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曾国藩传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59423627
  • 作      者:
    梅寒著
  • 出 版 社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8
收藏
作者简介

梅寒


山东临沂人,现居桂林。

懒散随性的七十年代女子,有时爱热闹,有时喜独处。

油盐酱醋烹调生活,音乐文字风花雪月。

多写爱情、婚姻、亲情、心灵感悟类文字,发表散文、随笔近百万字。


已出版:

《zuihao不相忘:张爱玲传》

《知行合一:王阳明传》

《韶华如诗,林下美人:林徽因传》

《人间多少惆怅客:纳兰容若传》

《煮酒笺花,人归何处:李清照传》

……


展开
内容介绍

《曾国藩传》讲述了晚清重臣曾国藩跌宕起伏的一生:步入仕途连升十级,后创办湘军、镇压太平天国、倡导洋务运动,为挽救晚清政府鞠躬尽瘁,成为一代重臣,最终却落得个毁誉参半的结局。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曾国藩的生存哲学,让他成功显赫到了顶点极处,争议复杂也是千古未有。

出身卑微,资质平平,却以穷根究底的笨功夫读书、做官,从乡下秀才走到了权力dingfeng。

创建湘军后,接连吃败仗,甚至绝望到投江自尽,凭借极度的坚忍与自省,最终扫清叛军,解救了晚清困局。

攻灭太平天国后,威望qiansuoweiyou,却主动裁撤湘军,自剪羽翼……

作者查阅数百万字关于曾国藩及其同时代人的著述和正野史,客观而完整地展示了曾国藩正直、清廉的圣人形象,也展示了曾国藩作为普通人的愚拙与精明。

翻开本书,逐年逐事读懂曾国藩61年人生的无奈、复杂与挣扎。


展开
精彩书评

曾国藩能成为曾国藩,靠的不是道德勇气,而是精神上不断地自我更新,

“前世所袭误者,可以自我更之;前世所未及者,可以自我创之”。

——柴静


曾国藩特别普通,出身平凡、缺点很多、才智中等。但正是这种平凡人蜕变的过程,对大多数人都有借鉴意义。

——罗振宇


在一个人的身上人性竟然如此复杂,让我对人、对人性开始有了更充分的了解。

——白岩松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二章    京官时代



1.跻身士林,步入仕途


曾国藩在岳麓书院学习了一年多,到道光十四年(1834)秋,他从岳麓书院肄业,再次参加湖南乡试。这次,他很顺利地考中了举人。

这年十一月,曾国藩收拾好行囊由家乡启程,去京城参加会试。然而,幸运并没有持续光顾这个从湘乡走出来的年轻人。在接下来道光十五年(1835)的会试中,曾国藩名落孙山。这对他无疑是一次打击。但一封长长的载着父亲曾麟书鼓励与支持的家书抵达京城,又让他很快从失意中走了出来。

父亲十七次进考场才考中一个秀才,他这点失利又算什么?曾麟书无须说太多,他自己就是一本活生生的励志教材。曾麟书令儿子继续留在京城,发奋攻读。但在接下来道光十六年(1836)的恩科考试中,曾国藩仍旧没有考中。

曾国藩在会试正科、恩科中接连落榜,再等到下一次会试是在两年之后。彼时的曾家充其量也就是乡间的小财主,为供曾国藩外出读书,已经倾其所有,又加之此时曾国藩的弟弟曾国潢、曾国华、曾国荃、曾国葆都已相继到了入学年龄,家中用度开支逐年增大,曾麟书再无经济能力让长子继续待在京城。

曾国藩只得黯然回乡。

年轻是一个人最大的财富与资本,于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来说,一两次的失败打击自然不算什么。曾国藩从京城踏上南下的归途,一边走一边欣赏着沿途的大好风光。山水迢遥,旅途漫漫,考场上的失利阴影渐行渐远。

到了金陵,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六朝古都,烟柳繁华之地,曾国藩被它牵绊住了脚步。他停下来,在这座古城的大街小巷间缓步徜徉。彼时,他自然还无法想到,多年以后,他的人生将与这座古城痴缠到一起。

《二十三史》是曾国藩心仪已久的一部书。在金陵一家书店里看到时,曾国藩的视线立马被它锁住。摸摸自己的口袋,口袋里除了仅剩的一点回家的盘缠,再没有多余的钱。

钱没有,书却一定要想办法得到。

恰好曾国藩有位同乡正在金陵做官,曾国藩走出书店就打听着向那位同乡的住处奔去。还好,同乡还算热情,借给曾国藩一笔钱。但那笔钱仍然不足以将那部《二十三史》收归己有。曾国藩只好再把自己身上的衣服卖掉一些,终于捧得宝贝归。

那该是曾国藩那趟京城之行的一份意外收获。

曾国藩从京城考场上失意归来,又于返家途中举债购买了《二十三史》,心中总是难免有几分忐忑。但父亲曾麟书的表现却大大出乎他的意料,对他的考场失利,父亲没有半句苛责,倒是鼓励他发奋再读,以期下一次再考。对于那本《二十三史》,父亲也没吐出半个“不”字,他只告诉儿子说:“你借钱买书我一定会想办法为你还上。但希望你能认真读这些书,方不负为父一片苦心。”

也许是那一段短暂的京城生活开阔了曾国藩的视野与胸襟,也许是父亲的殷切期待给了他无穷的力量。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曾国藩把自己关在书房里,不计晨昏地日夜苦读。

尽管此时的曾国藩仍然困守白杨坪,但那股不惧艰险的冲天之志,已经无日不萦绕在他的胸臆。

道光十八年(1838),曾国藩再次到京城参加会试。

此时的曾家更趋寒苦,连曾国藩进京的盘缠也难以凑齐。但曾麟书供子科考的韧劲丝毫不减,他日日奔波在亲朋好友之间,借钱也要让儿子进京。曾家亲戚们也多是贫寒之户,东拼西借,最后才凑足了二十二串钱。

曾国藩就是揣着那二十二串钱再次踏上了前往京城的漫漫长路。一路上省吃俭用,不敢有半点闪失。纵然如此,到达京城时,那二十二串钱也只剩下最后三串。

所幸,这一次曾国藩没有让家人失望,他得了三甲第四十二名,被赐同进士出身。

这一年,曾国藩已经二十七岁。

他改写了曾氏家族六百年没出一个进士的历史,让他的父辈们彻底扬眉吐气。

然而,曾国藩对这个结果却并不满意。

清朝科举分三甲,头甲三人,即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赐进士出身;三甲人数最多,赐同进士出身。这里的“同”,实际上表示的是“不同”,不过是比落第稍好一点的待遇而已。按大清科举惯例,三甲进士多不能入翰林。

在清朝,士子们最看重的并不是进士,而是翰林出身。翰林院作为清朝中央政府养才储望之所,负责修书撰史,替内阁起草诏书、为皇室成员侍读、担任科举考官等。那里学术氛围浓厚,又近在天子脚下,有更多的升迁机会。一入翰林,人如涂金,被称为“天子门生”。

曾国藩三甲四十二名的成绩让他觉得自己离那个梦想越来越远了。而在京城的那段日子里,也让他深深体会到,若不得点翰林,仅在京城做一个无名的小穷京官也没什么意思。

据传他听到此消息后又羞又愤,当日就要备马折返回乡。好在这时有个叫劳崇光的翰林院编修,对曾国藩多方劝慰,强力挽留并答应为他帮忙,这才让曾国藩留下来参加了那年的朝考。

清代科举制度规定,凡新科进士引见前,由皇帝再考试一次,称朝考。朝考后授官,位于前列者为庶吉士,次者分别为主事﹑中书﹑知县等。说白了,也就是接受皇帝的面试。

曾国藩笔试成绩不佳,接下来的面试却让人刮目相看。在那次朝考中,曾国藩面对道光皇帝的提问,对答如流,条理清晰,又加上他朴素的衣着与不卑不亢的态度,竟然一下博得道光帝的赏识。道光帝龙颜大悦,朱笔一挥,给他点了一等二名,竟被破格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

以同进士身份入翰林院,清朝开国以来仅曾国藩一人。这个来自湘乡县白杨坪村小乡绅家的青年,至此算是真正跻身京城士林,开始了他荣辱交迸的官场生涯。

据清人朱克敬撰《瞑庵杂识》记载,曾国藩曾经对好友吴敏树和郭嵩焘说,自己死后的碑文由这两位执笔,但是要加上这样的话:“不信书,信运气。公之言,告万世。”

“不信书,信运气。”曾国藩一生都颇为迷信这一句。而他后来的种种经历也表明,每每行至人生关键处,他总是犹如天助神佑一般。这着实有些让人费解。

这年年底,曾国藩这位新翰林衣锦还乡。这是白杨坪村乃至整个湘乡县的大事。亲朋好友与四邻八舍都涌进了白杨坪曾家院子,来向曾家贺喜。

这一年,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已经六十五岁。

多年的夙愿终于达成,他是最激动欣喜的一个,但同时也是最清醒的一个。他知道,大孙子的万里长途不过才迈出第一步。面对一拨又一拨前来贺喜的亲朋,曾玉屏并未被那份喜悦所迷惑,他告诫自己的儿子曾麟书:“我们原本就是务农人家,历来以耕养读,如今即便宽一当了翰林,我们曾家也不当因富贵声名而忘本。让他安心去做他的大事,家中食用,千万不要累烦于他!”

老先生依旧日日早起,洒扫庭除,养鱼养猪,辛苦不辍,让还沉浸在功名喜悦中的曾国藩有一种深深的触动。

道光十九年(1839)十一月初二,于曾家来说可谓双喜临门。在这一天,曾国藩将要启程北上,开始去翰林院庶常馆深造。也是在这一天,曾家又一个小生命呱呱坠地了。他就是曾国藩和欧阳夫人的次子曾纪泽。

一面是光明的前程在遥遥招手,一面即将面对又一轮骨肉别离,还有对未来京城生活的一份忐忑。万千滋味在心头,竟然让曾国藩无从理起。离家之前,曾国藩去向祖父请训:“此次进京,求公教训。”

对于这个孙子,祖父太了解他了。他有才气、有志气,也有一身的傲骨傲气。若不能给他点出这些,日后官场上必定要为此大吃苦头。

祖父略作沉思,这样对他说:“尔的官是做不尽的,尔的才是好的,但不可傲。满招损,谦受益,尔若不傲,更好全了。”

这些后来成为曾国藩一辈子信奉的人生信条。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少年时代

1.巨蟒天降的传说

2.望子成龙的乡间小财主

3.动荡的时代和闭塞的故乡

4.一波三折的科考路

第二章    京官时代

1.跻身士林,步入仕途

2.入不敷出的穷京官

3.十年七迁

4.不同流俗的谏言者

5.结束京宦生涯

第三章    创建湘军

1.凶险莫测的千里奔丧路

2.左宗棠解长沙之围

3.墨绖出山

4.长沙官场上的“曾剃头”

5.无奈离开长沙

6.远赴衡州,创建湘军

7.羽翼未丰,却应召出征

第四章    坐困江西

1.靖港战败,投水欲死

2.率湘军出省作战,攻占武昌

3.田家镇湘军大捷,湖口水师被腰斩

4.陷入困局

5.坐困江西的艰难岁月

第五章    进军皖中

1.弃军失权

2.期待东山再起

3.夺情出山,出兵援浙

4.三河之劫

5.进围安庆

6.接任两江总督

7.被困祁门

8.攻陷安庆

第六章    攻陷天京

1.慈禧登台

2.左宗棠和李鸿章皆得重用

3.曾国荃孤军进驻雨花台

4.陷入困境

5.两军僵持

6.曾国荃屡拒援军

7.天京陷落

8.被篡改的忠王供词

9.裁湘军,留淮军

10.恢复江南乡试

第七章    剿捻无功

1.捻军兴起

2.北上剿捻

3.剿捻部队内部矛盾重重

4.捻军来去如风,湘军疲于奔命

5.河防被捻军一夜之间突破

6.无功而返,回任两江总督

第八章    津门遗恨

1.兴办洋务

2.接赴任直隶总督之旨

3.京城之行

4.天津教案爆发

5.一封遗书

6.抱病赴津,忍辱求和

7.沦为举国欲杀的“卖国贼”

第九章    长逝金陵

1.张文祥刺马案

2.三番五次奏请派遣留学生

3.溘然长逝

附录       曾国藩年表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