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路历程》:
中国人的社会关系,自古以来注重三纲五常的原则。也就是说,中国的每个个人在一套网状的关系上占有特定位置。一个人除了是张三外,还是另外某一个人的某种关系人——甚至他的名字也不过表示他是张家这一集合体的一分子,上有张二为兄,下有张四为弟。他的所作所为,必须在顾虑到张家祖宗子孙,以及张二张四之后,方才可以想到一些他自己。在这种网络的笼罩下,中国人的社会关系可以趋于非常和谐,减少许多冲突和摩擦,使一个巨大的集合体历数千年不堕。为了保证集合体的存在,或者为了保证集合体内个人的关系的维系原则,个人可以斩头沥血,慷慨就义。为此之故,我们在国史上,可以找出无数的忠臣、孝子、义仆、烈妇。同样的,在这种网络笼罩下,中国人的个人很少还有发现自己与认识自己的余地,个人甚至往往必须为了集合体而先否定自己。为此之故,在国史上,我们却很少看见纯粹为了自己思想方式而殉道的烈士,如苏格拉底之类者。《独行传》中的人物大都只是像陶渊明一样的独善其身,却少有人作正面的执着,正面的抗拒。
中国这种集合体高于个人的传统,自然而然地会把个人所属的各个不同的集合体,分成若干不同的层次,使个人对集合体的忠诚有一个先后次序。于是,我们有“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套由内而外的程序,虽然正心诚意与修身列入这个程序的前半截,却实在只是一些准备工作,培养进入集合体的基本态度。这一套服务的优先次序,也正是个人忠诚所注的优先次序。大圈子套小圈子,构成一系列的同心圆。在孟子的术语,这叫作“爱有差等”;在过去有一位社会学家的术语,这叫作“差序格局”。当一切同心圆并无冲突时,我们可以看见有些人能同时做到敦亲睦族的好子弟,乡里称贤的善人,有功桑梓的乡贤,以至为国鞠躬尽瘁的良臣。万一这几层同心圆有了冲突,包庇子弟、同族、亲友,以至同乡的罪名往往会加在某些贤人的身上,而这些贤人仍旧觉得自己的行为蛮合孟子教导的原则。
另一方面,为了维持集合体内部的和谐,执行集合体秩序的人必须明知不公而牺牲一些个人成员。例如,在集体中,有“长幼有序”一条金科玉律,由这一条条文抽绎出孔融吃小梨的故事。于是秘密社会中有只问辈分,不问是非的法律;政府机关有只问年资,不问能力的升迁原则。这些原则在中国实行已久,在今天以前,人人都已习以为常了。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