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孤独的城市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59600097
  • 作      者:
    (英)奥利维娅·莱恩(Olivia Laing)著
  • 出 版 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
    2017
收藏
编辑推荐

  逃不出的北上广,丢不掉的孤独感。

  身处现代城市的人群中,却无法与他人发生联系

  仿佛置身于一座孤岛,发出没人理解的呐喊。

  倘若我们不与另一个人紧密缠绕,我们该如何生活?

  要是我们无法轻松地开口交谈,我们该如何与他人发生联系?

  科技让我们更靠近彼此,还是将我们禁锢在屏幕背后的牢笼里?

  孤独不是光环,却也不是污点。

  正视孤独,为饱经折磨的灵魂发声。

  ★拥挤的城市里,人们从未如此孤独,而“孤独”这座城却早已人满为患。

  在《孤独的城市》中,作者展开了一场对“城市里特有的孤独感”的讨论。空间上的亲密状态无法消除人们心理上的孤独,甚至还会加深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在钢筋混凝土搭建的一栋栋高楼中,人们可以看见彼此,却无法产生真正的亲密关系,就像被关进玻璃牢笼中,无时无刻不经历这一种令人窒息的压迫感。而与此同时,作者认为“孤独本身就是一座城”,它是一种人人都会有的情绪,所有人都栖居其中,因这种共有的情绪而彼此相连。

  ★孤独是个人的苦难,也是群体的困境。

  孤独不是一种病,但它给人造成的痛苦却深入骨髓。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孤独的成因可能是与亲密的人之间的沟通障碍,也可能是曾经发生的苦痛经历所导致的对人际交往的恐惧;从群体的角度来说,人们会对孤独的、异于常人的人表现出厌恶和恐惧,将孤独污名化,把本就需要关怀的人推向更加孤立无援的境地。

  ★“另类”艺术家的坎坷人生,振聋发聩的社会反思。

  作者在追寻孤独的本质时,将安迪·沃霍尔、爱德华·霍珀、亨利·达戈、大卫·沃纳洛维奇等数名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的生平和作品用作自己的思考载体,奔走于档案馆、博物馆等地,亲自接触日记等私人物品和材料,挖掘出鲜为人知的人物故事。这些艺术家或是在童年时经受虐待,或是终身难以摆脱口音、相貌等方面的缺陷,或是性取向不被认可,种种原因都引发了他们的孤独与不安。这些故事不仅令人扼腕唏嘘,更能引发读者对校园霸凌、虐童等社会事件的深度思考。

  ★一场交织着回忆录、艺术评论与人物传记的理性思辨,带给你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作者用散文般优美的语言坦率地将自己在纽约的经历与艺术家们的往事结合在一起,以一种感同身受的方式解读艺术家们的传世之作中所蕴含的孤独体验。阅读这本书时,读者可以跟随作者的脚步——时缓,时急;时而潸然泪下,时而怅然若失,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心如止水。正是作者的这种旁观而又介入的写作手法,让本书的字里行间都流露着感人至深的人文关怀。

  ★小开本精装,轻巧方便。随书附赠精美书签,扫描书签二维码查看相关经典艺术佳作。

  ……


展开
作者简介

  奥利维娅·莱恩(Olivia Laing)是一名备受赞誉的作家、评论家,曾任英国《观察家》图书版副主编,她撰写的文章多见于《观察家》《新政客》《卫报》等主流媒体之上。她还是2011年麦克道尔奖得主,曾获得英国艺术委员会、作者基金会,以及2014年艾克尔斯基金会作家驻英大使馆的奖励。她已出版的著作包括《回声泉之旅》和《沿河行》等,前者入围2013年柯达传记作品奖短名单、传播奖以及戈登·伯恩奖短名单,而后者被《独立报》《金融时报》等多家媒体选为年度好书,并且入围翁达杰文学奖、多尔曼年度zui佳旅游书奖短名单。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作者莱恩孤身一人居住在纽约这座玻璃牢笼般的城市中时,一种亲密感的缺失状态促使她不断地追问孤独的本质。她从数名具有代表性的当代艺术家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了生活在现代城市的人们所共同经历的、无法避免的孤独。她以用一种自然流动的叙事方式,将爱德华·霍珀、安迪·沃霍尔、亨利·达戈、大卫·沃纳洛维奇等当代艺术家的生平与自己的反思浑然天成地编织在一起,深入地剖析了生活在现代城市的人们所共同经历的、无法避免的孤独,从艺术、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方面为读者呈现出孤独的全貌

展开
精彩书评

  一本书的优美漫步。——柳原汉雅,《纽约客》

  奥利维娅·莱恩在她的新书《孤独的城市》中讨论了令人痛苦的城市隔绝的话题,并且将它归因于许多巧妙而又让人莫名感到慰藉的地方。她将这个话题据为己有……也许我能给这本书的zui高的赞誉就是莱恩女士的致词:“若你孑然一身,这本书便是为你所写。”——德怀特·加纳,《纽约时报》

  这本书能在刺激你的同时让你得到安慰。对于孤独的人(也就是我们所有人)来说,它是一次世俗化的祈愿。——《纽约时报》书评

  奥利维娅·莱恩是zui优秀的新式非虚构类图书作家之一……她的作品引人入胜、独特新颖。——《时尚芭莎》

  这本具有难得的洞察力的书将回忆录、历史和文化评论结合在一起,非同寻常、见解独到。——《旧金山纪事报》

  莱恩是一位机智的、不断给人带来惊喜的文学评论家。她能切身体会到她的研究主体的脆弱内心……实在是du一wu二。——莫林·克里甘,美国国家公共电台

  在评论和自我坦白中成功地转换着实不易。与《回声泉之旅》一样,《孤独的城市》也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心驰神往的自传与名人传记的结合体。莱恩毫不费力地平衡了二者。作为一名评论家,她极具天赋,因为她具有通过想象来与被评论者产生共鸣的能力。如此一来,艺术家们的作品和人生在本书收尾后仍然散发出种种深意。——Elle杂志

  这是一部好作品。莱恩女士格外地擅长在体裁之间转换,她灵活地穿梭在回忆录、传记、艺术评论和她沉浸在‘孤独研究’中所得出的结果之间……她在写到亨利·达戈和其他人物的时候见解独到、感同身受,而在写到自己的时候则避免了喧宾夺主,令人耳目一新。《孤独的城市》每一页都散发出一种能够让人解除戒备的深沉的人文关怀。——《华尔街日报》

  《孤独的城市》所迸发出的智慧足以穿透人心。它是一幅描绘了城市孤独的幽灵般的蓝图,奥利维娅·莱恩认为这种情绪“本身就是一座城市”。这提醒了我们,正是孤独让我们走到了一起。——杰森·赫勒,美国国家公共电台

  莱恩的冥思逐渐聚集力为宣言,针对那种简单的、不可知的“精神病”的假设来解释域外艺术家亨利·达戈、瓦莱丽·索拉纳斯和安迪·沃霍尔的生活和创作。她没有美化孤独或是上世纪70年代的纽约所经受的衰落,《孤独的城市》慷慨激昂地记录了苦难、差异,记录了个人对压迫的反叛以及它所导致的难以想象的丰富艺术。——《华盛顿邮报》

  在《回声泉之旅》中,莱恩用群体传记的方式探索了酒精和文学的关系,而在《孤独的城市中》,她又奇迹般地让我们回想起孤独是一种什么滋味。这本书温柔地肯定了我们之间的联系。——《波士顿环球报》

  一本罕有的独特,且极度坦诚的书。——《水牛城新闻》


展开
精彩书摘

  孤独意味着什么?倘若我们不与另一个人紧密缠绕,我们该如何生活?要是我们无法轻松地开口交谈,我们该如何与他人发生联系?性爱是否能够治愈孤独?假设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如果我们的身体或性倾向被认定是不正常的、有缺陷的,或是我们经受着病痛的折磨,又或是未曾获得美貌的眷顾,情况又会变成什么样?科技能否在这些事情上为我们提供帮助?它让我们更靠近彼此了吗?还是将我们禁锢在屏幕背后的牢笼里?

  孤独是种什么样的滋味?它如同饥饿感:就像你周围的每个人都准备好了要去吃顿大餐,只有你还饿着肚子。它令人感到羞愧和惊慌,渐渐地,这些情绪会向外辐射,让那个孤独的人变得愈加孤立和疏离。

  倘若彼时的我能把自己的感受付诸言语,它们听起来会像婴儿的哭号:我不想自己一个人待着。我希望有人需要我。我感到孤独。我感到害怕。我需要被爱,被抚触,被拥抱。

  即便在室内,你也无法躲避来自一个陌生人的注视,这就是城市的特殊之处。

  我想要被看见、被包容、被接纳,想要获得那种爱人赞赏的眼神所能带来的感觉。同时,我又感到自己被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这让我没有安全感,特别是在那些独处会令人感到尴尬或不对劲的场合。

  孤独就像是一种可耻的体验,与我们应该过的那种生活背道而驰,这导致承认孤独变得愈发的难,最终它演变成了一种人人忌讳的状态,仿佛一旦有人将它袒露出来,就注定会造成他人的回避和逃离。

  孤独之所以难以唤起共情,是因为它能够引起一种类似自我保护的健忘。所以,当一个人不再处于孤独中时,他就很难记起自己曾经所处的境况。

  他(安迪·沃霍尔)的妆容没能完全掩盖住他的红鼻子,那是他的生理缺陷,为此他曾不断地尝试整形手术,试图对其加以改造。他眨眼、咽口水、舔嘴唇,像一只暴露在车头灯照射下的鹿,既优雅又惊恐。

  一致性,尤其是对移民、对这个苦闷地意识到自己没能成功融入的男孩来说,是一种最最可取的状态。这是一剂针对独自一人、独处一方所带来的痛苦的解药,在中世纪的词源中,“孤独”(lonely)正是从“全然相同”(allone)中衍生而来的。差异引发了伤害的可能性,相似则避免了拒绝和摒弃所带来的刺痛和侮慢。一张美元纸币并不比另一张更具吸引力;喝可乐这一行为让矿工跻身公司总裁和影星的行列。正是这种具有民主精神的、包容一切的冲动,让沃霍尔想要把波普艺术称为大众艺术,或者,正是这种冲动让他宣称:“若非每个人都是美的,那就没有人是美的。”

  ……


展开
目录

一、孤独的城市

二、玻璃之墙

三、我的心向你敞开

四、在爱着他的时候

五、不真实的国度

六、在世界末日的开端

七、渲染的鬼魂

八、异常的水果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