

第1章  走出补铁的误区/11

第2章  血糖里隐藏的秘密/38

第3章  胆固醇升高也有裨益/71

第4章 “嘿,蚕豆兄,帮个忙好吗?”/97

第5章  微生物与人类/124

第6章  人类基因库探秘/161

第7章  甲基的疯狂——最终表型之路/198

第8章  这就是人生:为什么你和你的iPod 终将走向死亡/231

结语/261

注释/263

致谢/296

附录:词汇表/298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