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帝国的惆怅: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与人性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2165407
  • 作      者:
    易中天著
  • 出 版 社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8
收藏
编辑推荐
  《帝国的惆怅》(2018精装版)是易中天关于中国传统社会政治与人性的论著。帝国的运作逻辑能否改变?改革的利弊得失又有哪些启示?易中天反思秦汉之后的帝国制度:"从秦灭六国到辛亥革命,中华文明70%的历史都是惆怅,而惆怅,是因为在乎。"
展开
作者简介

  易中天
  1947年出生于长沙,曾在新疆工作,
  先后任教于武汉大学、厦门大学,
  现居江南某镇,潜心写作32卷"中华史"。
  已出版作品:
  《易中天中华史》(1-20卷)《易中天中华经典故事》(全6册)《品三国》
  《先秦诸子》《儒墨道法的救世之策》《闲话中国人》《品人录》《大话方言》《读城记》《中国的男人和女人》《中国人的智慧》《帝国的惆怅》《帝国的终结》《费城风云》

展开
内容介绍

  《帝国的惆怅》是易中天对帝国制度的反思。
  中西历史的进程,是一个"交相胜"的过程。有时候我们比人家好,有时候人家比我们强。麻烦仅仅在于,人家比我们强是在近现代,这才让人惆怅。
  《帝国的惆怅》以人性为视角,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解读中国传统社会政治、帝国制度与人性之间的关系,反思中国传统社会政治和帝国制度。

展开
精彩书摘

  
  明月何曾照渠沟──读《史记》、《汉书》之《晁错传》


  晁错是穿着上朝的衣服(朝衣)被杀死在刑场的。
  晁错的这种死法,常常使读书不细的人误以为他死得很体面。这事要怪司马迁。司马迁在为晁错作传时用了"春秋笔法",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似乎是皇帝给晁错留面子,让他穿着朝服去死,享受了"特殊待遇"。斑固就没有司马迁那么厚道,不客气地揭老底说"绐载行市"(其实司马迁也说了这话,只不过是在《吴王刘濞列传》)。绐,就是诳骗。晁错是被骗到刑场的。奉旨前去执行命令的首都卫戍司令兼公安部长(中尉)陈嘉大约并没有告诉晁错朝廷要杀他,晁错也以为是叫他去开会,兴冲冲地穿了朝服就上车,结果稀里糊涂被拉到东市,腰斩了,连遗嘱也没来得及留。我们不知道,刑前有没有人向他宣读判决书。但可以肯定,晁错之死,没有经过审判,也没有给他辩护的机会。
  这实在可以说是"草菅人命",而这个被"草菅"了的晁错也不是什么小人物。他是西汉初年景帝朝的大臣,官居御史大夫。御史大夫是个什么官呢?用现在的话说,相当于副总理兼监察部长。所以晁错的地位是很高的。一个高官不经审判甚至还身着朝服时就被处死,只有两种可能。一是事情已经到了非常紧迫的程度,二是对手痛恨此人已经到了不顾一切的地步。现在看来,晁错的死,两种情况都存在。
  先说事情的紧迫。
  晁错被杀的直接原因是"削藩"。晁错是一有机会就要向汉景帝鼓吹削藩的。而且,正是因为他的极力主张和一再鼓吹,景帝才最终下了削藩的决心。什么是"削藩"呢?简单的说,就是削减藩国的辖地。所谓"藩国",就是西汉初年分封的一些王国。这些王国的国王,不是皇帝的兄弟,就是皇帝的子侄,是大汉王朝的既得利益者。削藩,无疑是要剥夺他们的权力,侵犯他们的利益,这些凤子龙孙岂能心甘情愿束手就擒?所以,削藩令一下,最强大的两个王国──吴国和楚国就跳了起来。吴王刘濞和楚王刘戊联合赵王刘遂、胶西王刘卬、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东王刘雄渠起兵造反,组成七国联军,浩浩荡荡杀向京师,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七国之乱",也叫"吴楚之乱"。
  七国兴乱,朝野震惊,舆论哗然。景帝君臣一面调兵遣将,一面商量对策。这时,一个名叫袁盎的人就给景帝出了个主意。袁盎说,吴楚两国,其实是没有能力造反的。他们财大气粗不假,人多势众也不假,但他们高价收买的,不过是一些见利忘义的亡命之徒,哪里成得了气候?之所以贸然造反,只因为晁错怂恿陛下削藩。因此,只要杀了晁错,退还削去的领地,兵不血刃就能平定叛乱。袁盎是做过吴国丞相的,说话的分量就比较重一点。何况这时景帝大约也方寸已乱,听了袁盎的建议,就起了丢卒保车的心思。
  不能说袁盎的主意没有道理,因为吴楚叛乱确实是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借口的。打出的旗号,则是"存亡继绝,振弱伐暴,以安刘氏"。什么叫"清君侧"呢?就是说皇帝身边有小人,要清理掉。这个"小人",具体的说就是晁错。那好,你们不就是要"清君侧"吗?如果晁错已诛,君侧已清,你们还反什么反?
  事实证明,袁盎的这个主意并不灵。晁错被杀以后,七国并未退兵,作为汉使的袁盎反倒被吴王扣了起来。袁盎给汉景帝出了诛杀晁错的主意后,被任命为"太常"(主管宗庙礼仪和教育的部长),出使吴国。袁盎满心以为吴王的目的既已达到,应该见好就收的。谁知道这家伙的胃口已经吊起来了,根本不把袁盎和朝廷放在眼里,不但连面都不见,还丢下一句话:要么投降,要么去死。这下子袁盎可就哑巴吃黄连了。虽然后来他总算从吴营中逃了出来,却也从此背上了一个恶名:挑拨离间,公报私仇,谗言误国,冤杀功臣。
  实际上当时就有人为晁错鸣冤叫屈,对袁盎不以为然。晁错被杀以后,有一个名叫"邓公"的人从前方回京,向汉景帝汇报军情。邓公的官职是"谒者仆射"(宫廷卫队长郎中令的属官),级别"比千石",此刻被任命为校尉(比将军低一级的武官),将兵平叛。汉景帝问邓公:晁错已经杀了,吴国和楚国应该退兵了吧?邓公却回答说,怎么会退?吴王图谋造反,准备了几十年,所谓"诛晁错,清君侧",不过是个借口罢了,"其意非在错也"(他们的意图并非在诛杀晁错)。所以,吴国和楚国是不会退兵的,天下人的嘴巴却恐怕会闭起来,不敢再说话了(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景帝问他为什么。邓公说,晁错为什么要主张削藩?是因为担心诸侯过于强盛,尾大不掉,威胁中央政权,这才提出要削减藩国辖地,以提高京师地位。这是我们汉家社稷的千秋大业和万世之利呀!可是,他的计划才刚刚开始实行,自己却被冤杀于东市,这不是"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做了令亲者痛仇者快的事吗?"臣窃为陛下不取也!"景帝听了以后,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默然良久",才叹了一口气说,你说得对,朕也是追悔莫及啊!
  其实,把错杀晁错的责任都算到袁盎身上,也是冤枉的。因为袁盎当时的身份,只不过一个被罢了官的庶人;他向景帝提出的,也只不过一项"个人建议"。然而处决晁错却是正式打了报告的。打报告的是一批朝中大臣,包括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欧(颜师古注欧音区)。当时的制度,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员是"三公九卿"。三公就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是最高行政长官,相当于总理或行政院长;太尉是最高军事长官,相当于三军总司令;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兼最高监察长官,相当于副总理兼监察部长。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合起来就是"宰相"。所以宰相是三个,不是一个。部长则有九个,叫"九卿"。陈嘉担任的中尉,张欧担任的廷尉,都是卿。尉,是武官。那时军警不分,尉可能是军官,也可能是警官,还可能是军官兼警官,职责取决于"尉"前面的那个字。比方说,太,是"最高"的意思,太尉就是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中,是"宫廷"的意思,也代表"京师",和外地的"外"相对应。中尉的职责,是负责京城的治安,所以中尉就是首都卫戍司令兼公安部长。廷,则是"朝廷"的意思。廷尉的职责,是掌管刑律,所以廷尉就是司法部长兼最高法院院长。一个政府总理,一个公安部长,一个司法部长,三个人联名弹劾晁错,分量是很重的。
  拟定的罪名也很严重,是"亡臣子礼,大逆无道"。申请的处分,则是"错(晁错)当要斩(腰斩),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也就是没分家的亲人无论老幼统统砍头(弃市是景帝时确定的一种死刑,意谓"刑人于市,与众弃之")。对这个弹劾,汉景帝的批示是"同意"(制曰可),而且派中尉陈嘉把晁错找到,立即执行,连招呼都没打一个。
  所以,晁错不但死得很冤,死得很惨,还死得很窝囊。

展开
目录

  
  明月何曾照沟渠
  晁错之死
  削藩其事
  是非功过
  晁错其人
  历史之错
  晁错之错
  武侯治蜀与"攻心联"
  怎样看"攻心联"
  治蜀问题何在
  谁有"反侧之心"
  是谁"宽严皆误"
  蜀汉为何而亡
  小太宗与大败局
  "痴呆儿"成了"小太宗"
  霹雳手段,菩萨心肠
  天子本是苦孩子
  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皇帝也要守王法
  危险的政治
  变法帮了腐败的忙
  变法迫在眉睫
  时势造英雄
  针锋相对
  事与愿违
  成败与道德无关
  教训所在
  荒唐的正义
  奸臣严嵩
  混蛋嘉靖
  滑头徐阶
  谁是祸根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小人物"不小
  为谁死节
  认死理的人
  自掘坟墓是乾隆
  礼失求诸野
  士气与土气
  鸦片战争与战争的鸦片
  弹冠相庆的战败者
  逼出来的谎话
  一骗到底
  谎言与高调
  小曲好唱口难开
  笑脸与鬼脸
  鸦片还要吃到什么时候
  非典型腐败
  病例
  所谓陋规
  逼良为寇
  高薪未必养廉
  有监督就行吗
  制度不能保证一切
  并非不治之症
  从"出入两难"到"进退自如"
  入世与出世
  读书人与知识分子
  治世与乱世
  想得开与想不开
  身家与天下
  士大夫与读书人
  报国与全身
  君臣与师生
  出路与对策
  千年一梦
  我们曾经拥有
  魂断侠缘
  谁之梦想
  剑的秘密
  侠与士
  百家罢后梦难圆
  帝国官僚制度简述
  宰相制度
  中央部门
  地方官员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