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找北欧国家“幸福指数”位居世界前列的答案。
☆ 少一些物质占有,多一些精神体验。
☆ 风靡亚洲,与《断舍离》并提的人生整理术。
☆ 日本畅销书作家、花旗银行高管本田直之极力推崇、身体力行的生活意见!
Less is more.(“少即是多”)。
一个优秀的减法作品极简而富有蕴意,一种“少即是多”的简单生活方式,外观看上去非常质朴,却静水流深,简朴之中蕴含着更为丰富的质素。
“少即是多”,这个概念并非本书作者本田直之首次提出来,却被他阐释得更丰富、更多维,因他遍访“幸福指数”位居世界前列的北欧各国而更具说服力,因他曾为花旗银行高管却身体力行简单自由的生活方式而更具号召力和可操作性。
“少即是多”推崇的是“比起金钱和物质,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充实感”。
如果说十年前在中国推行“少即是多”的生活方式有些超前的话,那么现在正在其时。
时代不同了。
在过去物质匮乏的年代,不断做物质加法——为家里添置冰箱,买回电视机,配齐洗衣机,再买辆车……从一无所有的状态到“全副武装”的过程,确实能给人幸福的感觉。但现在,物质空前丰富。
在一个万物俱备、什么都不缺的年代,占有物质很难再刺激我们的感官,让我们获得长久的满足。在新的时代,比起金钱和物质,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充实感。从实物中获得的满足感只能持续很短的时间,但是我们宝贵的经历以及从中获得的知识,将永久地入驻我们的生命。
时代不同了。
我们身处的整个社会正逐渐进入减速时代。由于大环境的影响,我们身处的企业和机构并非必然直线式上升,相反,可能会因为某种原因而下滑、没落、倒闭。舍弃和伴侣、子女、朋友相聚的时间,拼命工作,未必能获得与之对等的金钱,未必能升职。既然如此,我们为何不实行新的生活方式?
“少即是多”建议我们降低满足“阀值”,只选择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东西。
“如果你真想好好浪费、奢侈一番,可以去吃大餐,买高级香槟。但是这些都不是人生的必需品,也不必展示给别人看。就算是土豪,也不必把这两个字刻在自家的门牌上。”
我们没有必要再追求更多的不必要的东西。如果一个人清楚了对自己来说什么是最为重要的,就可以干净利落地砍掉那些生活中不需要的东西。与其说是“化繁为简”,不如说是“刻意放手”更为贴切。这样就能清晰地了解自己应该往什么方向行进,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
可以选择的东西太多了,难免就会叫人心猿意马。可以选择的事物越少,人越容易感到富足。因为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心里面一清二楚,而且也很容易分辨出什么东西对自己来说是最为重要的。
“少即是多”并不是贫穷者自我安慰的阿Q精神,更不是酸葡萄心理。“厉行节约”、“拼命忍耐”,过着缺乏梦想,没有激情,度日如年,了无生趣的生活,并不是作者所提倡的。
“少即是多”是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作者并没有空泛地停留在光喊口号上,而是提出了很多具体的方法和建议。它提供高效、高质量的工作方法,教你如何进行良好的自我管理,注重自身个人品牌的打造和专业技能的不断提升,进而获得财务经济的自由。
它帮助你最大程度地减少物质对个人的束缚,告诉你在拥有足够的金钱以外,什么是真正的自由和全新的幸福,
“晚上等红灯的时候,抬头看看皎洁的月亮,心里涌出无限感动,也是一种幸福;女儿给我画了一幅很美的图画,这也是一种幸福。”
比起短暂的大幸福,长久且可持续的“小确幸”更令人感动。
《少即是多:北欧自由生活意见》针对当前经济低增长时代的新情况,提出了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和全新幸福观,即“少即是多”——“少一点物质占有,多一些精神体验。”这是一种类似《断舍离》的使生活更轻松的人生整理术。
我们生活在一个全新的时代。拼命赚钱,再把钱努力花掉,像这样用力“加速”的时代慢慢结束,整个社会正逐渐进入减速时代。在新的时代,怎样生活才能获得幸福快乐?
为了找出答案,《少即是多:北欧自由生活意见》作者本田直之前往“世界幸福排行榜”前几名的北欧各国,采访当地居民,发现他们都摈弃了旧有的物质至上主义价值观,崇尚物质简朴、精神丰盈的“Less is more(少即是多)”简单生活方式,更为珍视精神和体验带来的幸福感,并将时间与金钱投入其中。
《少即是多:北欧自由生活意见》提倡的生活方式并非苦行僧似的节约和忍耐,而是认真思考自己的生活与人生,仔细甄选对自己来说最为重要的东西之后的主动选择,以此摆脱金钱、时间、场所等束缚,享受真正自由的生活。
北欧自由生活有着更丰富的内容:享受工作、有关系亲密的朋友和家人、拥有富于刺激性的兴趣和生活方式、具备有效的思维习惯、能够放眼未来等。
尽管每个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具体情况各不相同,北欧自由生活方式并非只有住在北欧才能实现。如果现有的生活让你感觉不到幸福,只要放下负担,主动选择,你都可以尝试 Reduce(减少) —Reset(重新设定)— Rebuild(重建),去实行一种更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一步步迈向真正的幸褔。
从物质中获取幸福的时代已经结束
为了完成本书,我特意前往那些占据幸福指数排行榜前列的北欧国家造访,听取了当地二十多名各行各业人士的意见,其中很多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每次采访,我都会问一个相同的问题,那就是“你有什么想要的东西?”我问的是“东西”,可回答的人没有一个告诉我“自己想要什么东西”。
在我所得到的答案里,几乎找不到任何和“车”或“房子”相关的具象物品,都是“想要家人健康”、“希望朋友和我认识的人都能取得成功”之类的回答。
下面摘录一组采访的内容。
希望孩子们能有个安定、美好的未来。我并不是为了能涨点工资、买幢大房子,或是想有辆好车才去努力工作的。
——托马斯•弗罗斯特/丹麦/网页设计公司职员
我没有什么特别想要的东西。人一旦被欲望奴役,就会一二三四五……什么都想要,永远没有尽头。我只希望家里人都能够身体健康,希望自己在工作上能取得更大的发展。
——阿尔特•托努纳/芬兰/诺基亚公司职员
而如果对日本人提出这样的问题,会听到什么样的回答呢?毋庸置疑,时代不同,答案各异,但我想以具体“实物”作答的人还是会相当多吧。
从北欧民众的回答中,我切实地感受到“通过物质获取幸福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这是因为,从物质中获得的幸福感,是难以持续的。无论是“买了块名贵的手表”,还是“买了辆很贵的豪车”,人在下单购物的那一刻,确实能获得强烈的满足,但这样的满足感很难长久地持续下去。在猎物到手之后,每天还会为此喜上眉梢的人我想并不会太多。
一年之中,我有将近一半的时间会在夏威夷生活,每年都会去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旅游。以北欧国家为首,这个世界上所有位于幸福指数排行榜前列的国家,我几乎全部造访过了。让我渴望在这些国家生活的理由是,这些国家的国民普遍觉得与物质相比,他们更为珍视那些精神和体验带来的幸福感。
另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对于北欧人而言,“旅行是人生中一个非常重大的主题”。这和日本人所习惯的“购物式旅游”截然不同。北欧人对旅行意义的诠释通常来自于“到陌生街道上去走走”、“到海边进行海上运动”或是“到山中去亲近大自然”等可以沉淀为生活经验,构筑成个人经历的东西。
我想多出去旅行旅行,那样能让自己的世界变得开阔,因为要是总在一个地方待着,生活难免会变得枯燥。我认为“开发人不同的感觉”非常重要。旅行对我来说,不只是到各大景点走马观花随便逛逛,而是要能体验到在当地实际生活的感觉,这样就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去审视我们自己的文化。
——提姆•莫尼纳/芬兰/作家、翻译家
近来,旅游行业变得渐趋饱和。“到米兰置衣”、“去参观自由女神”之类的旅游线路越来越难以组团。一直以来,在海外旅行尚属于非主流的时期,日本人光是能出一次国便会哇哇大叫并经久陶醉其中。但是现在,打小就去过好几次夏威夷的人一抓一大把,大多数人都对出国旅游驾轻就熟。
现在在夏威夷,有很多以潜水等海上运动为明确目的的旅游团,甚至“参加檀香山马拉松”或是“铁人三项大赛”之类的体验型旅行项目也在逐渐增多。
不觉得这就和在经济高速成长期结束后,大家渴望拥有更多物质的情形非常相似吗?我们为家里添置了冰箱,买回电视机,又配齐了洗衣机,还有了车……从一无所有的状态到“全副武装”的过程,想必也确实曾给人幸福的感觉,可是一旦万物俱备之后,即便是再次购买相同的东西,也很难再刺激我们的感官,不管那些更新换代的产品增添了多少全新的功能,到手之后带给我们的幸福感和满足度也并不强烈。
从实物中获得的满足感只能持续很短的时间,但是我们宝贵的经历以及从中获得的知识,将永久地入驻我们的生命。购物只能满足心灵暂时的欲望,而经历和体验却可以让我们终身受益。
从加法时代来到减法时代
盖洛普在世界各国进行了一项民意测验,调查显示,“对于年薪2.5万美元以上的人来说,通过‘经历’获得的幸福感要比购物所带来的满足感高出2~3倍”。(《幸福的习惯》,汤姆•吕斯、吉姆•赫托著,森川里美译,Discover 21公司出版)。
不知道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会,小时候和家人一起去旅行,或是参与了一些很有意思的活动,这样的记忆总是经久难忘,而关于购物买东西之类的事情,几乎是记不住的。虽然在刚刚买到喜欢的东西的时候,我们也曾欢欣雀跃……
我们这一代人,物质资源远远不如现在丰富,人们并不能随心所欲地购物,家里虽然并不缺乏冰箱、洗衣机、电视机之类的基本用品,但是录像机、CD播放器是肯定没有的,更不必说电脑、手机、iPod、DVD等等之类的了,那是一个需要不断做物质加法的时代。
在那样的时代,也许购物本身就是一种“经历”,就像是“家里买彩电喽”那样的振臂欢呼,是一种令人愉快的经验。
而同样的事情,如果发生在现在这样一个什么都不缺的年代,难免会让人觉得“为了买东西而拼命工作,实在是太傻了”。我们当然会这么想,因为迄今为止,我们一直都处于一个用做加法的方式来生活的社会,但从今以后,只有学会对物品进行舍弃和精简,做足减法才会让人感到幸福。
其实,幸福就像是自行车的两个轮胎。过去的日本把物质(或是工资等金钱收入)当作一个轮子,劳动当作另一个轮子。人们付出劳动,获得劳动的回报——金钱或是物质,如此反复,使得这辆叫作“幸福”的自行车得以向前滚动。在凡事讲求加法的时代,人们只要拼命工作,就能获得金钱和物质,维持生活的车轮正常运转。
而现在,努力工作和幸福之间已经失去了必然的联系。就算努力地工作,也无法获得与之对等的金钱,所以我们的个人生活依然处于失衡的状态,在精神层面也就很难获得满足,就会一天到晚反复抱怨:“以前这样过日子不是都挺好的吗,怎么现在就不行了呢?”
而关于幸福的全新价值观,与从物质中得到的幸福相比,从经历中获得幸福的精神体验的比重越来越大了。为了获得幸福,我们需要很多东西。其中之一就是“时间”,于是,我们的生活应该朝着减少劳动时间,往“除非是迫不得已,否则不进行任何多余劳动”的方向调整。
这一点能否变成现实姑且不论,现实情况是,日本的法定劳动时间为一周四十小时,而丹麦则是三十七小时,且法律还规定有夏季四周、冬季一周,合计五周的带薪假期,此外每个劳动者还能另外从公司获得一周左右的大假,丹麦社会正呈现出进一步缩短劳动时间的趋势。
丹麦人为什么会有这么充裕的假期呢?他们也曾和日本一样,规定劳动者一周工作四十小时,但是因为无法提升大家的工资水平,便代之以减少个人平均劳动时间,否则,整个社会就无法正常运转。
而当前的日本,其实也正处于这样的过渡之中,“让工作和生活得到平衡”之类口号的出现,便是最好的佐证。
“新幸福”的十个条件
我大部分时间都蜗居在夏威夷,每年会到新西兰、澳大利亚和北欧各国游历一番。我发现这些国家存在一个共同的模式。
在此,我提出了达成自由生活“新幸福”的十个条件,让我们一边回顾序言一边探讨这个话题。
1. 享受工作
2. 有关系亲密的朋友和家人
3. 拥有稳定的经济来源
4. 身心健康
5. 拥有富于刺激性的兴趣和生活方式
6. 觉得自己拥有时间自由
7. 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居住环境
8. 具备有效的思维习惯
9. 能够放眼未来
10. 感觉自己正在向目标迈进
首先要“享受工作”。这和工资高低没有关系,而关乎工作是否开心,是否觉得有挑战性和成就感,能不能让你学到东西,不断成长、进步,并能为之感到满足。在后面的章节里我也会详细叙述,如何将工作与娱乐完美结合。(参见P168)
其次是“有关系亲密的朋友和家人”。如果工作顺利,却没有可以亲密分享的家人和朋友,这绝对谈不上愉快,更没有幸福可言。
此外,“拥有稳定的经济来源”也非常重要。这并不是说你必须拥有多么庞大的资产,或是必须有相当高的收入,只要可以满足自己安定的生活就可以了,哪怕是需要控制对物质的欲望,谨守清简的生活也不是问题。但如果经济条件不够稳定,我想就算工作有多美妙,兴趣有多丰富,日子也不太会好过。
而且,较之经济收入的多寡,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对待金钱的态度和理财方式。那些总是入不敷出的人,多半与缺乏对金钱的控制力有关。也可以说,这样的人,还没有摸索出属于自己的能让自己得到幸福的生活方式。
第四条是所有一切的基础,那就是我们的“身心”必须“健康”。
第五条是,“拥有富于刺激性的兴趣和生活方式”。对我来说,就是必须有类似冲浪和铁人三项的事来丰富我的生活,让我感受到足够的乐趣。有些人虽然工作得力,和朋友、家人的关系挺好,收入也很高,并且身体康泰,可是有了空闲之后就不知道该做什么。成年进入社会以后,又习惯将人脉圈与利益圈捆绑在一起,如果没有一两个可以让自己充分享受的兴趣,根本无法拥有纯粹而不带功利色彩的社交圈。
第六条是“觉得自己拥有时间自由”。这并不是“时间就是金钱”的意思,而是说你必须拥有可以完全自行支配的时间。为了赚钱一天到晚疲于奔命,无暇陪伴重要的朋友和家人自不可取,可拥有大把时间,成天无所事事不知如何打发也没有任何意义。
第七条是关于居住环境的,我们要“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居住环境”。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有着怎样的活法,都需要好好挑选自己的居住环境。不管这个居住环境有多便利,房子有多豪华,如果和自己的特质不相匹配,不但不能带来幸福,反而会成为累赘。
如果想买房置业,像日本这样近二三十年的老房子全都跌到了白菜价,也是个令人头痛的问题。很多北欧人都有自己的度假屋,可大都是从父母处继承来的,而自己购置的房子,到退休时变卖出去的价格要比买入时高出许多,于是很多人都会把原有的房子卖掉,买一间小一些的宅子或度假屋。
而在日本,虽然很难找到出售价比买入价更高的房子,但只要认真去找,应该还是可以找到和出售原有住房时差不多价格的房子。要知道,现在的年金是指望不上的,届时房子到底会成为资产还是负债,这将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第八条是关于“思维方式”的,我们要“具备有效的思维习惯”。比如,总是推卸责任充当受害者的人,经常处于消极状态的人,习惯性寻找借口的人,被固有常识局限并难以突破的人,都很难邂逅幸福。如果是这类思维模式的人,要凑齐这十个全新幸福的条件恐怕也不是易事。
第九条是“能够放眼未来”。幸福指数下降的最大原因,就在于人们看不到自己的未来,继而心生不安。在北欧国家,单靠年金是很难让老百姓潇洒度日的,可是国民生病了有免费的医疗制度,失业了可以靠雄厚的失业救济金解围,所以不太会出现重大变故导致生活质量急剧下降的现象。
可惜,这一切对日本人来说都是天方夜谭。日本人没有办法如此倚仗自己的政府,那么日本人的出路何在?具体的应对方法我将在第二章以后开始谈论。我们必须做好准备,假使生活出现任何意外,在未来的几年里,也可以依靠自身的力量来渡过难关。
最后一条是关于目标感的,“感觉自己正在向目标迈进”。好比参加马拉松比赛,如果只是一味地向前冲刺,应该会非常辛苦。但只要定下每天的里程目标,例如42.195公里之类的,就会轻松许多。人们在全力追逐自己的目标时,是不会觉得累的。
这些条件的共通之处,就是人只要不被工作、金钱、时间、环境乃至常识束缚,就会获得自由。并且,要保有对生活的自主决断和选择权利。这是我在走访北欧国家之后最大的感受。
序言:为什么生活富足的日本人并不觉得自己幸福/1
Chapter 1
秉持旧时的价值观,不会得到幸福
从物质中获取幸福的时代已经结束/3
从加法时代来到减法时代/7
北欧国家位居世界幸福指数排行榜榜首的理由/11
日本如此富足,为何却屈居幸福排行榜第81位/17
为什么要向“草食族”学习/24
你得过“消费传染病”吗/27
能做好自我管理的人更容易提高幸福指数/30
不被常识束缚,感受幸福需要自由/33
尝试工作与生活泾渭分明的双城生活/38
降低满足“阈值”,只选择自己需要的东西/42
“新幸福”的十个条件/47
从“平衡工作与生活”到“开心工作,快乐生活”/53
Chapter 2
想要自由生活,就得做出改变
从“厉行节约”变为“主动选择简朴”/59
拥有金钱or拥有时间/62
与其追逐地位的提升,不如追求自由/66
与其在一流企业就职,不如从事自由职业/69
与其一味推销,不如提供意见/72
做不依赖任何平台、靠实力说话的人/75
以愉悦的心态面对辛苦/78
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80
小众市场更具有消费力/83
比起短视的加薪,更应重视个人品牌的积累/86
在咖啡馆、公园、健身房等场所办公/89
借助生活方式这个共同语言拓展自己的世界/93
比起短暂的大幸福,长久且可持续的“小确幸”更令人感动/96
在方便快捷的时代,刻意追求一些“不便”/100
比起金钱,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充实感/103
提高工作效率,改变“重量不重质”的习惯/106
从“以他人为中心”转变为“以自己为中心”/109
改变每天既定的生活模式,享受变化/113
Chapter 3
为了自由生活,必须舍弃的东西
找到对自己来说最为重要的东西/119
不必为获得丰厚的津贴福利而从事束缚重重的工作/123
与其决定想做什么,不如决定不做什么/126
囤积一堆赘物,不如轻装上阵/129
延续惯性,不如重新设定/132
生活在多元化时代,不必被他人的价值观所左右/134
不必在意小世界对你的看法,应追求更广阔大环境的评价/137
不要依赖金钱,而要多花心思/140
不做“设备控”/142
想要快乐工作,就得最大化地减少制约/144
将富余的时间用于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147
运动是让自己成长的最佳投资/149
降低满足感的阈值,体味生活中的小惊喜/152
Chapter 4
寻求全新的生活方式
死守在一家公司,不如多寻求几个“复业”/157
放弃高档住宅,享受双城生活/161
通货紧缩的时代,向双城生活转型的绝佳时机/164
工作与娱乐之间没有界限/168
将工作方式与生活方式合二为一/171
“双城生活”的实践心得/173
以“游牧生活”来提高创造力/176
海外调动是一种全新的工作方式/179
别把“喜欢做的事”当成工作/182
幸福感强,则不容易生病/185
“新简约”矩阵图/188
“减速生活”:一个让人怦然心动的选择/192