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岁月收藏:一位乡村收藏家的人生印迹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7226784
  • 作      者:
    沈月英,孙永兴著
  • 出 版 社 :
    苏州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
收藏
编辑推荐
  作者沈月英是位农村乡镇干部,她浸润在农民中间,浸润在泥土中间,乐农民之乐,悲农民之悲,好多方面,她都有独到的见解。她对农民的副业生产从不抱排斥态度,她认为只有农业与副业两条腿走路,农民才能过上好日子。她认为乡村风俗不能一笔抹杀,许多风俗包含着精神文明的元素。她认为农村种田大户承包制能够发展农业生产,国家与种田大户双方得利,能保证粮食安全,她在这方面做了一名排头兵,这是她数十年做农村工作中的一大亮点。正因为她有独到的见解,退休之后,致力于冷门的民俗物品收藏,又一次获得成功,受到人们普遍关注。《岁月收藏(一位乡村收藏家的人生印迹)》记录了沈女士多年收藏的点点滴滴心得和技巧,对于收藏爱好者来说有一定参考价值和意义。
展开
作者简介
  孙永兴,笔名虞城憨憨,常熟市谢桥中学退休教师。
  
  沈月英,13岁开始下田耕作,历任常熟县支塘公社一大队妇女主任,支塘公社团委书记,支塘公社革委会副主任、经联会副经理,支塘乡副乡长、支塘镇副镇长、党委副书记,常熟市妇联副主席等职。退休后致力于民俗物品的收藏,创办了沙家浜农艺馆、蒋巷村江南农家民俗馆、支塘镇古砖雕石馆、支塘镇锡壶艺术馆、支塘镇古门窗馆等展馆,是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同时还担任常熟市健美操舞协会会长,并带领团队参加各级广场舞展演,获得多项荣誉。
展开
内容介绍
  《岁月收藏(一位乡村收藏家的人生印迹)》以平和的语言叙述了乡村收藏家沈月英近六十年的生活和工作经历,其年代跨度较大,内容丰富翔实,堪称江南农村的一幅生动风俗画卷。
  一个13岁就下田劳作的农村小姑娘,从割草、莳秧起步,到独当一面的生产能手,再到被培养为农村基层干部,参与一系列的农村改革活动;退休后,华丽转身,从事民俗物品的收藏和展览,广场舞的普及和推广工作……主人公的人生历程中有诸多闪光之处,也是一代人人生历程的缩影。
展开
精彩书摘
  《岁月收藏(一位乡村收藏家的人生印迹)》:
  亲公名叫沈根仁,他“嘿嘿”笑两声,并不回嘴,出门走了。亲婆翻了个身,自睡她的觉去。
  早起上市,是江南农民的生活习惯,镇上孵孵茶馆,听听山海经,交流一下农时农事。家里有农副产品的,挑到街上,摆在茶馆门口出售,换几个现钱。亲婆说“街上拾铜钿”,指的就是这个。亲公见多识广,有满肚子故事,“上街拾铜钿”的典故,他给我们讲过,我记得很清楚。故事蕴含了农民的美德,惩恶扬善,体现了千百年来农民的价值观,亲公讲这个故事的时候眉飞色舞,好像他也拾到了五张银票。亲婆经常唠叨“去街上拾铜钿去吧”,我想,她对这个故事一定也很熟悉。
  亲公早早去支塘镇上喝茶,一路鸡啼声声,月色朦胧,人影憧憧。田间小道,把村村户户连成一个巨大的网络,三三两两的庄稼汉,沿着网络的经纬线向中心镇支塘走去,就像周身的血液顺着血管流向心脏。江南的好些乡镇被人冠名为“贼偷某某镇”,其实,并不是镇上遭到贼偷了,而是这里的农民上市早,天不亮,街市上人头攒动,黑暗中频繁交易,就像贼偷一样。
  江南小镇茶馆多,百十米长的街道也有三四家茶馆。那时候,一个庄稼汉不上茶馆,不与人交流,被看作上不了台盘。两个人争论起来,会说:“你也要到茶馆台上坐坐的,怎么说出这种话来?”上茶馆,显示了一种身份,一种能力;上茶馆的人是懂道理、讲道理的。村里解决不了的纠纷,拿到茶馆内叫大家评说,这叫“吃讲茶”。四方台子八方理,众人的评断,当事人不得不服。
  亲公中等身材,面容清癯,长年穿一件铁灰长杉,斜襟上蚕头纽扣排列有序。出门肩上背个褡裢。他回来,我总要爬到他怀里,手伸进褡裢,在口袋里抠东摸西,总有收获。亲公看上去温文尔雅,像个乡间绅士。我不知道他为什么要穿长衫。他是个木匠,在家还要干农活,按理说,干体力活的人穿短衣才出手利索。穿长衫的人一般是教书先生、说书先生,或者走江湖的测字算命先生。他们识文断字,跟扛大锯、挥斧子的木匠没有一点关系。乡下穿长衫的人不多,乡下人也看不起穿长衫的人,会在后面指指戳戳说坏话:“长衫马墩只,活像偷鸡贼。”意思是穿长衫的人偷上一只鸡,裹在长衫里,人家也看不出。后来我琢磨:亲公识文断字,他要顽强表示自己的文化素养,用穿长衫来显示他的文化知识。
  支塘街上茶馆多,老茶客通常是挑一家茶馆喝茶,从一而终,不去其他茶馆凑热闹。茶馆里有自己专用的茶壶、茶碗,专坐的座位。上茶馆不像去店里买东西,这家进、那家出,货比三家,像走马灯似的。亲公是支塘街上绿云泉茶馆的常客,固定座位,每天必到。他每天到这里来,正如亲婆所说,是来街上“拾铜钿”的,即找活干,“赚钱谋生”。
  匠人必须早晨到茶馆,这叫“撑市面”。匠人之间谁有了雇主,缺人手,到茶馆里就好叫上同行,组成帮次,一同干活;农户人家要找匠人,就到茶馆里去找人。亲公识文断字,他出身木匠世家,他的木工技艺虽然比不上祖上几辈,但门面还在,能够揽上活,有时还能做个作头师傅。他穿长衫,大概也有显示这种鹤立鸡群的身份的意思。
  亲公老了,“年轻木匠老郎中”,木匠是重体力活,亲公没有年轻人的体力,但他有老到的经验、周密的计算、巧妙的设计,这些足以弥补他体力的不足,而穿上长衫则可以强调他这方面的才能。
  这是我胡乱猜测好公穿长衫的原因,至于到底为什么,只有他自己知道了。我们面对长辈的一些习惯和爱好,也只能猜测,没有他们的经历,很难有确切的解释。
  江南木匠,行当繁多,各有专攻。大木造房、小木家具、春作农具、圆作盆桶、红木匠硬木家具、船匠造船修船、橹匠制作船橹、解匠锯解板材、白木雕花、红木雕花,还有木模工、纺织机械维修工,各行其是,各有门槛。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你造房不可能去请个箍桶匠。只有经过专业匠人的手,制作的物品才美观实用。各种木工,各种部件,都有相匹配的木材,这叫“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亲公在这方面是别具慧眼的。
  孵茶馆孵到日上三竿,便有人来叫好公做生活。当然也有无人问津的日子,这时他就拍拍屁股走人——从凳子上拿起褡裢背在肩上走出店堂。这有个讲究,这里乡间农民上市都要提只篮子,俗话说“上街不带篮,赛个(吴语,就像)活讨饭”。我估计这句话是家里老婆孩子造出来的:你一家之主上街,家里人都盼着你带点吃的用的回来,两手空空而去,两手空空而回,算什么名堂?我亲公不带篮子,就背个褡裢,道理就在这里。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童年记趣事
1.人生起点
2.祖父祖母、父亲母亲
3.我和奎生哥
4.妹妹和弟弟
5.短暂的学校生活
6.迎战困难年
7.砟田埂脚
8.上海割草去

第二章 青春扬激情
1.家乡河白茆塘
2.社员挑河泥
3.宣传队
4.郎舅参军
5.路线教育
6.大寨评工
7.花好月圆

第三章 成年记事业
1.支塘新居民
2.严家的媳妇沈家的囡
3.亲人离世
4.主管支塘农业
5.林牧副渔
6.计划生育
7.商海大潮一勺水
8.痛失双亲
9.工作在常熟市妇联

第四章 夕阳争贡献
1.收中乾坤大,藏里日月长
2.收藏资金何处来
3.踏破铁鞋苦搜寻
4.蒋巷村江南农家民俗馆
5.场馆系列
6.与岁月共舞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